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要闻时讯 |
第03版
广而告之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
▲今年风筝会上,参赛人员正在放飞龙头蜈蚣风筝。(资料图片)
◤市区一家风筝店,风筝各式各样。
◥传统的硬翅风筝。
▼张效东向记者展示他创作的会叫会动会发光的创新风筝。
|
|

|
|
我市风筝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但仍存不足,做大做强应将加强行业标准建设
从1984年举办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至今,我市已经成功举办了32届国际风筝会。风筝会的举办,在提高了我市国际知名度的同时,也给不少风筝企业创造了无限商机,开辟了一个巨大的风筝市场。如今风筝产业也面临规范发展的问题,4月25日至27日,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调查。 风筝产业 30年间风筝企业从20家发展到了300多家 4月18日,第32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开幕式暨万人风筝放飞表演在浮烟山国际风筝放飞场举行。潍坊龙头蜈蚣风筝、三叶虫风筝、足球风筝等造型奇特的风筝吸引了众人眼球,许多游客在感受潍坊风筝魅力的同时,也动手放飞纸鸢,体会其中乐趣。 虽然潍坊风筝历史悠久,但是在国际风筝会开办之前,绝大多数风筝制作者都是以小作坊的形式分散经营为主。据统计,1984年前,我市仅有20家风筝企业。随着国际风筝会的举办,一批又一批的风筝制作者从中发现了商机。潍坊天成飞鸢风筝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永训,就是一个从风筝会中嗅到商机并赚得盆满钵满的“风筝王”。 4月26日,记者来到王永训的工厂倾听他的创业故事。 王永训告诉记者,最初的时候,他怀揣着36元钱,找了一个狭窄的小作坊,雇了6名工人,开始制作风筝。“制作风筝是一个季节活,一般每年过了风筝会,就不那么忙了。”王永训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从单一地做风筝发展成了一条龙产业,“我发现做风筝展览可以带来可观的收入,于是便开始承接各种风筝展览活动,厂里活多了,员工的收入也相应水涨船高。” 不仅如此,早在1999年,王永训率先建立了自己的企业网站,实现了网上交易,他的风筝也漂洋过海卖到了国外。 如今,像王永训一样,将风筝小作坊越做越大,并且全国各地办风筝展览的潍坊人越来越多。“办风筝展览,不仅可以与当地的客商面谈订货,还可以与一些企业谈广告风筝制作。”王永训说,如今他的风筝展览已经拓展成了一个集展览、放飞、销售于一体的风筝产业。 作为首届潍坊国际风筝工艺大师、潍坊市风筝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永训估算,如今潍坊大大小小的风筝企业已经达到了300多家,而根源在于潍坊国际风筝会这一重要平台。
注册商标申请专利,风筝企业越来越正规 王永训告诉记者,1999年他为自己的风筝注册了商标“飞鸢”,这算得上是潍坊首家注册商标的风筝企业。 “这个商标早在1994年我便设计完成了。”王永训表示,之所以注册商标,主要是想打出自己的一个品牌,不想掺杂于良莠不齐的小作坊产品中间。 接下来的几年里,潍坊的多家风筝企业也纷纷注册了自己的商标,风筝企业由原来的小作坊分散式生产,变得越来越正规了。 除了注册商标,王永训还发明了10余个拥有专利证书的风筝产品,王永训表示这更多是为了让顾客“买得放心”。“如今我的一些风筝作品经常与专利证书摆放在一起,让顾客一看就非常放心,送礼也很有面子。”王永训对记者说。 我市首届国际风筝工艺大师张效东表示,他也有属于自己的专利产品,然而风筝的技术含量低、易模仿却让他忧心不已。“有时候你千辛万苦做出一个东西来,别人就拿去用了,顶多换换颜色改改小细节,大面上都是你的东西。”张效东说,从这个角度看,尽管申请了专利,有时候还是难免被人模仿抄袭。 “尽管如此,还是要坚持拥有自己的专利,毕竟那是自己的创作,别人能模仿了外形,但是模仿不了精髓。”王永训说,如今分散的作坊式生产已经面临市场淘汰,风筝企业应该会越来越正规。 不再局限传统搞起创新,价格虽贵仍抢手 以前提及风筝,人们印象中就是一只在空中飘舞的纸鸢,但是如今在国际风筝工艺大师以及国际风筝会的影响下,传统风筝又添上了新的色彩,不仅会动会发光,还会叫。 4月26日,记者前往寒亭区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附近的效东风筝工艺社,对新式风筝进行了探访。 一走进张效东的工艺社,记者便被屋里形态各异的风筝吸引了。“你看这只蜈蚣风筝,以往的蜈蚣头大多是在平板上绘制,但是这个却是立体的。”张效东向记者介绍道。 记者看到,这只蜈蚣风筝以红色为主调,十分引人注目,头部两侧各有一个风兜,拨动风兜,蜈蚣竟唱起歌来,眼睛还发出红光,舌头、触须也跟着摆动。 “这只蜈蚣风筝是利用机械原理,在蜈蚣肚子里设计安装了一个齿轮,放飞后,风兜在风力作用下开始转动,带动连杆使齿轮转动,齿轮再驱动连杆使蜈蚣头部的须、舌、牙等部位动起来。”张效东说,他在风筝内安装了电池和扬声器,让风筝在空中会动会叫会发光。 张效东告诉记者,他从事风筝行业已经50多个年头了,一开始也是只会做传统风筝。“后来国际风筝会召开了,世界各地都在关注潍坊风筝,我觉得风筝也应该不断创新,才能更加长久走得更远。”张效东说,正由于国际风筝会影响力不断扩大,才让他对风筝进行不断创新改良。 与传统风筝相比,张效东的创新风筝价格昂贵,一只会叫会动会发光的风筝,一般均价数千元。这么高昂的价格,导致这些创新风筝无法在市面上大量流通。 “我的风筝大部分都被一些风筝爱好者收藏,包括很多国外的爱好者。”张效东说,他的工艺社每年出产的创新风筝,虽然没在市面上大量流通,但是也被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风筝爱好者购买一空。 风筝市场 市场上风筝价格差异大,工艺参差不齐 4月25日,记者走访城区多家风筝店发现,街头售卖的风筝不仅形态各异,价格上也有天壤之别,从一只5元钱到近千元不等,做工更是参差不齐。 在潍坊小商品城附近一家名为“神州风筝”的店内,记者看到有各种造型的风筝。店主王法英表示,像龙头蜈蚣、小燕子、蝴蝶等形状的风筝,属于传统的潍坊风筝,骨架以竹篾为主,根据大小从25元到数百元不等。一些造型如海鸥、信天翁、草原鸢等的风筝,属于经过改良之后的现代风筝,骨架以玻璃钢为主,十分坚韧结实。 “相比较来说,现代风筝更加好放飞,普通市民买了传统风筝回去,不懂得放飞技巧,很容易放不起来。”王法英对记者说,他店里有数百只风筝,最便宜的只要5元钱,最贵的一只4米长的老鹰风筝,售价690元。 附近一家名为“杨家埠风筝厂”的店铺门外,有大量的三角风筝,图案多是儿童喜欢的机器猫、喜羊羊、海绵宝宝等卡通形象,价格从5元到10元不等,店主表示批发的话还可以更加便宜。 “如果想要传统风筝,店内有很多,可以零买也可以批发。”店主丁新利表示,如今虽然街头随处可见一些三角风筝,但是要买传统风筝还是要到专卖店购买。 硬翅风筝以前很受欢迎,如今已很少见 记者了解到,中国传统的风筝一般分为串式、硬翅、软翅、板子、筒子(筒形)、自由等几大类。张效东告诉记者,潍坊风筝最早起源于传统的硬翅风筝。硬翅风筝是手工绘画、手工竹篾装裱的风筝,虽然没有现代风筝时尚,但是别有一股古朴精巧的韵味。 张效东表示,寒亭杨家埠本来就是著名的年画生产地,以前有时候年画剩下了,人们便会直接将剩下的年画糊在竹篾上,一只硬翅风筝便做成了。“这样一来,一年到头人们就有了年画和风筝两季的收入。”张效东说。 张效东告诉记者,由于硬翅风筝造价低廉,微风便可以起飞,当年十分受老百姓的喜爱。然而,记者了解到,由于硬翅风筝不易携带、不可折叠,且懂得绘画、木工等技艺的人已经越来越少,所以如今硬翅风筝已经十分少见。 “我工作室里有几千只风筝,但是也就有三四十只硬翅风筝了。”张效东说,如今硬翅风筝已经很少在市面上流通了。 市面上的风筝形形色色,那么,什么样的风筝最具有潍坊特色呢?据潍坊国际风筝会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潍坊风筝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龙头蜈蚣风筝。龙头蜈蚣风筝不同于一般的串式风筝,它结构复杂、扎制技艺要求高。每年潍坊国际风筝会期间,龙头蜈蚣风筝放飞天空,犹如巨龙腾空,尽显阳刚之美,颇有一番风趣。 潍坊的龙头蜈蚣风筝实际上是龙头和蜈蚣于一身的结合体,这种造型产生了双重的艺术效果,既把龙的威武、雄健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勾勒出一个充满活力、顽皮逗人的艺术形象。 “第28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放飞场上,一只600多米长的巨型龙头蜈蚣风筝翱翔在天空,博得现场观众的阵阵喝彩。”该工作人员说,这只龙头蜈蚣风筝也是那届所有参赛风筝中最长的一只,龙头蜈蚣风筝从题材、造型,色彩等诸方面无不代表着潍坊风筝的地方特色。
新闻延伸 应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市场,打造新优势 从1984年潍坊举办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至今,我市已经成功举办了32届国际风筝会,风筝盛会托起了潍坊的城市品牌。在历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和国内外风筝大赛表演中,我市的风筝都以鲜明的特色和上乘的质量,屡屡取得佳绩。借助潍坊国际风筝会的重要平台,我市的风筝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我市风筝产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离做强做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总体上还处于量小质弱、手工作坊生产、分散经营阶段,一些影响、制约风筝产业发展的问题急需解决。 潍坊国际风筝会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发展风筝产业,需制订配套风筝行业标准。目前,潍坊风筝生产企业规模小,生产工艺简单容易被模仿,加之分布零散,家家户户都可以做风筝,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龙头企业少,带动支撑能力弱。 “加强风筝行业标准建设有利于规范风筝产业发展,这方面也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应在政府指导下,逐步统一风筝行业标准,风筝地方标准和风筝全国标准。”潍坊国际风筝会办公室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同时,要发挥风筝产业协会作用,鼓励所有风筝企业都加入风筝产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严把风筝质量关,规范风筝市场,打造潍坊风筝品牌新优势。 潍坊风筝不仅打响了潍坊的城市品牌,还带动了潍坊一系列节会的发展,每年到了四月份,潍坊就进入了节会时间,风筝会、文展会、中国画节以及寿光菜博会等一系列重大盛会接踵而来,让潍坊的四月绚丽多彩。这些节会全面展示了我市文化资源和产业成果,节会的成功举办不仅让市民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潍坊的文化魅力,还彰显出潍坊文化产业的无限潜力和巨大张力。 花絮 不少市民家中的风筝都成了装饰品 每年的国际风筝会让潍坊的风筝“越飞越高”,每年到了春天,城区各大广场也会迎来很多放风筝的市民。但记者在采访时,不少市民吐槽购买的风筝“飞不起来”。 4月25日上午,记者来到经济区祥瑞家园刘先生的家中。刚走进家门,记者就看到他家的墙壁上挂着一只金鱼风筝,十分鲜艳。紧接着,刘先生又拿出蝴蝶、大鹰风筝给记者看,这两只风筝分别装在包装袋里,似乎没有开封过。 “这两只是前几年买的,当时正好几个外地的朋友来潍坊,我给他们买的,多买了两只。”刘先生说,他曾经在广场上放飞过大鹰风筝,可能是由于操作失误,没有飞起来。 今年春节期间,刘先生路过潍坊小商品城,看到五颜六色的风筝就又动心了,又买了只“金鱼”风筝,想着等天暖了出去放风筝,但买回来后就一直挂在家中,成了装饰品。“潍坊风筝种类多,造型好看,颜色鲜艳,既是风筝又是礼品,送给外地的朋友,他们都很喜欢,挂在家里也好看,买回的风筝成了家里的装饰品。”刘先生说。 A4—A5版 文/图 本报记者 刘燕 李楠(署名除外)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