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谐邻里节”新华社区想出好点子,让居民更加亲密 ◎127个单元合影拍好后,将放大成一张“社区全家福”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许多住在楼上楼下、“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居之间却形同陌路。“淡漠”,成为了现代城市居民邻里关系的代名词。近日,奎文区东关街道新华社区的“和谐邻里节”想出一个好点子,打破了这一僵局,为辖区内60座居民楼的127个单元、每个单元楼的住户们都拍上一张集体合影。9月16日天空放晴后,新华社区的“楼道全家福”拍摄又开始了。
张素贞 老邻居拍合影有彩排 当天上午,记者在奎文区东关街道新华社区华丰小区22号楼五单元门前看到,66岁的张素贞老人正组织着本单元的住户照相。“上次拍的照片没有脚,这次一定都拍个有脚的,争取一把成功。”张素贞阿姨声音爽朗干脆,引来了邻居们一片笑声。 张素贞阿姨告诉记者,五单元里共住着8户人家,都是原华丰机器厂的工人。大家1980年搬到这里居住,如今已经30多年,感情非常要好。目前,只有三户人家搬走了。平时,大家都非常团结,就像是一个大家庭。有时,谁在楼前楼后溜达,遇到贴小广告的情况,吆喝一嗓子,就会有邻居们应声赶来,贴小广告的人如过街老鼠一样,遭到一顿指责。所以,单元楼前前后后干净整洁,环境格外好,这也是大家引以为豪的事。 “老伙计,来来来,这次咱俩挨着坐吧。”“靠这边,再过来一点儿……”几个老街坊互相调整姿势,非常亲热。记者采访了解到,就在前几天,五单元的住户们已经拍过一次照片了,但大家觉得没有拍出脚来,所以一致同意再拍一次,一定要拍得漂漂亮亮,就有了记者赶来时看到的热闹场景。 从9月初开始,奎文区东关街道开展第二届“和谐邻里节”活动,该街道的新华社区就想到了这个增进邻里感情的点子。新华社区书记李春荣告诉记者,社区共有60座居民楼,127个单元,等每个单元把照片拍好后,社区会把照片放大一张,挂在社区单元楼入口,这样,就成了一个完美的“全家福”。 杨同贞 搀扶照顾俺的是邻居 “大娘,咱这次要照个全家福合影,你老高兴吧?”两人年龄上看似母女,看上去也非常熟识亲热。事实上,她们俩只是邻居。 原来,今年85岁的杨同贞老人,目前孤身一人住在新华社区,她只有一个继女,但继女忙于工作又要兼顾家庭,不能整天照顾老人。梁玉花是杨大娘的邻居,今年56岁,孩子不在身边,夫妻二人退休后,非常悠闲。 梁玉花从社区了解到,新华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1400多位,空巢老人近500人,独居老人近100人。在社区“邻里文化节”时,梁玉花就踊跃报名,自愿与邻居杨同贞老人结成帮扶对子,帮老人买菜,陪老人聊天,还陪着老人看病打针。“大约在两年前,梁大姐就开始照顾杨同贞老人了,她们之间的感情可不一般。就说日常生活上,梁大姐别提多细心了,每天按时给老人测量血压,陪老人晒太阳、散步,真是没说的。”社区工作人员这样说道。 对于社区拍合影的安排,梁玉花非常支持。“我以前就没有想到要和老人合影,俺一起生活了这么多日子,每天见面,感情真是好,再拍张集体合影,就更好了。”梁玉花笑呵呵地说。 拍“全家福”像过年 在采访过程中,社区居民们还向记者讲起了拍“全家福”的一些趣事,邻里之间的暖暖情意令人感动。 “你看,大家都凑到一起了,这种感觉真是好,比过年还热闹呢!”说这话的,是社区78岁的赵秀兰老人。当天,她坐在轮椅上,由家人推出楼道,与这么多老街坊一见面,赵秀兰老人高兴得不得了。 赵秀兰老人告诉记者,自己瘫痪了20多年,很少见到这么热闹的场面,楼道里的邻居们大家都熟悉,一直以来对自己也很照顾。平时,自己躺在床上,也总念叨这些街坊邻居,总想大家,可就是不能想谁见谁,这下好了,有了这张“楼道全家福”,自己在家里躺在床上就能看到大家。 “捉拿”张大爷照相 华丰小区22号楼六单元的张大爷,对于拍照这件事情就不太配合,因为他平时就不喜欢照相,一直也不愿意下楼,但缺少了张大爷,“全家福”可就不团圆了。于是,张大爷的老伴承担起了说服张大爷的重任,终于在拍照时,将张大爷“捉拿”到场。 小伙有了很多亲人 80后的小张,去年刚刚搬家到新华社区。最初社区通知他要拍“楼道全家福”,他还以为是闹着玩儿。 “感觉挺亲切的,我平时上下班,只认识对门的阿姨,楼道里别的人都不熟悉,这次下楼,热情的阿姨、叔叔们主动自我介绍,我似乎一下子有了那么多亲人,感觉他们好亲切,我几乎感动地想流泪。”小张这样告诉记者。 文/图 本报记者 臧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