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尹耐安提起蜜脾给记者看。 |
|

|
|
◎养蜂大镇王坟从业者多为老人且越来越少,呈断代趋势 ◎专家认为,要吸引青壮年入行就得实现规模化和机械化
本报7月20日A8版以《花期短产量低,槐花蜜贵了》为题,报道了因槐花蜜大面积绝产而导致市场上槐花蜜价格上涨的事情。为深入了解目前整个养蜂行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7月26日、27日,记者前往养蜂人较多的青州王坟镇进行探访,发现这个行业呈现“断代”趋势,蜂农平均年龄在五六十岁,养蜂协会内鲜见40岁以下的养蜂人。山东康宝蜂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胜良表示,现在要吸引青壮年养蜂,就得实现养蜂行业的规模化与机械化,使复杂的养蜂过程变得简单。
现状 养蜂收入不稳不如打工 26日、27日,记者在青州市王坟镇走访时发现,养蜂人的年龄在逐年增大的同时数量也在不断减少。不少蜂农反映,养蜂收入不稳定,干活不少赚钱不多,还不如打工。 王坟镇前黄马村养蜂专业户尹耐安告诉记者,以前养蜂是门好手艺,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更多的人选择去工厂里打工。“现在养蜂的人越来越少,年纪大的养不动了,年纪小的又不想养,一般来说夫妻两人可以照顾100多箱蜜蜂,多的能到200多箱。养蜂大户一年能赚五六万元,小户两三万元就算好的了。”尹耐安说,“细算下来,两口子在厂里工作,一年下来也得赚五万元左右,而且不像养蜂似的,为了追花期,要各地跑,几乎年年要出省,缺吃少喝还得住野外。”尹耐安说,养蜂又苦又累,所以现在很少有人养了。一般都是从年轻时候就开始养一直到现在,年纪大了,也没别的手艺,只能靠养蜂赚钱。 尹耐安说,他家每年春天去南方放蜂,来回路费就得五六千元,遇到收成好的年份还行,否则赚的钱都不够路费。“秋天冬天自然界没有蜜源的时候,蜜蜂就得用白糖养着,一年需要白糖五六吨。天冷了不行,天热了不行,照顾蜜蜂是个仔细活,也是个苦力活。”尹耐安说,“要不是年纪大了,我也想去打工。” 辛苦 不到五点就起床割蜂蜡 尹耐安分析,养蜂过程的辛苦与蜂蜜卖不上好价钱是养蜂人减少的两个主要原因。养蜂人的生活多半属于流浪,一年中很长时间居无定所,风餐露宿在山林野外,这是很多现代年轻人接受不了的。 王坟镇庙头村的养蜂人王元正也给记者讲述了养蜂人的生活。他说,为了给蜜蜂找到合适的蜜源,外出都是住在帐篷里,蚊虫鼠蚁常跟他们做邻居,连新鲜蔬菜都很难吃到。能对外联系的只有手机,用电也成问题。 记者在尹耐安家借住了一晚。第二天早上,发现老尹不到5时就起床检查蜂箱和蜂巢蜜的情况,挨个蜂箱割蜂蜡。老尹说,如果蜂蜡不及时处理的话,蜂巢就会连在一起,以后处理起来更麻烦。老尹的妻子告诉记者,每天早上起来都得忙活三四个小时才吃早饭,割完蜂蜡还要订框子、甩蜜、做蜂蜡、采蜂王浆、卖蜂蜜,一点都不得闲。都说蜜蜂忙,养蜂人其实比蜜蜂还要忙。 尹耐安的儿子尹海莹告诉记者,与颠沛流离的辛苦相比,酿造的蜂蜜卖不出好价钱更让蜂农心酸。“辛辛苦苦打出来的蜂蜜,却被经销商低价收走。”尹海莹说,“收成好的时候,经销商拼命压价;收成不好的时候,几乎没蜜可卖,就像今年这样。” 出路 机械化降低劳动强度 28日,山东康宝蜂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胜良告诉记者,养蜂人老龄化是当下最犯难的一件事,养蜂人的年龄基本在五六十岁,甚者更大,整个养蜂行业青黄不接,后继无人,在临朐养蜂协会中,40岁以下的蜂农很少见。“临朐目前共有3.5万箱蜜蜂,市场是有前景的,关键是怎么吸引更多的人来从事这个行业。”李胜良说。 李胜良介绍说,由于现在多数蜂农采取的还是几十年前那样的经营模式,每人最多能养100多箱蜜蜂,再多了就难以照料,而且纯手工操作,工作比较繁琐,所以未来养蜂的道路要实现规模化生产。“现在很多养殖户,只养不到100箱的蜜蜂,规模太小,就不容易找到良好的销售渠道,渠道打不开,就可能会出现蜂蜜被贱卖或者卖不出去的情况。”李胜良告诉记者,十年前他们公司还从养殖户手中购买蜂蜜,现在一般都是从合作社那里进购。收购蜂蜜的时候抽取其中一家的进行检验,如果不合格,整个合作社的蜂蜜都不要。 针对现在蜂农后继少人的问题,李胜良说,后继少人的现实需要现代化的养蜂方式来打破,让繁琐的养蜂行业操作更简单,实现机械化生产。现在不少养蜂人开始使用专门的养蜂车,这样就解决了住宿难与转移难等问题。 文/图 本报见习记者 李廷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