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潍坊人文 |
第02版
潍坊人文 |
第03版
潍坊人文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二十里堡、坊子一带所产的“潍县烟”在几年之内便闻名国内。外国公司在最初推广美种烟时,推出了种种“优惠”,收烟时价钱也合理,农民中确有发财的,但随着烟农的快速增加,外国资本及中国买办、地主、高利贷者也被吸引过来,他们都想从烟农身上赚取利润。 美种烟的引进,改变了中国农田的劳动状况,种烟家庭不仅壮劳力的劳动强度增加了,就连缠足的妇女及家中的老小都加入到了田间劳作。上世纪30年代中期,是胶济铁路沿线一带美种烟种植顶峰时期,也是烟农遭受内外剥削压迫最严重的时期。许多贫苦农家寄希望于种烟增加收入,孤注一掷种烟,却因遭受层层盘剥常常血本无归。在二十里堡一带,种烟亏本而债台高筑、倾家荡产的家庭并不鲜见,因此而自尽的惨剧也时有发生。 自上世纪30年代始,陆续有专家学者来潍。他们深入调查走访,看到了青翠欲滴的美丽烟田背后所饱含的烟农的血泪,看到了外国资本为了压榨烟农所使的种种诡计。他们在报刊发文揭露了中国农村经济受帝国主义工业资本的侵略和影响,揭示了民族工业资本发展的困境,以及烟农劳作的辛苦和收烟公司种种操控价格的手段,他们看到了快速发展的烟草行业所带来的农业恐慌。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垄断山东的烟叶市场后,烟农境况愈加悲惨。直至潍县解放,二十里堡烤烟厂才恢复生产,烟草种植区再现生机。
本期撰稿:李之凡 主编:马道远 副主编:李海滨 值班主任:王兵 美编:许茗蕾 校对:曾艳(A2-A3)封敏(A4-A6) 代进(A1、A7、A8) 图为早期烤烟厂的厂房。 本报记者 巩建国 欢迎广大读者提供新闻线索并提出宝贵意见,本周刊邮箱为wfwb6087@163.com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