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时评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评

第03版
速读潍坊·关注
 
标题导航
山东人均消费力全国第七
务实清廉撸起袖子加油干
新建高速年底全部开工
“父子变兄弟”更像单相思
对付职业乞丐措施创新得跟上
2017年02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父子变兄弟”更像单相思
□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2月15日,浙江杭州《都市快报》第五版整版刊登了一则题为《关少尘,我要跟你“脱离父子关系”》的声明。这是一封父亲写给90后儿子的信,这位父亲称,儿子从小爱跟他一起玩,但上高中、考进大学以后,父子沟通越来越少;儿子的微信朋友圈屏蔽他;常不接他电话;在本地上学,回家却越来越少。他想和儿子跨越“代沟”,亲如兄弟般地携手同行。
    (2月16日《现代快报》)

  不难想象,这名父亲选择登报声明这种高调方式“脱离父子关系”,随之而来的争议是必然的。首先,在直观的形式层面上,如此“大尺度”的广而告之,未免过于“离经叛道”,留给公众的第一印象更像是炒作;其次,在很多人看来,父亲自降辈分要求和儿子“做兄弟”,有失为父者的尊严,直接挑战着国人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
  站在这名父亲的角度,倘若认真读完这则声明,便不难理解“下策”背后的那份无奈又迫切的心境。说到底,正是父子间仿佛咫尺天涯的代沟,“逼迫”这名父亲选择了不走寻常路,希望以此唤回父子间曾经“愉快地玩耍”的那段欢乐时光。可以说,这名父亲主动寻求密切父子关系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至少,面对似乎渐行渐远的父子亲情,他没有放弃。
  将心比心,这则声明道出了众多父母的心声。在网络时代,手机、电脑屏幕上的“精彩”,将年轻人的视线和心思深深吸引。低头玩手机,不愿与父母交流,与认识或不认识的小伙伴聊微信,成为一种群体性的普遍习惯。自然而然的,代际间的隔阂被推向更深、更远。由此,父母难免愈发深陷孤独与失落。
  可以说,对于声明背后的“父母心”,应该认同的是那种“可怜”的心情。但是,“不做父子做兄弟”就能找回曾经吗?换句话说,这名父亲在登报声明之前,对于父子关系的认识足够理智吗?
  不妨先把那份炽热的亲情暂时放在一边,静下心来思考一番:孩子长大了,必然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对于孩子们来说,那个似乎什么都懂,什么都会,什么都能搞定,能够挡风遮雨的“英雄老爸”,更适合像山一样有距离地站在身后,而不是常伴在侧。作为父亲,应该努力说服自己,这种不期然的心理变化是正常的。毕竟,拥有独立、自主的品质,心理上“断奶”,行为选择上适度“脱离”父母,恰恰是孩子长大的最重要“指标”,大可不必为此烦恼甚至忧心忡忡。得知道,孩子不是什么话都得跟父亲说的,正如父亲不宜凡事“唐僧”般叨叨个没完。
  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父子间应该有“刚刚好”的沟通和交流,但这不代表非得像“兄弟”。不难理解,这名父亲已然将儿子的疏离归因为父子关系,如果父子变成“兄弟”,彼此就能够恢复到从前。这么想,未免太天真,也太没必要。再者说了,“不做父子做兄弟”,父亲一方说了也不算,闹这么大动静,一旦激起了孩子的逆反心理,岂不弄巧成拙?当然,作儿子的也应理解父亲的心情,反思和检讨自己的言行,尽量多跟父母沟通,尽量多抽时间陪伴。须知,父母的要求也不过如此。
  总之,作为父亲,呼吁子女回归亲情固然无错,但也得适应社会变化。无论如何,代沟都是客观存在的,个体具有差异性更是必然的,父亲有父亲的身份,儿子有儿子的样子,再怎么声明也改变不了父子关系。父子间只消给彼此起码的理解空间,相信凭借亲情基础上的心有灵犀,便不难化繁为简,又何须强求“兄弟”?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