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潍坊新闻·城事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奶奶不哭,这个家还有我
2012年08月0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奶奶不哭,这个家还有我
◎17岁寒亭女孩陈莹父母双亡,与79岁奶奶相依为命 ◎几年来零工散活兼职她都干过,最近准备上护理大专
  陈莹一回家,就帮年迈眼花的奶奶编木篓。
  陈莹在工厂车间内认真干活。



  家住寒亭区高里街道禹王台村的陈莹,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女孩:4岁时,母亲因为脑瘤撒手而去,去年11月,父亲又查出了肝癌,没过多久就抛下年仅16岁的陈莹和已经78岁的老母亲离开了人世。家里的顶梁柱没了,16岁的陈莹勇敢地撑起了这个破碎的家。8月3日,记者在寒亭区高里街道的一个电子厂内见到了利用暑期在打工的17岁女孩陈莹,今年参加高考的她已经报了潍坊护理职业学院的大专,很有希望考上。
不幸 祖孙二人相依为命
  17岁,本是一个受父母宠爱、幸福地享受着校园时光的年龄,可寒亭区高里街道禹王台村的陈莹,却只能跟已经79岁年迈多病的奶奶相依为命。
  陈莹4岁时,母亲得了脑瘤,一病不起。几经救治,家里欠下了一屁股的债,可依然没能够挽留住她年轻的生命。
  2011年,噩梦再次降临到陈莹一家人的头上,父亲被查出患了肝癌。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对于这个本就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可东拼西凑借来的钱,依然还是没能挽留住父亲的生命,一直把她当做掌上明珠的父亲也永远地离开了她,这一年,陈莹16岁。
  这一切,仿佛都来得那么突然。父亲的去世,让失去儿子的奶奶感觉天都塌了。家里的顶梁柱倒了,家里的主心骨没了,陈莹的奶奶忍受不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天天以泪洗面,奶奶的背也仿佛在一夜之间弯成了弓。
  悲痛过后,陈莹擦干了自己的眼泪,告诉奶奶“不哭”。在这一刻,陈莹勇敢地站了出来,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撑起了这个破碎的家。
回忆 幼年缺少母爱关怀
  在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陈莹的母亲去世后,陈莹的父亲曾再婚,几年后又离婚。可是,陈莹从后妈那里,没有感受到一丝母爱的温暖,反而是无尽的折磨和痛苦。
  陈莹告诉记者,后妈进门没过多久,就把她的奶奶从家里赶了出去,让老人独自一人住在村后的一间小屋里。那时候陈莹的父亲经常外出打工,她在家里连个可以说话的人都没有,后妈不仅不让她去看奶奶,甚至不让她跟村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就这样,小时候的她,丝毫没有感受过童年的快乐。
  “后妈来了以后,对我特别严厉,她天天把我关在家里,不允许我跟村里的人来往,甚至不准我跟村里同龄的孩子玩,我永远都是那么孤独,一点童年的快乐都没有享受过。”说起往事,陈莹的眼圈红了,但在记者面前,她都一直坚强地微笑着。
  “是奶奶把我带大的,我对奶奶感情特别深。后妈把奶奶从家里赶走了之后,还不允许我去看她。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住偷着去看了一次奶奶,结果被后妈知道了,回家后就对我一顿打,还威胁我‘再去看奶奶,就打断你的腿。’”陈莹对记者说。
  记者了解到,陈莹的后妈进门时还带着一个男孩,比陈莹大五六岁。她跟这个哥哥的关系还算过得去,但毫无疑问,后妈无论什么都是偏向自己的儿子。“哥哥从来都是穿新衣服,吃好吃的,而我只能拾破衣服穿。”陈莹说。
懂事 上中专后,边上学边打工攒学费
  陈莹告诉记者,因为家庭条件比较困难,从初中毕业,她就开始利用假期时间打零工挣钱。上了中专也一样,节假日别的同学一起出去玩、回家跟父母亲人团圆,而陈莹都把时间放在了打工上。
  初中毕业以后,陈莹考上了高中,但她还是放弃了上高中的机会,她怕上了高中万一考不上大学,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钱。因此,在跟爸爸商量后陈莹选择了到潍坊护理职业学院读中专,希望能学到一技之长。
  “上了中专以后,什么零工散活兼职我都干过,我必须得多干几份工作,多挣点钱,这样才能添补生活费和学费。”陈莹说,“一般上午从学校坐公交车回家,看看奶奶,下午接着就回学校附近打工。”
  记者了解到,今年刚参加完高考,陈莹就到家附近一家电子厂打工。8月3日下午,记者来到陈莹上班的工厂,记者了解到,该厂是加工电子元件的,陈莹工作非常认真,提起她,一起工作的工友都一致称赞,夸她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每天早上陈莹来得都是最早的,一来就开始干活,等我们来的时候,她都干了好长时间了。”陈莹的工友马素梅告诉记者。
  在从工厂回陈莹家的路上,她告诉记者,她每天骑着自行车上班,从家到工厂最快也得20分钟。一路走来,记者发现陈莹每天要走的这条路两边都非常空旷,晚上行走的人应该不多。
  当记者问陈莹晚上下班回家,一个人会不会觉得害怕时,陈莹跟记者说:“现在是夏天,晚上八点多天还不是很黑,哼着歌给自己壮壮胆,其实我不是不怕而是不能怕,每天多干一点,积攒下来一个假期能多赚不少。”
辛酸 奶奶编篓供孙女上学
  走进陈莹家的院子,记者看到在屋门口处摆放着一个木篓,旁边放置着一些塑料细管。原来,为了给孙女积攒点学费和生活费,年迈的奶奶从去年开始每天编织这种木篓赚钱,一般一天能加工一个,赚三元钱。
  “人家给的木篓和塑料管,奶奶用这些塑料管把木篓包起来,她年纪大了,眼神还不好使,一天只能编一个,一个三块钱。有时为了多干点,她从早到晚地编,每次我回家邻居都告诉我,她经常中午不吃饭,一停不停地干。奶奶年纪大了,腰不好,坐久了就站不起来……”说到这儿,一直在记者面前微笑的陈莹终于忍不住掉下了眼泪。
  看到孙女哭了,陈莹的奶奶也忍不住落了泪。“这孩子从小就跟我受了不少苦,她爸没了,很多人都说别让她上学了,我可不能不让她上,她念完了书,等我走了,她还能找点好活干,过好日子。”奶奶哭着说。
  陈莹告诉记者,她今年参加了高考,并报考了潍坊护理职业学院大专,成绩考得还不错。“考上了大专,我就要去青州上学了,从潍坊回寒亭路费才10块钱,从青州回来肯定要贵很多,而且也不方便了,我还特别担心奶奶。”陈莹跟记者说。
  记者问陈莹,下学期的学费有着落了吗?听到这,陈莹的情绪变得有些低落。“一年的学费接近6000元,我暑假这一个多月能挣1000多元,平常在学校打工,我还攒下了1000多元。如果今年还能有助学金、奖学金的话,再跟亲戚朋友借一点,下学期的学费勉强能凑起来。”
  陈莹告诉记者,父亲去世后,她也曾经想放弃念书。可最后在亲戚朋友的劝说下,她改变了主意,决定坚持下去。“我爸爸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我能成为一名护士,虽然爸爸去世了,但我不能辜负他对我的期望,我一定要咬牙坚持下去。”陈莹坚定地说。
心愿 早点让奶奶过好日子
  采访结束记者要离开时,奶奶一直拉着记者的手不放,执意要留记者吃饭,还要把自己亲手编织的扇子送给记者。
  这时已接近傍晚7时,陈莹提出要跟记者一起走,正好能路过她打工的工厂,她还能再去干一会儿活。“干一个小时,也能多挣点,麻烦你们把我捎过去吧。”陈莹对记者说。
  奶奶颤巍巍地把记者一行送出门口,从出家门一直到上车,陈莹再三叮嘱奶奶晚上自己一个人一定不要忘了吃饭,眼神里满是担忧。
  见到记者出来,一些热心的邻居也跟了上来。“我们两家是前后屋,陈莹是我从小看着长大的,这个孩子从小就懂事,讨人喜欢。”陈莹家附近的一名邻居对记者说,“这个孩子太不容易了,双亲都没了,奶奶今年快八十了,多亏这孩子能干,才撑起了这个家啊。”
  路上,陈莹告诉记者,全村上下,没有一个人像奶奶那么大年纪还在编篓挣钱的,她最担心的就是奶奶干起活来一天到晚顾不上吃饭。现在最想快点毕业,快点赚钱,让奶奶过上好日子。
  “从小到大,村里帮助过我的人不少,我一定会好好学习,让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能辜负村里那么多好心人对我的期望。”陈莹说。   文/图 本报记者 辛成凤 实习生 赵春晖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