|
□邓海建
8月13日,安徽合肥沿河村村民刘士胜开着电动三轮车载了同村老人李孝香一程,途中发生意外翻车,76岁的李家珍过世。为表达心中愧疚,刘士胜4次要赔偿老人家属,但都被婉拒。老人的儿媳妇称,家人都不同意要刘士胜的钱,他本是做好事,要了钱的话良心过意不去。 (9月16日《今日早报》) 在碰瓷频发、道德讹诈似乎已成为一种风险的今天,合肥的“拒赔事件”确实让人如沐春风。老人搭顺风车不幸遇难,家属坚持不收好心司机的钱——这在不少城市纠结于“顺风车虽好、意外风险很高”的时候,基于情理之上的道德自决机制令人钦佩,让人动容。无论是数次送钱的好心人刘士胜、抑或是数次婉拒的老人家属,都在善意行为的民事风险上恪守了自谦与宽容的朴素准则。 常说“道德资源在民间”,这话其实有两层意思:一是社会道德水平的滑坡,当是权力领域为先、为甚,进而从市场到社区,摧枯拉朽,而民间道德虽则脆弱,却显然比官场道德或职业道德等容易整合;二是民间道德的滋养比之于“高大全”的抽象楷模更为真实,平凡中的感动,更容易获得公众的价值认同。学者朱艺认为,现实社会生活中,绝大多数人的道德境界处于“道德允许”的平凡境界,引导得当,才会增强人的理想、信仰和社会责任感。当我们以触目惊心的分量鼓吹“恶老太”的时候,以怎样的姿态赞美“拒赔事件”、挖掘其道德伟力,考验着社会对道德行为的真心。 人心向善,世风可转。面对“拒赔事件”彰显出的民间道德重建之力,既要有赞叹与感动之意,更应有呵护与张扬之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