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潍坊新闻·城事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标题导航
燃烧生命的红烛
抢时间多办好事
2011年09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文正
抢时间多办好事
  王文正平时喜欢读报。



  “正因为我年纪大了,所以我更要抢时间,多为乡亲办一些实事、好事。”这是现年84岁的王文正经常对乡亲们说的一句话。多年来,他为所在的昌乐县五图街道邓家庄村先后出资18万元,修桥、修路、捐钱、捐书、看望老人,只要是为村民好,他都乐意做。
  2004年初,77岁的离休干部王文正回到故乡昌乐县五图街道邓家庄村定居。他看到,村南东西走向的大沟是村民出村种地的极大障碍,村民用机动车运粪、耕种、收获村南的几百亩庄稼,只能绕2里路,从邻村转着走。王文正心想,如果建一座桥,就方便出行、种地了。于是,他向村两委提出了建桥的建议,但是,村里无钱。他当场表示,所需资金全部自己承担。施工队2004年4月初动工,6月初竣工,耗资7万多元。桥建成后,又沿桥面分别向南、北共修了200米长的大道,与村中心大道相接,成为出入村的大道。
  在为此桥起名时,许多村民说:“文正出资建桥,就叫文正桥吧。”王文正却说:“我出资建桥是为了让大伙尽快过上小康生活,这桥就叫‘奔康桥’吧。”于是,桥体刻上了“奔康桥”的名字。
  此外,在村的西南角,原有一座清朝道光十年建的,至今160多年的古桥,名叫观龙桥。因桥面窄而且凹凸不平,常常发生车翻桥下、人跌桥下的事故。2006年春末,王文正又出资6.5万元拆旧桥、建新桥。从此,大小车辆都能畅通无阻了。
  2005年春节前,王文正出资7000元与村两委共同重建了村里的碾台,使废弃多年的石碾又获重生;2007年春,他又出资1万元为村里一条东西走向的中心大道改造“雪中送炭”,2个月后,一条长370米的柏油路建成了,从此,全村人赶集、进城走上了柏油路。
  王文正除了每月的离休金之外,再无别的收入。当多年积蓄用完后,他就靠每月的离休金,继续为乡亲谋利益、做好事。2008年,他与村委共同投资建起了村民娱乐中心,添置了电视、图书等;2009年,向敬老院捐献彩电、冰箱,向村小学、幼儿园捐献图书;2010年元月,他购买了一条精致的“布龙”及服饰,村里多年不见的舞龙队又出现了;今年“中秋节”前夕,向敬老院送去了月饼、水果……7年来,王文正共为村民出资18万元。
  2008年,他被评为昌乐县“十大道德模范”;2009年底,他又在全潍坊市的百名文明市民中,被评为首位“十佳文明市民”。     文/图 本报记者 郑毅 曾庆建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