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要闻时讯 |
第03版
雪舞风寒天气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潮起海天阔 |
——滨海区新常态下构筑“深蓝”发展大格局纪实 |
|
|
潍坊港新貌 |
|
|
|

|
|
这是一个城市转身向海的传奇故事。 这是一段集体艰苦创业的难忘历程。 这是一曲开放开发奏响的幸福凯歌。 “蓝黄”两大国家战略、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把潍坊滨海推到了时代发展的风口浪尖上,潍坊滨海站在“蓝黄”巨人的肩上,正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以国际标准推进开发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滨海再次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中日韩自贸区开始启动,使潍坊滨海赢得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先机;高铁枢纽建设、青岛机场西迁、潍坊机场北移、小清河通航……所有这一切,都预示着滨海正呈张弓之势,蓄力待发。 人们常说,滨海是一座年轻的海洋城市,因海而生、凭海而兴,海洋赋予了它独特的文化基因和人文内涵。海洋因其广袤深沉成为生命的起源并让人类文明得以延续,海洋也因其汹涌澎拜而吸引着无数的人们去探寻其奥秘。 从近海、亲海、赶海、弄海,到海洋旅游蓬勃发展,海洋经济黄金产业链日益凸显,滨海一次又一次在潍坊北部海岸书写着美丽画卷,滨海的海洋城市梦想正一步步照进现实。近年来,滨海依托海洋资源,做大、做足、做好海洋文章,使海洋成为撬动滨海乃至全市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支点。 秋日的滨海,五彩斑斓的风筝在蓝天白云间起伏回旋,冲浪板在碧海清波中溅起朵朵浪花。海风徐徐吹来,让人唯独爱上这透心的清凉。这片曾经“晴天白茫茫,雨天水汪汪”的广袤之地如今风影摇曳,树影婆娑。海港、沙滩、海洋产业、职业院校……滨海不再是以前脆弱的面孔,尘封的盐碱地变成一片秀美的生态绿洲。 蓝色,成为滨海这座现代化海洋城市独有的气质,也成为潍坊这座城市一张特色靓丽的名片。
旅游:昔日盐碱滩涂 蝶变欢乐海洋 碧空如洗,光着脚丫漫步在海浪拍打的清凉沙滩,任海风轻抚笑靥,看漫天的彩鸢翩翩起舞,相机、手机的“咔嚓”声记录下那些美好的瞬间。闲暇的周末,沿着北海路这条贯穿潍坊南北的交通大动脉一路向北,与蔚蓝的大海相约已经成为不少人的选择。 路边正在售卖的一件件五彩缤纷的泳衣告诉路人,离着那片可以尽情撒欢的海域已经越来越近,而当一只只翱翔天际的彩鸢开始迎接极目远眺的眼神,一场浪漫的约会就此开始。蔚蓝的大海,柔软的沙滩,一艘艘疾驶而过的游艇,一个个尽情奔跑的身影,一阵阵爽朗的欢声笑语……这一切与岸边具有浓厚异域风情的世博会马来西亚馆和浪漫情怀的黄金沙滩相得益彰,让人们尽享这现代化海洋城市的无限魅力。 滨海旅游度假区管理服务中心旅游科科长杨洪林告诉记者,几年前,现在人们尽情嬉戏的地方还只是一片滩涂地,没有欢声笑语。随着一辆辆卡车将石块和柔软的沙子运至此地,那片滩涂之地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2013年5月,当人们再次回到这片海域时,柔软的沙滩让人仿佛置身于青岛、烟台、威海的大海边,尽情享受海水的洗礼和沙滩的乐趣。仅2014年,这片海域游客达到150万人次。今年,美食节、啤酒节、泥浆节等娱乐活动又带给人们全新的享受,风筝冲浪再升级,烧烤啤酒夜场上阵,更多的人来与海相约…… 滨海区深入挖掘以“车、马、泡”为代表的新型旅游产品,积极为铭鼎马术俱乐部、荣和汽车博览园、胜伟园林五星级酒店等项目搞好服务,协助铭鼎马术俱乐部拓展项目内容,加快开发建设潍坊滨海风筝文化博览园,滨海旅游已经日益成为潍坊及周边地区市民短途旅游的最佳选择。 “今天是周末,跟家人和朋友一起来到潍坊的海边,感觉非常的赞!没想到咱们潍坊的海边挺不错的,以后还会经常来玩的。”一位来自青州的游客开心地告诉记者。连日来,随着近期气温迅速升高,来海边游玩的市民逐渐增多,亲海戏水成为广大市民娱乐消遣的新亮点。 漫步沙滩,放眼望去,海水浴场已是游人如织,有大人有孩童,有情侣有亲朋。众多游客在沙滩上晒日光玩沙子,在海里戏水捡贝壳,尽享阳光沙滩、碧海蓝天带来的无限乐趣。“8月1日在这片沙滩上举行的‘中国国际潍坊滨海木鱼石美容泥浆狂欢节’,有疯狂的泥浆身体彩塑、泥浆摄影大赛、盐疗、泥浆浴活动,随之举行的2015世界城市旅游小姐中国区总决赛、啤酒节、音乐节、地形车比赛等一系列活动,真正让人们在尽情释放激情的过程中,全力打造今夏滨海海滩全民狂欢盛宴。”潍坊滨海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道。 近年来,滨海区把旅游业作为推进滨海开放开发的重要抓手,持续加大旅游项目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积极举办、承办各类文化活动和重大体育赛事,不断为滨海旅游业发展增添新动力。目前,滨海区已成功举办潍坊风筝大赛、中国潍坊滨海国际风筝冲浪比赛、半程马拉松比赛、全国马术邀请赛、山东省环海自行车赛潍坊站、中国汽车漂移赛、巴哈大赛等重大赛事,极大提升了滨海旅游的档次和知名度,持续为滨海旅游增活力添动力。
产业:蓝色经济引领 擎起发展新极 人才:栽梧桐纳英引凤 聚人才崛起未来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海洋竞争,关键在人才。在蓝色经济区战略引领下,海洋、临海、涉海产业在这座现代化海洋新城迅速崛起。人才,更为这座现代化海洋新城的进一步崛起强大注入了生机活力。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多元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滨海作出了一系列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措施,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构建产、学、研和师资、设施、后勤等一体化的职教模式,为城市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环渤海地区发展服务。 滨海科教创新区在希望中崛起,打造起面向“蓝黄”两区、服务山东半岛乃至全国、集“产学研”于一体的海洋经济发展实用型人才培养基地。据科教创新区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王波明介绍,五年的时间,园区已经入驻项目32个,其中院校、科研所以及培训机构19所。从潍坊职业学院滨海校区、山东海事职业学院、潍坊创业大学、潍坊科技职业学院到天维膜研发中心、荣和汽车文化博览园,随着一个个院校、项目的投入使用,园区接纳和培养的人才也发出了强有力的声音。2015年着重打造的潍坊海洋科技大学园、山东(潍坊)公共实训基地项目则将成为海洋科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宝地。 产业的大聚集吸引了19家职教院校和科研院所来到滨海落户。作为全市最大的高职院校,潍坊职业学院看到滨海区的巨大发展潜力和企业大规模的用人需求,不断加快推进校企合作。在最先建成的潍坊职业学院化工实验室里,记者看到,大一学生正在做练习。潍坊职业学院副院长赵君堂向记者介绍了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这位同学是我们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学生,现在正在做一个氮元素的技能操作,像这个专业我们是在原有基础上对接海洋经济,进行了相关调整。” 为了有效对接滨海区的产业需求,潍坊职业学院调整了近1/3的专业。港口物流、海洋生物技术等新专业受到了企业的欢迎。现在,通过工学交替,60%的学生已经实现就业。在山东新和成药业有限公司的质检室里,记者遇到了正在做产品测试的潍坊职业学院大二学生丁德娟。她告诉记者:“参加了工作之后,知道了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回到学校之后,就知道了自己应该注重哪方面知识的学习。” 当前,为打造辐射全国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技能人才交流中心,按照“服务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辐射环渤海地区”的目标,滨海区高标准规划建设了集高等教育、科教研发、实训基地、产业孵化于一体的国内一流的现代化职业教育和科教创新园区,成为支撑滨海发展的人才摇篮。 依托众多职业院校和科研机构,滨海区组建了现代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和石油化工三大研发平台,成立海洋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两个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技术支持和人才高地的强力推动下,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海洋经济新区迅猛发展的生力军。
港口:落霞与孤鹜齐飞 双港联动同推进 “呜——”巨大的轮船从潍坊港码头起航了,轮船的螺旋桨翻起层层白浪,在海面上留下一条长长的波纹。 如今,潍坊港已经成为潍坊滨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远远望去,万吨巨轮静静地停靠在水面,巨大的桥吊忙碌地将集装箱等货物装船,航道施工船舶往来作业,货场上堆满了集装箱…… 如果说产业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基础,那港口,就是滨海产业发展的龙头。开发北部、走向大海,一直是潍坊人民多年来的梦想和夙愿,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潍坊人的“港口心结”才算解开。进入2014年,港口进入发展迸发期,潍坊港务有限公司挂牌成立,3个万吨级泊位实现对外开放,5万吨级航道一期工程开工,鲁辽陆海货滚甩挂运输大通道航线实现首航,与营口港、大连港的深化合作正在加快推进,17个5万吨级泊位、2个3万吨级客货滚装泊位建设全力推进。今年上半年,潍坊港发展迅速,港口各项建设稳步推进,货物吞吐量再创新高,完成吞吐量1419万吨,同比增长26.8%;完成集装箱吞吐量8.95万标箱,同比增长43.6%。 一直以来,水位太浅被认为是潍坊港建港最大的困难所在。因为大船要进港,势必要有一定的水位深度保证其不致搁浅。“然而,现在水位浅的劣势反而成为了潍坊港发展的优势所在,码头近海处坡度平缓易于建设,从海岸线向内10公里都成为了潍坊港的腹地,不像其他城市一些深水码头一样,建港后还要争取向内发展,与城市建设争空间、争土地。而且,潍坊港由于水位浅,近海处的海泥海沙都可以用来吹填泊位及货场,港区建设的成本非常低,这也十分有利于潍坊港整体的发展建设。”潍坊森达美港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如是说。同时,潍坊滨海处于环渤海交通枢纽地区,具备公路、铁路和海路运输优势,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而潍坊港腹地极大,是离济南、淄博等地最近的出海口,由于其具有腹地大和身后有产业带支撑的优势,运输成本大大降低,潍坊港有着其他地区和港口不可比拟的优势。 “为适应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潍坊港按照‘一主两辅、功能互补、多点并进、统筹开发’原则,加快建设‘一个中心、两大通道’,加紧建设潍坊航运中心,全力推进小清河复航和渤海黄金大通道建设,加快建设5万吨级航道、森达美临港物流园、山东高速交通物流产业园和港务公司综合服务园区,续建5个码头项目13个泊位,实现5万吨级船舶通航,货运吞吐量支撑能力过亿吨,到2020年设计通过能力达到1.2亿吨,货运吞吐支撑能力2亿吨,发展成海河联运枢纽港,跻身全国沿海主要港口行列。”潍坊市港航局局长刘庆祥介绍说。 一亿吨的港口吞吐量是个什么概念?意味着至少可以带动区域经济一万亿GDP,极大带动潍坊及山东省海洋经济和临港产业发展,大大改变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全市乃至全省经济腾飞提供坚强的支撑和保障。 潍坊渔港与潍坊港一体规划发展,启动了渔港经济区建设。作为潍坊第一个外海渔港,潍坊渔港水深达5米以上,可容纳450马力渔船进出港,而且能做到全天候进出渔船。目前,渔港码头已基本建成,已经具备渔船停靠条件,不但方便潍坊地区的渔船停泊、进出港口,还将成为烟台、威海以及南方城市的货物物流聚集地。“建设现代化、综合性渔港,对完善渔业产业链,增加岸线资源,推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形成海洋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滨海区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一级渔港,潍坊渔港分为渔业作业区、船舶维修保养区、海产品精深加工区、水产品交易区、冷藏加工及仓储区、休闲渔业区等六大功能区,建成后年卸货量将达4万吨以上,会对潍坊本地海产品供应量带来很大提升。” 港口是一个海洋城市的未来。谁拥有海洋,谁的未来就能拥有优势。随着潍坊港、潍坊渔港开发建设驶入蓝色崛起的快车道,一座崭新的现代化海洋城市、港口城市正迅猛崛起,饱含奔向大海的激情与梦想,引领潍坊的海洋经济时代!
交通:通衢大道连纵横 构筑立体大交通 城市建设,交通先行。随着“蓝黄”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滨海区把交通设施建设放在重要战略位置,加快公路、铁路、港口等要素集聚,全力构建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提升全区综合承载和运行保障能力。 亿吨大港、潍坊滨海沿海防护堤、疏港公路等一批重大设施建成投用,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潍坊港正向亿吨大港的目标迈进,荣乌高速公路、德龙烟铁路横贯东西,北海路等3条省道纵贯南北,疏港铁路、沿海高等级公路等重大工程正在推进中……它们的建设,为推动区域发展、提速滨海“腾笼换鸟”步伐疏通了“血脉”。 近年来,滨海先后投资30多亿元,实施了疏港公路、长江西街、黄河西街、渤海路、海汇东路、进港路等40多条道路的新建改造。路网新增通车里程150公里,公路总里程和公路密度都实现了翻倍增长,全区已形成区间道路纵横连接、园区道路闭路循环的大交通格局。无论道路建设还是桥梁施工,滨海始终强化精品意识,从主体施工、人行道铺装、路牙石拼接、路网绿化,到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瞄准一流标准,做到一路一景,一桥一景,把所有项目建成精品工程、样板工程。 海陆空联动,编织大物流。得益于港口强大的辐射带动效应,滨海海港物流蓬勃发展,紧邻潍坊港,建设了海港物流园,目前龙威海关监管区、联兴石油焦交易市场、中棉物流园等项目已建成投用,达美物流园、山东高速交通物流园、潍坊综合保税区B区等10多个项目正有序推进。滨海正以港口、保税港区为龙头,推进海港物流、陆路物流、空港物流相结合,加快建设海陆空集合的区域性物流集散中心。下步随着潍坊机场北迁、潍坊高铁北站、环渤海高等级公路、城海轨道交通等一批重点项目实施,滨海将逐步构建起集铁路、公路、水路、航空为一体的海陆空立体化交通体系,为滨海开放开发提供强大支撑保障。 发达的城市路网、城市轻轨、城际高速将共同构成未来城的现代交通架构,而城市立交、轨道高架桥等交通结点紧密连接,实现滨海交通体系“无缝换乘”。所有这些铁路和公路的建设与互联互通,无疑将使滨海区对外交通更加便捷通畅,作为环渤海重要铁路交通枢纽的城市地位更加稳固。
生态:一城海景半城湖 河湖际会绿相拥 曾经的滨海盐碱遍布,有人曾说,在这片盐碱滩上种活一棵树,比养个孩子还难,由于淡水资源缺乏,植树成本高、成活率低,这里一度被称为潍坊的“北大荒”。但这一切,都已是历史。 如今走进滨海,同一片区域,树影婆娑、百花争艳、鸟语花香。广袤荒凉的盐碱之地成为秀美的宜居之城,杂草丛生的白浪河入海段摇身一变成为一条美丽的滨水廊道。滨海正以她宜居宜业宜游的绿色人文魅力,吸引更多的人前来投资兴业、赏景游玩。 当下,漫步中央商务区,道路两旁绿草如茵,高大乔木与低矮灌木巧妙搭配,一派生机盎然的夏日风光。“我们现在正加紧进行中央商务区景观工程的建设,土方、防渗工作基本完成,大乔木栽种完成90%以上,现在正在进行的是园建和广场铺装、地被种植等工作。”棕铁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现场负责人刘新龙说,“目前,该项目的园建工作已完成85%以上,预计今年年底所有的项目基本完工,为周围小区提供一个舒适、漂亮、安逸的居住环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为让砂土纷飞的盐碱地变成秀美的生态新区,让一流生态环境成为滨海的特色靓丽名片,滨海把持续改善自然环境,实现生态保障放在突出地位,融入滨海开放开发全过程。 近年来,滨海区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通过实施山海湖河、绿化全覆盖等生态项目,绿化覆盖率已达到14.9%,生态环境大幅改善。滨海区全面推进三年绿化全覆盖工程,沿路、沿河、沿海和片区等绿化如火如荼,建设沿海“绿色长廊”,目前已建成防潮堤林带8000亩,年内新建沿海纵深防护林1.65万亩。实施“水系路网”绿化工程,山海湖河工程白浪河两岸200米范围内全面绿化,已累计完成投资15亿元,种植各类苗木130多万株,近期绿化施工全部完成,同时以绿覆盖打造海洋科技大学园、旅游度假区等“七大绿色片区”。 “2015年,全区将完成绿化全覆盖任务20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功能区绿化0.6万亩,河道修复绿化0.2万亩,沿海防护林建设11平方公里,绿色通道6公里,义务植树20万株,新增绿化示范村5个。”滨海区农林水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滨海生态建设吹响号角。滨海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推动生态美丽潍坊建设的意见》的决策要求,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坚持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全面覆盖、形成特色的原则,大力推进沿海、水系、城市功能区、镇村绿化和绿色通道建设,进一步增加全区森林和绿地资源总量,为加快建设海洋经济新区提供坚实生态基础保障。 但在盐碱地上进行生态绿化是个世界性难题,而滨海的土地恰恰盐碱化严重。为破解这一难题,滨海正积极进行盐碱地改良试验和绿化品种的引进、驯化工作,已培育出盐松、竹柳、耐碱杨、龙柏等适宜当地种植的品种,建立完善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实施白浪河、弥河、崔家河等河道生态修复绿化工作,加快形成较为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推进道路、村镇绿化,建设特色生态组团和居民休闲公园绿地,开展镇村周边大环境和道路两侧生态恢复与重建,逐步形成“村在林中,人在绿中”的绿化格局。 “建设生态新城、推动滨海发展,解决好淡水资源问题是根本,为此我们编制了《滨海区现代水网建设规划》,”滨海区农林水利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滨海正重点建设现代水网工程,包括加快推进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提高水源配置能力,开展海水直用、淡化和中水回用等等。同时滨海还积极实施自然村居绿化工程,大规模开展农村植树造林,村居绿化水平不断提高。” 一株株绿苗筑成绿色长廊,一块块草坪汇成绿的海洋。种种努力,让荒秃的盐碱地焕发出绿色生机。流水潺潺,花草飘香,一幅“绿满新城”的生态画卷正在北部沿海徐徐展开。 环顾滨海,国内率先建立“无费区”、全区公交免费创国内先河、实行15年免费教育国内领先……时代发展的每一个重要节点,这座城市都迅速地将其容纳进来,这是海洋的精神,也是滨海的城市精神。而现在,全国正在走向海洋、拥抱海洋、大力发展海洋强国战略的时候,这座城市正一如既往伴随着波涛和海风实现自己的梦想,汇成一股磅礴力量。 滨海,这座现代化海洋新城,以沿海城市、港口城市、海洋城市的清晰发展脉络,引领潍坊挺进深蓝,打造未来发展新的增长极。 滨海的海洋梦想终将在这里实现! 本报记者 韩镇 谢海涛 通讯员 徐强 王利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