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本该在食品安全这个地界上扮演“守门员”角色的监管部门,如果总是甘居人后,一味在媒体的屁股后头转悠,每每等到丑闻曝光、舆论哗然后再“奋起”充当“救火队员”,则非但有失权威和风范,更会导致治理效果难以为继而被打成筛子。在某种角度上,监管者欠缺的正是媒体监督所具有零距离发现问题、揭发丑闻的“卧底精神”。 有媒体记者卧底两个多月发现,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国际知名快餐连锁店的肉类供应商——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存在大量采用过期变质肉类原料的行为。据悉,这些过期鸡肉原料被优先安排在中国使用。7月20日晚间,上海市食药监部门表示,已经连夜行动查封该企业,要求上海所有肯德基、麦当劳问题产品全部下架。 (本报今日A20版) 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这些如雷贯耳的快餐连锁巨头,因为其供货商福喜食品曝出以次充好的“黑心肉”事件,让消费者那个“久经考验”的胃再次翻腾起来。过期原料“特供中国”,如此赤裸裸充满讽刺的潜规则,无异于对食品监管力量的叫板,更是给了所有现行管理惩戒制度,包括修订中号称“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一个下马威;我就是敢突破底线,看你能咋地? 虽然食品监管部门连夜查封了涉事企业,有关餐企也已紧急封存并停用了这家供货商的所有肉类食品原料,但这些已然让消费者“审美疲劳”的“马后炮”,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挽回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舌尖上的安全”这条民生底线,到底还能不能守得住?担当“守门员”角色的监管部门到底败在哪了? 纵观有关部门对这起食品安全事件的处置表现,并未摆脱那个老掉牙的桥段:先是记者暗访,随后媒体曝光,引发舆论关注后,监管“迅速”介入。唯一有“长进”的地方,就是每出现一次问题、闹出一次丑闻后,媒体曝光和监管介入环节衔接得越来越“流畅”,过渡缝隙也越来越小。当然,对这种所谓的“长进”,公众也是心知肚明:监管者怕被骂呗! 话又说回来,对民意还知道“怕”,还能在曝光后麻利地“灭火遮丑”,那就说明监管还未病入膏肓,最起码是非黑白还是能分得清的。不可否认,媒体与监管部门形成联动也是一种净化市场环境的方式,但本该在食品安全这个地界上扮演“守夜人”角色的监管部门,如果总是甘居人后,丧失主观能动性,一味在媒体屁股后头转悠,每每等到丑闻曝光、舆论哗然后再“奋起”充当“救火队员”,则非但有失权威和风范,更会难以为继。 对于监管部门来说,不妨向在“定点打击”上效果显著的媒体监督方式“取经”学习,借此进一步丰富执法手段和治理成效,这总比一直被牵着鼻子走要强得多。客观地说,在某种角度上,监管者欠缺的正是媒体监督所具有零距离发现问题、揭发丑闻的“卧底精神”。正因为现行的监管方式浮于表面,不够深入,才难以发觉那些被层层隐藏和伪装的黑幕。要是这个矛盾不化解,就算制度再规范、标准再细化,也不过是绣花枕头。 监管部门必须拿出这种“卧底精神”,扑下身子,查出问题,摒弃“先通知后检查”的陈规陋习,本着对食品安全高度负责、为公众健康保驾护航的原则,采取明察与暗访结合、常态巡逻和突击检查相结合等方式,下狠手、抓实效,让种种丑行无处藏身,如此,才会还消费者以公道和舌尖上的安全感。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