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要闻时讯 |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开栏语 为热烈庆祝第31个教师节,本报开辟“潍坊市优秀教师风采”专栏,集中展示我市部分优秀教师的典型事迹,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
张迎 她用心交流,融入爱的教育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她是孩子们的守护天使,在平凡的岗位上守护着慢慢绽放的花蕾,静静聆听花开的声音。 她叫张迎,是潍城区芙蓉小学的一名英语教师。1996年7月,走出校园的她怀着满腔的热情和年轻的梦想踏上讲台,从此便爱上了天真可爱的孩子们,更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 张迎潜心教学,营造快乐课堂,关注每个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先后荣获“潍城区优秀教师”、“潍坊市英语学科教学能手”、“最美潍城教师”、“潍州名师”等荣誉称号,所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奖励。她积极参与承担各级各类课题的研究工作,承担的省电教课题“小学英语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两项获一等奖。 在公民养成教育——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她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活动,指导学生整理搜集资料,在市、区组织的公民养成教育——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多次获奖。另外,她还积极参与承担区级以上教育科学“十五”“十一五”规划课题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参与承担的潍坊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在小学进行有效的自主互助学习实验研究》在全国优质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评选中获一等奖。研究成果在潍坊市和山东省都处于领先水平,还通过了专家鉴定结题,在研究过程中多次撰写论文并获奖。 乔永涛 职教农村,他无怨无悔 2010年,研究生学历的乔永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寒亭区外国语小学,并很快成为外国语小学最年轻的中层干部。曾获得“潍坊市优质课一等奖”、“寒亭区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并在“2013年寒亭区校长后备人才考选”中,获得了全区第一名的好成绩。 在教学上,乔永涛老师深入研究教材,认真备好每一堂课,积极运用多媒体激活课堂气氛,使得学生乐学、好学。在课堂上,他积极引导学生自己探究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在班主任工作方面,他坚持育人先育德的教育理念,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工作中,他用爱心去呵护学生,用耐心去教育学生,用宽容之心去对待学生。学生出现问题了,他总能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理解和教育他们。 “让农村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是乔永涛老师最朴素的愿望,“我要把城区学校最美好的东西带给农村小学的孩子们,教给他们丰富的知识,让他们能够同城区学校的孩子一样接受优质的教育,一样阳光自信、乐观向上!” 2012年,寒亭区外国语小学与寒亭街道仓上小学结成了共同体学校。乔永涛毅然放弃区直小学优越的教学条件,主动申请到仓上小学交流任教。任教两个班的数学并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同时负责学校的业务管理工作。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处理班级事务,督促教师的常规教学,安排上级下达的任务,忙得像一个陀螺。可他的到来,使学校在各方面发生了巨变。 宋作爱 沂蒙山里走出的“教师妈妈” 宋作爱是九山镇宋王庄小学担任英语教师。25年来,她视三尺讲台为圣土,把农家孩子当亲人。 1990年7月宋作爱从益都师范学校毕业后,主动申请回到母校——临朐县九山镇宋王庄初中,成为学校有史以来第一位女英语教师。宋老师的到来一如校园内那株亭亭玉立的垂柳,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激起了山区孩子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 25年后,她依然文静端庄,但却走过了一段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历程。在自己不幸患骨髓炎和丈夫丧失行走能力之后,依然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对山乡学生无私的大爱,靠顽强的毅力战胜病魔刻苦自学忘我工作,提高了山里孩子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让一个个“没希望”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孩子成长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2002年8月底,原宋王庄初中并入了九山初中,学校离家有十几里的山路,尽管身体没有完全康复,可她还是愉快地走上了新岗位。然而,长期医务、家务、农活一肩挑的丈夫积劳成疾,双腿疼痛难忍,被确诊为双侧股骨头坏死。 沂山的儿女有浩然之气。宋作爱心中有讲台,最困难的时候,她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与繁杂的家务中,通过函授和自学考试,竟先后取得大专、本科学历,为自己更好地教书育人充电、加油。 2005年8月底,镇教办为了关怀她,把她从九山初中调到离家最近的宋王庄小学。宋王庄小学没有通上校车前,孩子们家分散在大山深处,只能寄宿。宋作爱主动将女生工作当作份内事,开办少儿心理咨询室、成长导航站,解答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心理上遇到的烦恼、问题,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育保驾护航。 凭借自己的努力,宋作爱先后被评为山东省师德标兵、优秀教师、人民教师(全省两名、潍坊唯一)、优秀共产党员、齐鲁先锋、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山东省2009年十大教育新闻人物”。 李芳 幼儿健康成长的守护者 李芳是奎文区直机关幼儿园教师,作为我市幼教战线上的一名普通工作者,她终坚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幸福做人,怀着一颗有爱的心去踏实工作。” 参加工作近20年来,她工作踏实认真,爱岗敬业。在工作中树立了“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的精神。时刻以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名言来鞭策自己,为幼教事业而忘我地工作。 自参加工作以来,她先后教过小、中、大各年龄班,通过工作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能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身心发展和教育要求进行创造性的教育工作。她爱着每一个孩子,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对待,对他们无微不至地关心和谆谆教诲,深受孩子们和家长的喜爱。 2002年她接了新小班,刚入园的孩子们哭着闹着离不开人,还在母乳期的她,为了尽快安抚好刚刚入园的孩子们,毅然放弃了回家喂奶的时间,从早到晚陪着班上的孩子们,使班级的孩子们尽快适应了幼儿园生活。日复一日,这些爱的付出,赢得了幼儿、家长和同行的信任、爱戴和支持,拉近了师幼之间的距离。 她潜心钻研,勇于探索和创新,不断提升自己。在她的指导下,幼儿都有了明显的进步。而她的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撰写的教案多次被发表,论文也多次得奖。“为了每一棵幼苗的茁壮成长,我要在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奉献,用博大无私的爱心给孩子们阳光和雨露,用火热的青春谱写爱的篇章!”李芳自豪地说。 本报记者 刘江峰 本报通讯员 赵云福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