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匠人程延宝从业二十多年不改初心 |
传承创新 “玩转”大漆工艺 |
想将犀皮工艺与泥塑结合制作“大漆叫虎” |
|
“大漆”,又名“国漆”“生漆”,是从漆树上采割的一种纯天然液体涂料。大漆的使用源远流长,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2年前,高密匠人程延宝偶然与大漆工艺结缘,后来毅然辞去工作,潜心研习这门古老的手工艺,为传承和发扬这门技艺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马宇琪 偶然接触到修复茶杯 与中国大漆技艺结缘 1月4日,记者来到高密市红高粱艺博园久善大漆工艺工作室,一进门一股雅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一排排精美的大漆工艺品陈列在古朴的陈列架上,每件工艺品的花纹不尽相同、配色精美、纹路细腻流畅,让人看了啧啧称奇。 这间工作室的主人程延宝放下手头的工作对记者说,大漆刚从漆树上采割出来时是乳白色的,接触空气后逐步转为褐色、表面干涸硬化生成漆膜会变成黑色,大漆干燥后具有优良的理化性能,并且不含有机溶剂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用大漆做成的工艺品具有耐久性极佳、耐腐蚀能力优良、耐磨性好等优点。 今年52岁的程延宝本是工厂里一名普通职工,一个偶然的机会了解到大漆工艺。“2000年,我到朋友家喝茶的时候,从他修复的茶杯上了解到日本有一种神奇的手工艺名为‘金缮’,经查阅资料得知它只不过是我们中国大漆工艺技法之一的‘贴金工艺’。”程延宝说,在宋代,我国的大漆工艺流传到了日本,深受日本国民喜爱,得到广泛流传。 了解大漆工艺后,程延宝喜欢上了这门手工艺,开始尝试着用大漆制作一些小漆器。
制作漆器最短需要数月,得顺着漆的“脾气”来 随着时间推移,程延宝对大漆工艺愈发喜爱,他走遍全国各地,与各地大漆老师交流探讨,毅然辞去原来的工作,开始潜心传承这门不为大众所知的手工艺。2003年,程延宝前往山西、浙江、湖南等地拜师学艺,经过专业学习,掌握了更多技艺。 漆者并非一日之功,固胎、上漆、披麻、裹灰、镶嵌、髹漆、推光、打磨、楷清……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几十遍工序。制作一件漆器用时弥久,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程延宝开玩笑地对记者说:“在髹漆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漆还会对你发脾气,本来两三天就可以干,可它闹起情绪来一周甚至十几天时间都干不了。”程延宝笑着说。 据了解,大漆当中的漆酚对环境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只有在合适的温度与湿度条件下,漆才能与空气产生化学反应。漆器在制作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经历一段时间才能彻底干透,然后进行下一道工序,真正的大漆工艺作品可以保存传承数千年。 20多年从未产生放弃念头,盼将技艺发扬光大 “我是地地道道的高密人,更挚爱高密本土的传统文化,2022年恰逢虎年,我计划将大漆犀皮工艺与高密的传统泥塑‘叫虎’相结合,制作一对脱胎‘大漆叫虎’,让它的色彩更亮丽,保存更久远。”在谈及当下的打算时,程延宝说。 做漆的成本高、耗时久、工艺繁琐复杂,未干透的大漆稍不留神蹭到皮肤上还会导致过敏,严重时需要打针吃药。程延宝面对如此困境一直坚守“择一事,终一生”的信念,从未产生过放弃的念头,而这一切源自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对于程延宝来说,传承大漆工艺的意义不能用金钱衡量。 为了将大漆工艺这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光大,在过去的一年中,程延宝随时邀请广大中小学生及大漆爱好者走进工作室,感受大漆文化,与大家共同探讨交流这门中国传统手工艺,为大漆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