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生病找“度娘”,太天真吗
“忽悠招聘”损伤政府公信
“摸腿乞丐”摸到监管盲点
又输给了墨菲定律
母子结婚
佛门秀场
二维码公厕
2014年07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病找“度娘”,太天真吗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有病先找“度娘”,这样做到底对吗?这一问确实让人很为难。一个本身就隐含太多不确定性的问题,怎么可能会有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除了“求方便”的考虑之外,何尝不也与当下社会信任缺失、医患彼此失信有关。为了在看病时能多一道“保险”,很多人本能地选择了“自学成才”,试图在与医生的“对质”中,让病情“越辩越明”。
  近日,有媒体刊登的一则《“度娘”何以成“名医”》文章在微信朋友圈里传得火热。有媒体记者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了解到,不少年轻患者就诊前都有“上网问诊”的习惯,甚至拿着网上的“诊断结果”与医生“对质”。此举引发公众讨论:得了病不去医院先上网,这样做到底对吗?
       (本报今日A15版)
  这样做到底对吗?这一问确实让人很为难。毕竟,一个本身就隐含太多不确定性的问题,又怎么可能会有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但话又说回来,有一点却可以百分之百肯定,身体不舒服时先想到让“度娘”把脉问诊,对医生的那份不信任那是妥妥的。
  客观地说,生活在一个网络时代,人们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感受到了一种技术革新所带来的便捷和高效。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氛围中,“有问题,百度一下”成为越来越多人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健康养生意识的逐渐增强,对身体进行及时有效的自我管理也愈发引起重视。从这个角度讲,这两种诉求的“碰头”,有其绕不开、躲不过的必然性。试想,只消动动指头、点点鼠标,就可以轻松查到想要的信息,解开疑团。既不需要考虑令人头疼的排队挂号难题,又不用一路堵车挤到医院。如此省时、省力、少花钱,何乐而不为?
  然而,“度娘”毕竟只是一个开放性网络平台,很多信息还掺杂进了商业元素,更像是一个“赤脚医生”。它的“诊断书”更多的是来自网民的“友情上传”,其中真正属于权威医学专家意见的少之又少,难免有对有错、有真有假。如果对“度娘”的话深信不疑,未免太傻太天真。比如,有人连发低烧,如果单纯上网求解的话,很容易会怀疑得了白血病;而身上一旦起红疹,那就怎么看怎么像红斑狼疮。吓人不?荒唐不?
  很多人有病先问“度娘”,除了上述“求方便”的原因之外,何尝不也与当下社会信任缺失、医患彼此失信有关。所谓“人言可畏”,不时爆出的恶性医疗事故、持续高发的医患纠纷,加上“陌生人不靠谱”的自我保护惯性思维,都让患者自觉不自觉地认为医生很可能会“误诊”。为了在诊治时多一道“保险”,很多人便会本能地选择“自学成才”,试图在与医生的“对质”中,让病情“越辩越明”。
  老实说,医疗领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信息不对称。普通患者即便掌握再多医学知识,也不可能超过专业医生。不可否认,因为医院里等候看病的患者很多,很多医生在诊断环节难免表现出“快节奏”,以至于让患者产生“看不透、看不准”的顾虑。所以,出于及时了解病情,与医生更好地“对话”的考虑,对相关专业知识做一些功课,无疑是一种理性的表现。但如果过度依赖网络,觉得“度娘”说的就是“真理”,那不免就“病入骨髓”了。如果每个人看病之前都要先请示“度娘”,再质问医生:为什么你的说法与网上不同?那不免也太难为医生了。
  要摆脱人们对“度娘”的迷信,还需担当“辟谣”角色的医学科普工作跟上节奏。政府层面建立健全家庭医生制度,并鼓励符合条件的医生开办个人诊所,让人们不再觉得看病是一种负担。同时,通过刚性制度和社会成员的努力,迎回医患信任,则有病何须问“度娘”?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