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岁邮递员孙吉刚架起山里和山外沟通的桥梁 位于青州市西南部的庙子镇杨集社区,放眼望去是莽莽群山。群山之间有一条34公里长的步班邮路,串联起杨集社区13个自然村,沿途海拔7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28座,这也是目前我市唯一一条步班邮路。14年来,无论严寒酷暑,邮递员孙吉刚奔波在这条崎岖山路上,为乡亲们送信函、包裹,替他们交电费、话费,也替他们捎生活用品,架起了山里和山外沟通的桥梁。5月23日,当天最高温度38℃,记者一行跟随他进行了体验。 全局仅两人,孙吉刚作为唯一的邮递员负责投递32个村 出青州市区,沿曲折逶迤的柏油路往西南方向行进45公里,即抵达庙子镇杨集社区。这是当地最偏远的社区,一道道高耸的山梁割裂出一条条幽深的山谷,32个自然村落、2000多口人零星分散在其中。 杨集支局是青州市邮政分公司最小的支局,社区沿街的两间房是办公场所。说叫支局,全局只有两个人,内勤负责包裹收寄等业务,邮递员孙吉刚负责邮件、报刊等的投递。年轻人多外出打工,骄阳炙烤之下,山区里格外安静,除了不时驶过的汽车,街道边树下纳凉老人说话的声音都格外响亮。 炎夏刚刚启幕,常年风吹日晒,42岁的孙吉刚裸露在外的肤色已经成了古铜色。一身绿色制服,脚穿一双绿色胶鞋,见到来人,他的脸上绽放出质朴笑容。自2005年起,他来到杨集支局担任邮递员,一晃14年过去了。 西侧邮件处理间的墙壁上挂着杨集支局邮路图:一条主路南北延伸,伸出一条条枝杈连接一个个村庄,不过,这些村子多数彼此间并不相连。“像是杨集庵和邱家峪,从邮路图上来看相隔不远,实际上一个在山顶一个在山下,没有大路通联。”孙吉刚说。 杨集支局分为南北方向和西南方向两个投递段,南段邮路全程43公里,尚可骑摩托车投递;西段邮路全程34公里,服务13个自然村,受交通限制只能步行,是我市唯一一条步班邮路,沿途海拔7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28座。孙吉刚南段和西段隔日派送,唯一的休息日周日,也常常因为有邮件需要派送而取消。 摩托车停山下,背邮袋步行前往位于山顶上的杨集庵村 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杨集支局时,孙吉刚已经送了一趟邮件回来,正准备收拾东西再次出发。 一辆深色摩托车后座上驮着一个墨绿色的邮袋,随手背上一个肩挎式邮包,孙吉刚出门了。背了多年,破旧的邮包已经发白破损,邮包里除了信件和报刊,还有两袋酱油、醋等调味品,这是他特意给邮路上的留守老人准备的。交通不便,老人们上了年纪,儿女又不在身边,许多生活用品都是由孙吉刚带进山里。时间长了,他会主动帮老人们带东西,还经常不要钱,这一次也不例外。在他的邮袋里,还装着午饭和水,这一趟出去又是六七个小时,肯定赶不回来吃午饭了。 自支局出发不远,硬化道路消失,继续前行道路变窄,变成砂砾和碎石子铺成的土路,沿路村庄越来越少,茂密的森林、高耸的山梁出现在眼前。道路变成山路,环山路在山上扭成一个个“S”形,坡度越来越大,孙吉刚调整摩托车挡位,加大油门往山上驶去。 山路难行,孙吉刚走起来却是轻车熟路,哪里该换挡加油门,哪里是急转弯要减速,他都了然于胸。十几分钟后,孙吉刚抵达山中的第一个村——单家峪村。村里只有两三户人家,村民也是常年在外,很多时候这个村庄都无信件,他仅仅是路过。继续往里,更加难行,孙吉刚将摩托车停放在树阴下上了锁,把车上的邮件装进随身背的邮袋里,准备步行前往位于海拔800多米山顶上的杨集庵村。 当地用挖掘机开辟出了一条环山路,环绕山脊一圈圈环形上山,孙吉刚也曾尝试过骑摩托车上山,不过后来还是选择了步行。“步行上山是走直路,骑车走环山路不仅路远用时翻倍,而且路非常难走,颠簸的肚子疼。”孙吉刚笑着说。 羊肠小道崎岖难行但是他的脚步飞快,记者完全跟不上 在上山前,孙吉刚提醒记者,山路难行且天气炎热,要尽量减轻负重并带好水。 上午10时许,记者一行出发了。道路变成狭窄的羊肠小道,两侧杂草丛生,野酸枣、荆棘等密布,一不小心就会划伤腿部,这也是孙吉刚常年穿长裤的原因。山路是以前当地村民为方便耕种、上山采摘草药就着山势踩出来的,如今,村里的人越来越少了,山地也多数荒芜,路也越来越难走了。 路上到处是碎石,很容易滑倒,而且越往上坡度越大,很多路段只能踩着嶙峋的怪石上山。不仅如此,山上的石块常年风吹日晒风化,许多已经腐朽变松软,一不小心原本完好的石块就会碎裂,脚下悬空,记者一行一路上常常被吓出一身冷汗。 孙吉刚在前方带路,脚步十分矫健,记者刚走十几分钟已经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不仅如此,在烈日暴晒下,山脊上无处可乘凉,只能大口喝着随身携带的水解渴。孙吉刚不得不停下脚步等待,脸上并未显出疲惫神色。 继续往前,道路更加崎岖难行,有的路段坡度超过70度,只能手脚并用往上攀爬。日头越来越高,露在外边的皮肤晒到发烫发疼。孙吉刚的脸上和脖子上也有豆大的汗珠沁出,他用手随便抹了两把,继续往前走。一路上,他的脚步依然飞快,很多时候,跟在后边的记者跟不上,只能大声吆喝他“慢一点”。孙吉刚听到后露出充满歉意的笑容,说自己常年在这条路上走,这样的速度已经变成习惯了。 山势越来越高,俯身望去,远处的群山交错而立,在蓝天的映衬下更加青翠,呈现出一幅山脚下看不到的壮丽画面。
老两口把他当亲儿看待,有事先给他打电话 一个多小时后,终于看到远处隐约出现的屋顶。“前边就是杨集庵了,大家再坚持坚持。”孙吉刚鼓励大家。 进入村子,仿佛来到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村里十分安静,这里的房子和院墙多由石块垒起,偶尔传来几声鸡叫和鸟鸣。 孙吉刚轻车熟路地来到一户人家。听到有人来,正吃着午饭的老两口迎了出来。一看是孙吉刚,老两口笑意盈盈,热情招呼他到屋里吃饭:“包的饺子,你等一等,我接着下。”孙吉刚笑着摆了摆手,说自己只是来看看,顺便给他们送个邮件。 老太名叫李守英,今年72岁,老伴彭先收80岁,夫妻俩身体还算不错,一直在杨集庵生活。村里很少来这么多人,老两口十分高兴,彭先收赶紧端出茶壶和茶杯招待大家在树阴里喝杯茶休息一下,李守英则拉着记者的手聊起了家常。夫妻俩有两儿一女分别在淄博、青州生活,平日里忙于生计很少回家,有时会往家邮寄东西。村里大多数是这种情况,留下的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其他人都外出务工或定居了,仅剩下6户人家。 杨集庵村距离杨集社区有十几里远,这样的山路对于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着实难行,所以老两口除非采购生活用品很少下山,也少有村外人上山,孙吉刚是和他们最亲密的人。“一星期见他两三回,不管有没有信他都来,给我们送点东西、挑挑水。”李守英说。 当天是杨集大集,为了赶集,老两口凌晨3时多就下了山。“到了山下,天也就亮了,正好碰见孙吉刚,他把我们送到集上,回来又把我们送到单家峪,不然这个点可回不来。”李守英笑着说,赶集大多是他接送,在他们眼里,孙吉刚比亲儿还亲,有什么事首先想到都是给他打电话。 为八旬老人送去酱油和醋,并将水缸打满水 送下邮件,孙吉刚继续前往下一站——邱家峪村。邱家峪村在山谷中,需要先爬上山顶后自后山下山。太阳越发毒辣,孙吉刚咕咚咕咚喝了口水,踩着巨石奋力往山上走去。此段山路更加险峻,已经登上800米高的山峰,狭窄的道路仅能容一人通行,最窄处仅30厘米宽,一旁是坑洼不平的石壁,脚边是几百米深的深渊,一脚踩空就可能坠入山崖,俯身望去头晕目眩,被当地人称为“索命崖”。每个人都走得小心翼翼,孙吉刚则快步走了过去,天长日久,对于这段路他心里早已没有恐惧感。 后山的植被要茂密很多,高大的乔木遮天蔽日,灌木伸出的枝条和茅草等将道路遮盖,孙吉刚走在前边蹚着路,边提醒记者小心脚下和眼前。行至一处被灌木环绕的路段,一名记者一脚踩空身体迅速下坠,很快大半个身子就掉入了路边灌木的空隙里,继续往下是陡峭的山坡。见此情景,大家都出了一身冷汗,赶紧伸手将他拉了起来。 行走一个多小时,终于抵达山谷中的邱家峪村。村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几乎与世隔绝。来到82岁的李元美家,老人拄着拐杖迎了出来。“你怎么又来了,不到一星期来三趟了。”老人这样说着,脸上却是喜悦的笑容。孙吉刚掏出邮袋里的酱油和醋递给老人。“你怎么又买东西,昨天才来挑了水。”李元美的老伴董如德感激地说着。 孙吉刚没有多言,掀起一旁的水缸盖子看了看,发现缸里的水已经不多,自然地提起一旁的水桶,到附近水井里提了两桶水上来。“我以前来送信,看到老人一个人用胳膊挎着一个水桶提水,一次只能提一点,心里很难受,从那以后我每次路过都来给他们打水。”孙吉刚说,自己一趟能提两桶,打满水缸够老人用两天,他每隔一两天来一趟。 走一趟要六七个小时,每周步班邮路102公里 从单家峪到杨集庵再到邱家峪,一趟体验下来,记者用时近三个小时,而且膝盖发疼、双腿颤抖,平时里,孙吉刚一个人走下来用不了一个小时。 “咱们今天走的这段路仅是我平常走的四分之一。”孙吉刚说,以前一趟邮路走下来怎么也要七八个小时,现在大山里的住户越来越少了,一趟走下来六七个小时就够了,每个星期他都要走三趟。 孙吉刚是庙子镇北李家庄村人,离杨集支局20里路。当邮递员前,他在外打过工,2005年通过招工开始从事邮政行业。在成为邮递员前,孙吉刚对于邮递员的印象停留在上学时,“看他们穿着一身制服,挺羡慕的。”孙吉刚说,直到真正开始从事这份工作之后,他才了解背后的辛苦。 刚参加工作时,孙吉刚由同事唐行福带着,用两天的时间跑遍了杨集支局的两条邮路。“这条步行邮路第一趟走了一半,在村里歇了半天才走下来。”孙吉刚笑着说,走完以后腿疼得受不了,他也打过退堂鼓,但他告诉自己再坚持坚持看看,没想到一坚持就是14年。 十多年前,村里人多不识字,村外人写来信件,村民们都会让孙吉刚帮着读一读。如今,几乎没有人再写信,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里的小山村也感受到了互联网带来的便捷,孙吉刚派送的包裹快件数量也越来越多。 14年里,孙吉刚每周步班邮路102公里,摩托车邮路129公里,每年行程1.2万公里,投递3000多封邮件、5万多份报刊,累计邮路行程16.8万多公里,累计投递报刊达60余万份、邮件3.5万件。 ◥记者手记 一条“轴”汉子,为乡亲送去亲情与思念 十几年来,孙吉刚的服务范围已经远远超过了工作本身,他为村民捎针线、药品、面粉等,替他们充话费、电费,还自己掏钱给贫困户送生活用品,村民们需要他。由于出色的邮政投递服务,他也获得了潍坊市劳动模范等称号。 在很多熟悉的人看来,孙吉刚实在是有些“轴”:有的村里订着一份报纸,平常少有信件等往来,村里也从来没催过,他不必每次专门到村里去送报,而他坚持按照规定班期,每次都要多走好几里地去送报。 也许正是因为“轴”,他才能在这条34公里长的步班邮路上一走十四载。十四年风雨无阻、平均每两个月磨坏三双鞋……工作这么辛苦、工资也不高,有人问他图啥呢?他图的是心安。对他来说,支撑他走下去的,是乡亲们收到邮件时的欣喜,因为他深深知道,一封信、一个包裹承载的是山里人和山外人的亲情和思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