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1版:诸城新闻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回家看看爸妈
2014年09月2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回家看看爸妈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又将迎来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多少游子如今仍在异乡打拼,为生存而战,平素很少回家,更别提陪伴自己的父母了。短暂的假期,暂时的相聚探望,浓浓笑语的背后隐藏着的其实是老人们的心酸与无奈。
算算陪父母时间有多少
  还记得春晚传唱的那首歌:“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唱出了许多人的心声。人们奔于工作,忙于生活,却忽视了对父母的陪伴。终有一天觉悟时,却发现父母已不再年轻。你陪父母的时间有多少?
  小周是土生土长的诸城本地人,他在我市一家公司做销售工作。虽然父母与他居住在同一座城市,但他住市区,父母住在郊外。刚踏入工作岗位时,他与父母约定三天回家一次,后来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改为一星期回家一次,再往后,一月回家一次,半年回家一次……去年一整年,小周竟然仅有三天的时间在家陪父母唠嗑。他的母亲今年已60岁,假如小周母亲能活到90岁,按他去年回家的频率,能陪父母的时间仅剩90天,这样算下来,小周顿时泪流满面。“以为与父母离得近,陪伴他们的时间就多,没想到反而忽视了对父母的关心与照料。”小周愧疚地说。
  在我市一家建筑工地打工的工人邱先生表示,他今年43岁,尚有70岁的老母亲还在山西老家。邱先生自外出打工起,已有两年没回家探望母亲了。“我想在这边攒够了钱,买上新房,就把母亲接来安享晚年。”邱先生说。
老人盼子女常回家看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空巢老人”逐渐增多。今年已78岁高龄的王学会(化名)与老伴儿独自居住在正大福香苑小区。老人有一儿一女,儿子在广州工作,女儿大学毕业后就留在了吉林。王学会表示,儿子一季度才能回去一次,女儿在东北嫁人后就很少回家了,偶尔打个电话问声好。王学会从单位退休后,物质生活方面没有问题,只是时常觉得“无尽地寂寞难以打发”。平时老两口的饭菜也十分简单,一份粥,一盘菜,外加一碟咸菜。王学会的老伴儿表示,要是孩子回来了,他们做饭还有动力,现在就只有两个人,凑合一下就行了。王学会唯一的心愿,就是希望儿女在外平平安安,能常回家看看。
  在百盛超市门口,58岁的王女士刚从超市里出来,王女士说,她最渴望儿子能常回家。“也许这只是一种奢望”,王女士的儿子在上海一家动漫公司从事设计工作,一年能回家一次算是幸运的了,每周她都主动给儿子打电话。今年7月份,王女士与丈夫专程去上海看儿子,他们在那儿住了一个月。“即便见到了儿子,我们娘俩也没怎么交流过。他每天早上6点出门,晚上9点才回家。上班地点离家太远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王女士说。
关注老年人“精神空巢”
  “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与之相应的社会问题包括日常生活缺少照料,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等现象普遍存在。
  然而,多数子女并没有意识到父母精神空虚的严重性,近六成市民认为只要按时给父母生活费、买昂贵的补品、时尚的衣服等就算是尽了孝道。大学毕业已满两年的小林说:“父母供养我不容易,现在我上班了,每月都按时给他们汇钱,只要父母衣食无忧,我就放心了。”
  当今社会,市民孝敬父母的标准,多是以金钱物质来衡量,往往忽视了老人的精神需求。其实,关怀老人,要物质和精神并重,特别是当物质条件得到较大满足的情况下,精神慰藉显得尤为重要了。对老人来说,物质代替不了精神,子女尊重老人的情感需求,才算是真正的孝道。子女应该加强对父母的“精神赡养”,多与父母联系,唠唠家常,让父母时刻感受到子女的关怀。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美食大餐、华贵衣着,都不能取代承欢膝下的真情互动。无论如何,敬老、爱老之举也非重阳节一日之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将这一美德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物质生活是基本,更重要的是从精神层面给予老人关爱,只有这样,老人晚年的幸福生活就融汇在这点点滴滴的欢聚时光中了。 张婧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