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潍县染织厂被授予“工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
|

|
|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国家对企业实行半计划经济半市场化的模式管理,不久又将企业全面推行市场化,企业成为市场主体。青岛下放知青设计出新产品投入市场受到欢迎;职工变成了布贩子赶集销布。
市场经济搞开发 青岛知青贡献大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国家对企业实行半计划经济半市场化的模式管理,不久又将企业全面推行市场化,企业成为市场主体。企业要生存就必须根据市场需求,不间断地进行产品开发。此时,如果再按计划经济那一套模式管理企业显然不行,此时潍县染织厂有一批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从青岛下放的知青成为企业产品开发和销售骨干,最有影响力的是潍县染织厂副厂长杨文顺和产品设计室主任王建国老师。杨文顺1970年进厂后,由于能力突出,很快从工人干到车间主任、厂副书记、副厂长。王建国从工人干到车间主任、产品设计室主任。八十年代改革初期,杨文顺厂长就以超前意识,经常带领企业的产品设计和营销人员到济南、淄博、北京、成都、上海等地,边考察边营销,使该厂从单一的43条布发展到生产各种线呢、沙发布等多种产品,开拓市场,效益大增,受到上级好评。王建国担任产品设计室主任后,全身心全部投入新产品的开发设计中。他到全国各地参加产品订货会,一边向同行学习,一边进行市场调研,回厂后奋战在设计室,边看资料边设计样品,经常干到深夜。 1980年春,他设计出11个品种、34个花色的样品,在当年5月召开的全国色织布定产会上,被定产7个品种,其中480-11格线呢就被定产15万米,居全省最高水平。在六月召开的全省色织布定产会上,被定产5个品种。同年在全国色织布选样定产会上,又被定产40万米。1980年8月20日《大众日报》曾以“王建国设计样品做出新贡献”为题,对他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几年后,杨文顺提为局长,后调至青岛工作。王建国被调至潍坊市属企业干了厂长。他们在潍坊大地上流下的汗水和取得的业绩,原潍县染织厂的老工人印象深刻。
昔日工人老大哥 到处赶集当布贩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企业工人被尊称为“老大哥”、“领导阶级”,附近乡村或学校开重要会议,都要专门到工厂请工人代表坐在主席台上,还要发表“指示讲话”。那时的工人享受着铁饭碗,上班不论干多少活,每月都能按时领到数额不高的铁工资。潍县染织厂所用的原料棉纱,由对口企业(潍坊棉纺织厂)按上级计划直接供应,生产布匹也由潍坊纺织品站统购统销。可1980年后,国家逐渐对纺织产品不再“统购统销”了,要求各厂到市场上找出路,自行贸易。副厂长杨文顺带着市场考察人员到全国各地做调查,先后到过北京、成都、上海等地。到北京出差时,为省钱,他们不坐卧铺坐硬座,自带面包和咸菜。杨厂长受寒得了重感冒,在北京打退烧针后,又连夜赶到成都。他发烧达39度,找了一家诊所打青链霉素退烧,三天才见效。随从人员出差也上火,不少人从此见了面包就想吐。杨文顺在火车上与淄博市博山区贸易公司一位冯主任谈妥了一笔大生意,把大量蚊布、线呢等运往博山。厂里职工干不过来,就发到职工和城乡关系户中,用缝纫机做蚊帐赚钱,城乡互惠互利,实现双赢。该厂设计师王建国设计的沙发布曾在潍坊地区一度供不应求,必须找厂长签字才能买到。该厂的另一位厂长王君庆同志带领管理人员到昌邑等地赶集卖布,出现蜂拥抢购的场景。由于当时国家政策还没全部放开,当地的工商、税务等部门也多次干预。这时,社会上的许多人都很不理解地说:“这领导阶级怎么一下子都变成了布贩子呢?”
工会工作评先进 领导抱回大奖状 1981年后,潍县总工会要求境内所有工矿企业都要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对企业的重大事情必须实行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潍县染织厂积极响应号召,在全县工业企业中首次召开了职工代表大会,被潍县总工会授予“工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不久,潍县染织厂又根据潍县总工会要求,及时推选出6名工会工作先进分子到潍县县城大礼堂参加表彰授奖大会。 潍县染织厂参加表彰大会的是分管工会工作的杨文顺,他是当年从青岛下放到潍县的“老三届”知青,由于他在农村勇于吃苦耐劳,很快就被上级分配到潍县染织厂工作。几年后,他又以卓越的工作能力担任了领导工作,不久,杨文顺被提拔到县里干了局长。此外,军人出身的厂工会主席牟兆顺,平素工作雷厉风行,带出了工会工作一派新气象;女工主任常华,身兼计划生育、工会会计、厂广播员等数职,任劳任怨,成绩出色;织布操作员任爱君,以自己多年苦练出来的过硬技艺,细心和气地指导车间的挡车工,使产品数量和质量稳定增长;平车队长曹新民带领队员精心平车,成绩突出,被职工一致推荐出席县里的表彰大会。笔者因当时积极参与职代会的筹备和文字组织等工作,亦在其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