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坤 孩子小的时候,就有很多妈妈跟我说过,绘本是个大坑,特别烧钱,下面我就来说一说我是怎么掉坑里去在坑里挣扎的。 我小的时候,是没见过绘本的,那时,卫生纸比较稀缺,似乎所有纸质的东西都被我们用来擦屁股了,以致当我想拿出一、二年级的课本来翻看一下的时候,遍寻不见,后来才想起了它们的去处——茅厕。几乎一个学期只要结束,不再需要这本书了,那这本书的命运和归宿总是擦屁股。 随着卫生纸的普及,我的课本终于得以保存了。当然,这是题外话。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也看上了连环画,那时,我已经快上完小学了。 绘本是个什么东西,对我来说,完全陌生。 像很多妈妈们一样,有娃以后,我也入了不少绘本,像经典的《爷爷一定有办法》《我爸爸》《我妈妈》《逃家小兔》这些。起初,孩子一岁的时候,给他念绘本就仿佛对牛弹琴,他不但不感兴趣,甚至还有些厌烦,他喜欢撕里面他看中的每一个人物或动物。后来我就一边喂奶一边读,有点强迫的意味了哈,然而看着儿子似乎很享受的样子,不知道是享受吃奶,还是享受听绘本。 撕了无数本以后,再后来,他就可以坐在那里听我读了,在这个过程中,坚持很重要。有的绘本,我拿到后,不知所云,有的让我感动,比如宫西达也的恐龙系列,蒲蒲兰的小熊宝宝系列。读得多了,也会根据自己的判断来看好坏。 那么,当我们在读绘本时,我们在读些什么呢?我一直困惑于文字阅读与读图的关系。一开始,我感觉宝宝是通过读图加上我讲,看懂了一本绘本的,后来发现,他听熟了不看图也能听懂了。 绘本上的文字很少,一般都是靠我自己编和发挥,从封面开始,介绍里面的人物,刮风了就给他弄出刮风的声音,讲到青蛙就呱呱两声,蹦两下,讲到大灰狼就给他介绍一下什么是大灰狼,总之,尽量形象。常常一晚上读下来,读得口干舌燥。 到两岁的时候,他的语言突飞猛进,跟我说话,会说:“以前,很久很久以前。”我下班回来的时候,他还会跟我开玩笑说:“大灰狼回来了。” 绘本上大幅鲜艳的图片直观地讲述了故事,妈妈作为讲述者又把这个故事用语言加工了一遍,所以,一本好绘本,有很多用途:可以模仿、可以游戏、可以锻炼语言、可以锻炼思维等等。读的时候,我还会不断提问问题,问为什么啊?所以儿子很小就会用因为造句子。听了《妈妈,买绿豆》以后,他说:“还听。”讲完后,也用玩具厨房学阿宝的妈妈煮绿豆。后来我就带他去超市买绿豆,他的小心理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特别珍爱《妈妈,买绿豆》这本书。 我读的绘本,年龄跨度很大,他两岁的时候,听三四岁孩子的绘本完全没问题,有时还很感兴趣。他是怎么懂的,我不知道,也许与从小读,有个量的积累有关吧。 在这里,要说说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他认为教学要想对儿童的发展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要适时提供一些超越儿童理解难度的东西。从实践来看,这一理论非常靠谱且有用。这就仿佛学英语这门语言,在阅读时要有精读和泛读一样。精读的课本不那么难,泛读的难却不要求全部掌握理解,哪怕雨过地皮湿也好。 我是一直相信量变引起质变的。果然,儿子两岁多时,语言能力大爆发,有些时候用的词汇都很高级,也很有逻辑。也就是说,在选择绘本的时候,要适当选择一些孩子不能完全读懂的。有些绘本,我读着也很有意思,也很愿意看,感觉自己都快返老还童了。 有了绘本,就要有书架,每次看完了,儿子总要抢着去把绘本放回去。现在家里的绘本越来越多,烧钱就不必说了,更多应该考虑的是放在哪里。绘本这个坑,我想我一时半会儿是上不来了。看这篇文章的诸位,是否也和我一样正在挣扎,还是已经上岸了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