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雒福苗 王彭兰是市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主任,从事古籍相关工作已经有20多年的时间。日前,记者采访王彭兰,她表示,从对古籍保护知识一无所知,到如今成为这方面的行家,全都是因为她对古籍工作的热爱。 2月15日下午,记者在潍坊市图书馆见到王彭兰的时候,她正在冷冻一批古籍。这个操作是为了除灭书虫,延长古籍的寿命。留着一头短发的她,干起活、讲起话来都非常干练,丝毫看不出她已经50多岁。 从1998年市图书馆创建古籍文献查阅室开始,王彭兰就与古籍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其实古籍保护并不是她的专业,王彭兰坦言,她曾经犯过很低级的错误。“刚接触古籍工作的时候,我以为馆里这些比较有年代的书都是古籍,后来经过学习才知道,原来只有1911年以前,以传统的著作方式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而又具有中国传统装帧形式的典籍,才可以称为中国古籍。那时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想做好这份工作,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不能想当然、凭感觉做。”从那以后,王彭兰开始“恶补”古籍知识,搜集资料、阅读书籍、请教专家。凭着这股认真钻研的劲儿,她快速成长起来,成了行业内的行家里手,古籍回溯建库工作顺利开展起来。 2007年起,国务院大力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对古籍收藏和保护状况进行普查,全面保护中华古籍。国家级、省级古籍保护培训班相继开办,王彭兰抓住难得的机会,积极参加培训。同时,她也欣喜地发现,有些普查工作她已经做在了前面,有了这些工作的铺垫,后续的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全市范围内的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开始后,在汇总县市区和各单位数据时,王彭兰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人员水平亟待提高。“有的工作人员不知道古籍与现代书不一样,是从后往前翻,有的人不知道哪是作者的名字,工作中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于是,她主动向上级提出申请,要在市级开办古籍保护培训班。 看似简单的一件事,实际操作起来却让王彭兰忙成了陀螺,拟定方案、邀请授课专家、协调培训时间、安排场地、会场布置……千头万绪的工作,每一项她都要亲力亲为,一场培训过后,累得倒头就睡。但是,当看到工作人员水平迅速提高,出错率大为减少的时候,她心里乐开了花。王彭兰也下定决心,培训班要一直办下去。2014年至今,我市已经连续举办了7期古籍保护培训班,培训古籍工作者323名。 在王彭兰的带动下,全市古籍工作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起来,古籍保护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青州市博物馆馆藏稿本《赵秉忠殿试卷》等2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我市378部古籍入选《山东省珍贵古籍名录》。其中,市图书馆馆藏稿本《潍县金石志潍县金石遗文录》于2021年5月入选“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山东省古籍普查十大新发现。 与古籍相伴,转眼已经20多年,王彭兰依旧坚持学习新知识,每天在岗位上忙忙碌碌。“古籍是我们研究社会面貌和生产、科学发展史的重要依据,保护好古籍,对我们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延续具有重要意义。这份工作,我会尽最大努力一直做下去。”王彭兰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