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许巍的一首《蓝莲花》,歌词最好的诠释了摩托车友对摩托车旅行的热爱:粗犷、个性、自由。 如果你对摩托车骑行的印象还停留在“骑车赶路”上,那就太落伍了。摩托车骑行早已华丽转型,成为很多人推崇的休闲旅行方式。 摩旅,作为一种时髦的个性化旅行,也正在我们这座活力迸发的城市悄然兴起。 “机车梦”成就摩旅 摩托车旅行,简称为“摩旅”,这个词对很多人来说似乎还是个新名词,但是提起摩托车,几乎是无人不知。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摩托车开始在我国兴起,最初的用途是代步,由于它方便、快捷、经济,受人追捧。随着轿车的出现,摩托车作为代步工具的功能逐渐减弱,甚至已经一度成为过时的交通工具。 而进入新千年以后,摩旅作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2014年以后,摩旅在潍坊小众人群中开始兴起,潍坊市民解翔是潍坊较早开始接触摩旅的一批人之一。 记者眼前的解翔,话不密,偶尔蹦出几句幽默的话逗人一乐,皮肤有点黑,这是拜多年摩旅路上风吹日晒所赐。没事的时候,他一定要自己动手把爱车宝马1200的每个细节擦得干干净净。 说起摩托车,解翔兴致来了,他从手机里翻出那张1996年拍的“得意之作”:21岁的他骑在爱车本田400上,确实是个阳光白净的时尚“小鲜肉”,那已经是他的第二辆摩托车,第一辆是嘉玲125越野车,现在的宝马1200已经是他换过的第五辆摩托机车。 “1999年以后,摩托车放弃了一段时间,后来因为厌倦了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生活,就重新拾起摩托车开始了摩旅。”从2015年开始,解翔摩旅走过了全国大部分地方。44岁,解翔说,他不敢说还离“油腻大叔”有多远,但是摩旅让自己活力充沛、年轻向上。 解翔表示,潍坊以及中国摩旅的兴起,很大程度受欧美等发达国家影响,欧美国家的摩托车文化已经非常普及,在他们看来,开车出游太普通,他们将摩旅出行作为一种可以炫耀的时尚。 “美国大片《终结者》《灵魂骑士》等影片中,主角骑着哈雷帅气出场让人印象深刻,如今很多喜欢摩旅的人都是怀着‘机车’梦成长的。”解翔说,欧美摩托车文化传入中国,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接受,尤其是在潍坊,摩托车开始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以时尚摩旅形式出行的人也越来越多。
摩旅 享受飞翔的自由 “摩托车是一种开放性的旅行方式,推崇的是一种自由、开放更加贴近自然的一种旅行方式。”1984年出生的小伙子李恩超,玩摩旅的时间并不长,对摩旅有一种特别的情怀,经常千里走单骑,走过西藏、宁夏等地。 在自己休闲的时间里,李恩超更喜欢骑摩托车旅行,真正与大自然贴近。“苦行僧式的摩旅生活无形中给旅行增添了不少平常难以体验到的乐趣,同时对自己的体能也是一种极端的考验。”李恩超说。 从事销售工作的李恩超自称有点“闷”,但是和摩友扎到机车堆里,发动机性能如何、性价比怎么样,他能说的头头是道。对李恩超而言,摩旅的乐趣是享受飞翔在大地上的自由,品味旅行中所到之处带来的文化气息。更多的时候,是回味摩托骑行中的刺激与喜悦。 “我对摩旅的理解其实很简单,一只装满食物与工具的背包,一辆摩托车,一部卡片相机足矣。摩旅是一条自由之路没有特定的目的地,有时候几百公里,有时候几十公里。有时候是一个旅游景点,有时候是一个荒山,甚至一片树林,一个被人遗忘的村庄,目的地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路上,只要我们感受到了其中的快乐,那这就属于一次成功的摩旅。”李恩超说。 “慢慢走,欣赏啊。享受骑摩托车自由如风的感觉,想走就走,想停就停,喜欢的地方多停留几天,不喜欢的走就是。”李恩超陶醉其中,他说,在路上,速度不必很快,想走就走,想停就停,看沿途的风景,吃当地小吃,感受摩旅带来的乐趣。 一个人的摩旅痛并快乐着,一个人其实也孤单,一路跑来连说话的人都没有,偶尔在路上碰到车友才可以说说话。 摩旅是一种十分经济便捷的旅行方式,在很多复杂的地形和路况中,摩托车比汽车有着更为灵活轻便的通过性,骑乘者都能够明显感觉到更易接近自然。途中会见到很多人,很多美好的风景,很多真诚与感动。 以摩旅会友 单纯而真挚 在摩旅中,摩友除了独行,更常见的就是相约而行,几部摩托车或者几十部摩托车,一起组合起来在城市郊外骑行,踏青,烧烤,这种交流是驾乘汽车绝对体验不到的舒适和自由。如果能跟品行相仿、所驾车型排量相当、彼此熟悉的伙伴同游,是非常酷的一件事情。 “以摩会友,以摩交友”,潍坊摩友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建立了摩友圈子,摩友年龄从20多岁到60岁涵盖各个年龄段,在潍坊地区,真正领悟摩旅文化、享受摩旅乐趣的摩友就有100多人,偶尔摩托车酷帅出行的则更多。 在摩旅群里,他们是网友;在现实中他们是相约而行的旅友,是一见如故的朋友;他们之间英雄不问出处,甚至只是互称“网名”;相伴出游花费AA,不牵扯任何利益;他们君子之交淡如水,但不影响他们一路上的互助和牵挂,休息时聊天的海阔天空,吃饭饮酒时的豪爽开朗,住宿时的简单与温暖,这种感情单纯而真挚。 天下摩友一家亲。如果愿意,摩友走到哪都能有当地的摩友带路,去当地最有特色的地方游玩,并能安排吃饭住宿,更细致的了解当地文化。如果遇到困难,他们都会出现。 2017年,李恩超摩旅,到了宁夏兵沟,车胎扎了。当时那个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李恩超找到了宁夏299摩旅俱乐部,他们很热心地带拖车去将他的车拖回去,帮忙找地方修理。 解翔说,真正的骑士不会违法在公路上飙车,追求所谓的“刺激”,而是无论走到哪都以安全作为一切底线。摩友们骑行时遵守交规,停车时摆放整齐,游玩时自觉捡拾垃圾,一切都秩序井然,不卑不亢。 “因为摩友们对摩旅的热爱是纯粹的,所以我们的摩友圈子也是充满纯洁的友爱、文明的节制,又强调自我的责任的。”解翔告诉记者。 丈量世界 坐骑陪我走天涯 每个去旅行的人,对旅行都有各自不同的答案,有人就是不想让自己留有遗憾,一路感受,不纯粹是为了玩,是想去经历;不纯粹是为了享乐,也算是身体受虐,精神愉快吧。也许有人会说:“吃苦受累哪里不可以,为何非要是旅行?”是的,这个只是每个人选择的方式不同,而他们,恰恰选择了摩旅。 “你陪我游祁连,跨昆山,穿天山,荡沙漠;走独库公路,闯神秘峡谷,征战南北疆。小战驭仗剑陪我走天涯。辛苦你了。也敬不甘的自己。”这是2018年10月15日,摩友隋森在自己微信朋友圈里对自己的坐骑本田战驭150一番“告白”,这段文字也记录着他一路向西直到新疆喀什,摩旅走丝绸之路的点滴。 49岁的隋森,阅历与内心同样丰富,“自由、个性、独立、进取、品味”这就是摩托爱好者的精神,在他们看来,摩旅已然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的外在表现。2018年,他骑机车十几天在新疆穿越了两千多公里,跨过山和沙漠。 2017年,隋森单骑行万里,一个人从潍坊骑摩托车到云南昆明,33天骑了约9000公里。 隋森还曾骑摩托车穿越隧道进入墨脱,感受隧道两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骑行在翠甲天下的蜀南竹海的小道里,两个小时就能走完的行程,他慢慢欣赏了一下午;他骑行在中越边境线上,寻找跨国境的中越边界大瀑布。 隋森喜欢用两个轱辘丈量世界。他说感觉踏上摩旅会上瘾! 在不少摩友看来,摩旅是中国式的旅游文化和摩托文化的结合体。潍坊的摩托车骑行有着深厚的生活土壤和民间根基。隋森说,人们只要能真正了解到摩旅文化、感受摩旅带给人挣脱束缚、向往自由的洒脱,潍坊的摩旅发展将会有很强的生命力。旅游并不在于旅行消费的高低,在乎的是旅行的过程所获得的快乐和知识。 “摩旅是既适合人们普通生活消费,又能追求旅行境界的一种形式。”隋森说,对于潍坊这座小城而言,它的“费用、速度、时间、自由度、方便性”等正好适合了普通老百姓对旅行的要求,而且还能让人可以追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境界,让摩旅的意义能融入到人的血液中,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旅行方式。 摩旅中感受到暖意 为什么喜欢摩旅,刘志刚说不清楚,“就是打内心里喜欢。”作为一名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假期摩旅似乎是他与世界对话最好的方式。49岁的刘志刚,年轻的时候是一名骑摩托车的好手,但是要说骑车出去旅游还是从2016年开始的。 每年,刘志刚都会利用假期来两次摩旅,夏天去北方,冬天去南方。今年春节,刘志刚和摩友去福建感受了一把客家人的新年。 大年初一凌晨5点钟,刘志刚就和摩友老高爬起来出发了,一路南下。路途中很多饭店不开业,所幸他们提前备好了干粮,一路上风餐露宿、风尘仆仆地抵达了福建,穿过了现代都市厦门,钻进了古朴的武夷山,感受“东方古城堡”永定土楼的壮观。 刘志刚告诉记者,在武夷山里,有几百公里的山路,连着一个又一个村寨和乡镇。他们摩旅穿梭其中的优势就体现了。 “小路都很窄,摩托车好停车,遇到美的风景,随时停下欣赏一番再出发。”刘志刚说,同样是骑行,自行车旅途半径有限,效率低,而摩托车旅行的感觉浓厚,可以去任何地方,更加容易与沿途的人们交流,包括大街小巷、菜市场都可以去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而汽车出游,人坐在里面与外界相对隔绝,无形中与大自然形成一种距离,与沿途群众形成一种距离。 让刘志刚印象深刻的是,福建各地都有浓郁的过年氛围,耍乌龙灯、放鞭炮的,随处都是,还有人山人海的小吃街。人们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大城市工作,只要过年都会赶回家中团聚。眼看天要黑了,山里没有旅馆,刘志刚只好向山民家中借宿,这个村子里大部分都是客家人,村民很热情地招待他们住下,拿出家里丰盛的饭菜款待他们。“这里很安全,放心地住。”朴实的话语让两个异乡人感受到了浓浓的暖意。 刘志刚告诉记者,如果你和那些热衷于“在路上”的骑士们偶遇,攀谈一阵之后,他们会异口同声地告诉你:“汽车包裹着你的身体,但摩托车承载着你的灵魂。” A10-A11版 文/本报记者 隋炜凤 图片由摩友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