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 05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看点
 
标题导航
日军团灭却留信致谢 五井战斗留下传奇
2020年09月0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军团灭却留信致谢 五井战斗留下传奇
记者到临朐五井村重访战斗遗址,五井镇建起纪念馆传承红色文化



  81年前,临朐县五井镇五井村发生了一场战斗,来偷袭的日军遭“团灭”。这场规模并不大的战斗缘何被当时的《大众日报》称为“最模范的胜利战斗”,日军又为何给八路军送上感谢信?硝烟散尽,历史的脚步越走越远,9月3日,记者带着疑问来到五井镇,重访战斗遗址,重温这段抗战史上的传奇往事。
战斗背景
我军偷袭赤涧据点,引起日军警觉
  临朐县五井镇五井东村现年75岁的许心安是一名退休干部,从事临朐抗战历史研究多年,退休后被返聘到临朐县史志办撰写了许多有关临朐抗战的文章。9月3日上午,记者来到许心安家中,听他讲述五井战斗发生的由来。
  上世纪30年代末,当时属于国民政府临朐县第五区的五井村东西长约2公里,南北宽约1公里,外面围着围子墙,从临朐县城到淄博沂源需从五井村东门进,南门出,五井村是处在临麻(临朐至沂源县南麻)要道上的交通重地。
  1939年7月22日,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支队在司令员马保三、副司令员钱钧带领下从淄博进入临朐境内。主力部队在钱钧带领下驻扎在五井村及周边村子里,马保三和支队司令部驻扎在五井村西南方向约4公里的茹家庄村。
  此后一段时间,临朐境内形成了县城及周边是日伪军,临朐南部是国民党军队,临朐西南是八路军的三方鼎立的战争格局。
  八路军进驻临朐后宣传抗战思想、粉刷抗战标语,营造了轰轰烈烈的抗战氛围。1939年9月26日,农历八月十四,这天夜里一支队一营营长李福泽带领部队偷袭了临朐县城北的日伪赤涧据点,打死打伤多名日伪军。此后,一支队又歼灭了频频与八路军起摩擦的国民党军杨锡九部。
  八路军在临朐境内积极行动,引起了驻扎在临朐县城的日军的警觉。
战场印记
东门:战斗最激烈的地方如今已成居民区
  9月3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五井镇政府驻地的临朐四中附近,寻访当年五井东门的印记。81年弹指一挥间,如今这里早已建成了一片沿街房和居民楼,人来人往,过去那段历史随着社会发展的车轮早已烟消云散。“这里就是当年五井战斗打得最激烈的地方,虽然已经找不到当年战斗的印记,但这段历史没有被人们遗忘。”许心安说。
  五井中村68岁的村民李海成的父亲李守坡当年曾参加过五井战斗。李海成说,父亲老家是东营的,1937年在寿光做银匠学徒时参加了马保三的部队。小时候父亲曾多次跟他说起过五井战斗。
  1939年10月25日凌晨,村外突然传来一阵激烈的枪声。钱钧爬上东门门楼,看到大片日伪军正向五井东门运动。村东的莲花山制高点也已经被日军夺占。钱钧一面派人到茹家庄村向司令员马保三汇报,一面积极商议作战方案。最终决定由二连抽一个排牵制日军兵力,一连和二连的两个排集中火力猛攻伪军,骑兵连作为机动部队,独立营为预备队。待击溃伪军后再集中兵力对付日军,形成合围,争取打一个漂亮的歼灭战。
  战斗一打响,200多名伪军仗着日军猛烈的火力掩护,向东门发起疯狂进攻,我八路军依托坚固的围子墙和居高临下的优势,一次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很快围子墙下躺满了敌人的尸体。
  伪鲁南警备军副司令王德平一看强攻不行,便令部下将百姓没运回家的高粱秸、玉米秸堆在东门门口,企图用火烧毁大门和门楼。敌人一点火,钱钧便命战士把手榴弹投向火堆,燃烧着的秸秆反向敌人飞去,把伪军烧得鬼哭狼嚎。
  天渐渐亮了,伪军见东门难以攻下,便决定利用村北黄龙沟作为掩护,向五井村北门方向迂回,企图从北门发起突然袭击。
黄龙沟:曾承载一场漂亮的伏击战,如今杂草丛生
  当年的五井村北门位于今天的五井东村村北,还残留着些许当年的痕迹。
  9月3日中午,记者出五井东村,沿着一条狭长的青石板小道向北走去,经过岁月的打磨,青石板已经磨得光滑圆润。小道两侧的石墙便是当年留存下来的围子墙,长三四十米,残存的围子墙最高的有4米。围子墙的一处还被后人竖上了一米长的条石,上面写着“泰山石敢当”五个大字。
  站在一处围子墙旁边向南望去,隐约可见当年北门门口的痕迹,大门口遗址只剩下两块大石头。“这里就是当年的五井北门,这些石头墙就是当年北门的围子墙,路西的那些今年夏天下大雨冲塌了,前几天刚垒起来。”五井东村现年74岁的村民李蓝楹说。
  顺着青石板小道继续往北走,不远处是一座三孔石桥,上面竖着一个石碑,写着“五井桥”,在这座桥附近,便是当年八路军伏击偷袭五井伪军的主要战场——黄龙沟。沟里一条小溪自西往东流淌,沟边是一片浓密的白杨树林。解放前这里曾是一个集市,十分繁华。如今这里鲜有人踏足,早已杂草丛生。
  许心安说,在东门城楼上指挥战斗的一营营长李福泽发现了敌人的图谋,他命令副连长鲍汉源带一个排出北门,抢先埋伏在黄龙沟北沿的土坎上,准备给偷袭的伪军以迎头痛击。
  偷袭的伪军刚走到北门附近,鲍汉源一声令下,一阵排枪、手榴弹打得敌人一时乱了阵脚,抱头鼠窜。事后得知,一名伪军大队长被当场击毙,王德平也负了重伤。树倒猢狲散,眼看当官的非死即伤,伪军抛下日寇和多具尸体,一轰而散,狼狈逃命而去。
莲花山:敌我必争的制高点,其实是土埠子
  位于当年的五井村东约一公里的莲花山作为五井东部的制高点,最先被日军夺占。莲花山虽然称作山,其实是个土埠子,东南与大埠山、小埠山相接,是五井村的制高点。
  时隔81年,9月3日下午,记者再次来到这里,现在的莲花山早已没有了当年战斗的痕迹,四处可见大片的居民楼。莲花山山顶杂草丛生,上世纪90年代重建的一座寺庙安静地坐落在山顶上,逢年过节,附近村里的善男信女还会过来祈福。“当年五井战斗发生时,这里是一座旧的莲花庙,规模很大,我军与日寇激战,最后将日军尸体摆放横陈,都发生在莲花山上。”许心安说,伪军被击溃后,日军被迫退回到莲花山上,负隅顽抗。
  钱钧调整了部署,集中兵力围歼龟缩在莲花山上的日军。这时,一支队炮兵连奉命从茹家庄村赶来增援,并从司令部带来可靠消息:益都(今青州)、临朐的日军都无力向五井增援。这一消息更坚定了八路军全歼日寇的信心和决心。钱钧下达命令:立即出击,夺回莲花山。
  经过激烈战斗,莲花山重新回到我军手中。
  日军见大势已去,只好退缩到山下的一片坟地里。这片坟地叫张家林,大小坟包近百个,林木茂密,杂草丛生。日军依托坟头继续顽抗。在形成对敌人的合围后,我军以炮火作掩护,向负隅顽抗的日军发起了总攻。
  最后,除一名日军掉进枯井被俘外,其余全部被歼。五井战斗前后历时17个小时,共毙日军30余名、击溃伪军200余名。日军中队长木莫、小队长岩井、石日,均在这次战斗中毙命。
  经清理战场,八路军缴获轻重机枪四挺,迫击炮一门,掷弹筒两具,步枪百余支,弹药一宗。
纪念
建起纪念馆,展板记载了我军给日军的一封信
  为铭记这段历史,传承红色文化,加强党性教育,临朐县五井镇建起了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支队旧址纪念馆。
  纪念馆位于五井镇茹家庄村,共3间平房,布置了50余块展板,内容分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支队及第一支队与临朐地方武装两部分,采用图片、文字等形式,生动展示了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支队在临朐的红色历史,并详细记载了五井战斗发生的前因、经过、结果和战斗意义。
  茹家庄村村委委员吴保军介绍说,五井战斗的规模并不是很大,歼敌也不是很多,但在抗战初期,它对提升我军民士气、打击敌军嚣张气焰所起的作用却是巨大的。因而战后不久《大众日报》在题为《庆祝临朐大胜利》的社论中盛赞这次战斗“是山东抗战两年来的最模范的胜利战斗”。
  五井战斗结束后,我八路军为进一步从政治上打击敌人,削弱其士气,将日军尸体摆放在莲花山顶的莲花庙走廊上,全部用白布遮盖,上面摆放各种抗战宣传品,然后派人给驻临朐县城的日军送去了一封信。
  纪念馆内一块展板上记载了八路军给驻临朐日军的这封信的具体内容,时隔81年,如今读来仍荡气回肠:“临朐日本驻军部队首长殿下:贵军于二十五日在五井与我军激战终日,贵军官兵全部阵亡,尸体俱全,现安放在五井莲花山庙前,希望接函后酌情处理。如需帮者,愿尽力为之。查日军侵华以来,遭遇中国人民之坚决抗击,我军配合人民,持久抗战,誓死打败日军,收复失地,不达目的决不罢休。静候明察。”落款是:第八路军驻五井部队首长启,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十月二十九日。
  吴保军说,几天后,日军从胶济线上调集三四百人,再次进犯五井。我八路军接到情报后提前转移到西面山里,严阵以待,准备再战。谁知日军来到莲花山下,乱放了一阵枪,随后慌慌张张地把尸体搬走了,走时也留下了一封信:“八路军驻五井部队麾下:贵军人道主义,本军钦佩,留下的尸体完整无损,特致谢意。”
亲历
父母把孩子藏在床底下,小姐妹相约去看鬼子尸体
  五井东村现年85岁的翟洪玖回忆,当时五井村的围子墙有五六米高,特别厚,外面是石头垒砌的,里面是夯土的,下宽上窄,墙头上可以跑人。围子墙留了东西南北四个大门,都有石头门楼子,白天开门,晚上关门;还有小东门、小西门、小南门、小北门四个小门,夜间有急事可以开启小门通行。围子墙里面比较陡,有村民种了蓖麻,小时候他们曾躲在里面捉迷藏。关于五井战斗,他只记得那天夜里打枪,父亲母亲把他和弟弟从床上拽起来藏到了床底下。
  现年89岁的董光美娘家是五井中村,五井战斗那天,父母也把她藏到了床底下。战斗结束后,她和几个外出拾柴火的小姐妹还跑到东门外看过日本鬼子的尸体,当时感觉很害怕,就赶紧跑回了家。
  许心安说,当年八路军进驻五井时,他父亲许先伦在一家油坊里帮工。当时油坊里进驻了一个班,村里一些村民家也驻了兵。钱钧的指挥部设在大街旁一个二层阁楼上。
  李海成告诉记者,他父亲李守坡当时是一支队司令部负责军需的行政科长。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支队进驻五井前半年左右时间,他就装扮成买卖人到了五井,把村里的情况全部摸透了。
链接
参加五井战斗的指战员中走出了多位开国将军
  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支队旧址纪念馆馆藏资料显示,这支队伍是抗战期间鲁中地区八路军主力之一,是在山东土生土长起来的精良武装,前身是1937年12月底在寿光成立的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和1938年1月底在潍北成立的第七支队。1938年7月,七支队番号撤销,部队统称第八支队;当年12月底整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八支队;1939年3月改称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支队。
  据不完全统计,曾在第一支队征战过的将领多达53人,其中授衔将领16人,无授衔将领17人,副军职以上将领20人。他们主要来自潍坊,尤以寿光籍最多,有25人。“参加五井战斗的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支队指战员中走出了多位开国将军,其中尤以钱钧和李福泽最为有名。”吴保军说。
  钱钧是河南光山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3月,率手枪队于宣化店附近缴获国民党军飞机1架,该飞机后被命名为“列宁号”。长征途中,钱钧曾任红四方面军骑兵团团长。抗战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9师教导团团长。1938年5月,奉派随干部队赴山东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参加了潍县、莱芜、济南、淮海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
  1939年10月参加五井战斗时,钱钧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支队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李福泽是昌邑市下营镇火道村人。1937年12月入党。他是昌邑瓦城起义的主要领导者,参与组建了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七支队;解放战争时期,是塔山阻击战的主要指挥者。新中国成立后,曾任解放军第二十训练基地(今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兼基地司令员等职,是我国导弹武器和卫星发射试验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1939年10月参加五井战斗时,李福泽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支队一团一营营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A04-A05版 文/图 本报记者 张振民 刘燕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公告热线:0536-81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