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心灵憩园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看点
 
标题导航
她在丛中笑
7月,因毕业季的到来让夏日的激情更加
一碗凉面,三十年
四个女人
2018年07月1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碗凉面,三十年



  □李风玲
  绿树浓荫夏日长。想起凉面,想起老家,想起小时候。
  顶着炎炎烈日,我和姐姐各背了一捆青草回家。手上拎一根茅草,串一串蚂蚱。这该是父亲最好的下酒物。
  奶奶在灶下忙活。一捆棉柴已经在灶前堆好,她正在用炊帚刷洗大锅。看见我们回来,便忙不迭地吩咐:“快,快去压水。”
  我抱住压杆,姐姐逮一瓢引水。屏住一口气,“哼哧哼哧”,动作既快又稳。很快便汩汩滔滔。水好凉。姐姐趁大人不备,对着井嘴就开始豪饮。
  母亲在擀面。她是好厨娘,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的极端匮乏考验着母亲的智慧,为了让全家人吃饱喝足,她穷尽脑汁地花样翻新。这手擀面,就是一绝。
  母亲不语,神情专注。铺着擀,卷着擀。“咕噜咕,咕噜咕”,有节奏的声音里,面团由厚变薄,由小变大。母亲擀面杖一伸,将面饼在面板上摊开。圆得如此浑然。母亲用面轴挑着,一正一反地摞叠,薄圆的面饼很快变成长条的梯田。
  该切了。母亲的刀功极好。只听得“哒,哒,哒”,刀与案板的亲密接触,劲道又绵软。母亲用手一抓,又拦腰一兜,将面条晾在“传盘”上。“传盘”是家里盛放食物的重要工具,高粱杆做成,那是爷爷戴着牛皮顶针,大针麻线,“呲啦呲啦”钉出来的。
  奶奶的大锅已经烧开。热气腾腾。面条下锅了,得等它翻几个滚儿。父亲在小锅上做卤子。西红柿鸡蛋卤,是最正宗的搭配。姐姐开始剥蒜,我在院子里摘香椿,摘最柔嫩的枝叶,洗净,切末。
  弟弟作为家里的小儿,不用压水,也不用剥蒜,唯一要做的就是东屋西屋地捣乱。一会儿揉搓母亲手中的面团,一会儿抢夺我手中的压杆,一会儿又蜷进奶奶的怀里操起烧火棍,一会儿又蹦到爷爷的腿上,揪他的山羊胡。
  但无论怎样,大人们都是不恼的。尤其爷爷,即便山羊胡揪得再疼,他也总是笑着,一副心满意足。
  我和姐姐却往往大声疾呼,愤愤于待遇的不公平。但无论我们怎样地奋力声讨,大人们都是置若罔闻。然后,只听奶奶一声“吃凉面了”,所有的恼怒也就烟消云散,齐刷刷聚拢到饭桌前。
  面条在盆里浸着,刚刚压上来的井拔凉水。那味道,不是油盐酱醋可以调理得出来。
  面条盛上了。第一碗,当然是端给爷爷。古人讲究食不言,寝不语。爷爷呢,只要是端起饭碗,便一言不发。
  卤子浇上了。西红柿鸡蛋。香菜梗、香椿末、蒜泥,我来不及拌匀,就开始狼吞虎咽。
  母亲大汗淋漓,但最后一个端起饭碗的总是她。她须先喂饱弟弟。
  面盆开始见底。爷爷扇起蒲扇纳凉,奶奶又踮起小脚收拾碗筷,她白白的大襟褂子有点汗湿,但黑色的大腰裤子,却还是扎着裹腿,严丝合缝。
  母亲抱着弟弟,摇晃着哄他入睡。
  我和姐姐偷偷地走出家门。我们要在这大人无暇顾及的午后,挥霍一下。知了在叫。树影斑驳。我们在巷子口,买一支老冰棍儿,你一口我一口地舔着,一晃,就走到了30年后的这个早晨。
  母亲老了。如今她住在弟弟的城市。面条已经很少再擀。倒是经常打电话过来,让我好好吃饭,还说些不着边际的话。
  姐姐嫁了。刚刚上学的小外甥经常操一口童音,提一些颇有难度的问题,他以为我这个从教十几年的老语文,无所不通。
  弟弟已经到了当年父亲的年纪。小公主一样的女儿,和他当年一样,娇生惯养。
  还有爷爷、奶奶和父亲。昨晚,他们又出现在我的梦里。奶奶踮着小脚,爷爷捋着山羊胡。父亲在一旁蹲着,沉默不语。
  老房子黑洞洞的。他们将大门紧闭。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