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速读潍坊·共聚盛会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评

第03版
速读潍坊·共聚盛会
 
标题导航
丹青画出世纪老人沧桑
风筝锦标赛比赛成绩揭晓
航天科技展周五落户潍坊
2016年04月1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丹青画出世纪老人沧桑
  ◤一名市民抱着孩子在参观《痕》。
  参观者在欣赏许钦松的作品。



写实画家李云展出六幅作品,反映基层百姓生活
  4月18日,记者在第六届中国画节现场发现,李云国画人物展区展出一组世纪老人作品,画作如照片般真实。作者李云表示,画作中老人的原形大多上百岁,他想用写实手法,为山区世纪老人“立传”。
不少市民把画作看成照片
  在李云国画人物展区,展出了世纪老人画像,不少市民以为是用相机拍出的照片,走近一看才知是人物画。墙面上挂出了6幅世纪老人画作,采用写实的手法,原型为藏族老人、彝族老人和汉族老人。
  在作品《痕》中,老人双手合着,好像在做祈祷。另外一幅作品中,一名穿着朴素的蒙古族世纪老人坐在门前,双眼注视着远方,脸上露出一丝笑容。
  这6幅世纪老人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老人们手上和脸上布满皱纹,似乎在诉说着岁月沧桑,同时老人脸上又透露着喜悦之情,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了憧憬。
  青州市黄楼镇的郑世功告诉记者,当天正好是周日,来潍坊看孙女,正好赶上中国画节,就过来看看。在他的印象中,用写实手法画世纪老人的作品还真不多,尤其是少数民族的老人。“一幅幅世纪老人作品画的真实、生动,脸上的皱纹刻画明显,眼睛炯炯有神,似乎在向参观者讲述着过去的往事,非常容易打动人。”郑世功说。
用笔和镜头记录生活细节
  李云今年47岁,来自辽宁沈阳。“我有一名潍坊朋友,他说潍坊举办的中国画节规模比较大,而且汇集了全国各地名家作品,建议我来参加。”李云告诉记者,4月15日,他来到潍坊,带着作品参加本届中国画节。
  李云说,他的作品以基层人物画为主,世纪老人最为典型。之所以会选择这个主题,与他以前从事过记者工作有一定关系。“我毕业后,在沈阳一家报社干了9年采编工作,做过美编,也当过记者。”李云说,当时采访经常深入到基层,体验人们的生活经历。在采访中,他发现了基层百姓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用笔和镜头记录下来,然后带回去慢慢体会。
  “基层百姓有他们的艰辛,因为每天都要为生活奋斗。同时,他们又是快乐的,因为他们远离喧嚣,没有那么大的精神压力,对未来生活充满着乐观态度。”李云说,每到一个地方,给他的感触都不一样,在山区,山村人民的朴实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创作更好的作品明年带来
  为了找题材,李云经常走进贫困山区,体验当地居民的生活。有的地方交通不便,只能靠徒步。“在彝族人民生活的大凉山中,部分路段非常难走,有时为了找到一名世纪老人,一天要走几十公里。”李云说。
  创作《痕》时,李云用了4个月时间才完成。“有一次我在西藏发现了这名老人,满脸皱纹,双手合着。我赶紧用相机拍下来,然后进行创作。”李云笑着说,这幅作品在世纪老人作品中,算是比较典型的。“这些作品中的老人大多已经上百岁了,身上都有说不完的故事。通过写实创作,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李云说。
  李云表示,他是第一次参加中国画节,规模之大、作品之多、档次之高超乎了他的想象。他还参观了其他名家的人物画,学到了很多,也结识了很多朋友。“回去后我要创作更好的作品,带到下一届中国画节。”李云说。
文/图 本报记者 邓永杰 刘燕
相关新闻
岭南大咖首次亮相
  本报讯 在本届中国画节上,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许钦松带着30余幅画作前来参展。4月17日下午,许钦松表示,中国画节规模大、档次高,让他对潍坊有了全新的认识,他还称赞潍坊人懂得艺术欣赏。
  本届中国画节,32名独具岭南风情的画家带着400余作品幅参展,让广大市民一睹充满岭南魅力及韵味的风光景象。许钦松受邀参展,这是他首次参加中国画节。
  除了在大家·当代岭南展区展出作品外,许钦松还在画节上举办个人展览,共展出30余幅山水画,都是他精心挑选的画作。“中国画节档次高、规模大,每位画家都会精心准备,把自己最得意的画作拿过来参展。”许钦松说。
  许钦松的山水画用笔如斧,挥洒自如。画作中坚不可摧的山石与虚无缥缈的云雾,既是黑与白的强烈对比,又是对灰色地带简洁而又丰富的追求。“这些画作都是我在写生中创作的。”许钦松说,他非常注重写生,只有把自己放置在大自然的山水中,才能产生艺术创作的灵感。
  “我去过全国很多地方办展览,参加过很多艺术博览会、美术节等,参展画家、参观人数最多的还要数中国画节,场面宏大,有气势,有质量。”许钦松说。
  除此之外,本届中国画节还给许钦松带来了很多其他惊喜。“令我没想到的是,潍坊市民这么喜欢艺术,一家三口、老老少少都来看画,人流量就像赶集一样。”许钦松说,让他感到惊讶的是,潍坊市民不是走马观花地来看热闹,而是对每幅画都会驻足评论一番,评论语言都很专业,也很到位,说明潍坊这座城市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
    (记者 刘燕 邓永杰)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