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潍坊新闻·城事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庞新港第一年学费有着落了
公交司机“捡到”走失老太
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钞·纪念币
2011年08月0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庞新港第一年学费有着落了
  细心的庞新港正在为奶奶贴膏药。



◎市民拨热线表关爱,寒亭区民政局一次性救助5000元 ◎庞新港通过本报感谢好心人,希望今后自己赚取学费
  8月3日,本报曾以《古稀老人资助要强男孩七年》为题,报道了寒亭区开元街道黄埠社区的庞新港,在今年的高考中以644的高分被东南大学录取,却筹集不到上大学的学费的消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热心市民纷纷拨打本报热线,希望能帮助这贫困的一家。8月4日,记者从寒亭区民政局了解到,庞新港已达到市贫困大学生的救助标准,将对其进行资助。

热心市民
希望资助这个困难家庭

  庞新港的爸爸妈妈,在10年前的一次交通事故中不幸去世,奶奶因伤心过度,哭瞎过双眼;8年前,庞新港的爷爷也因车祸离世;去年,奶奶又意外摔伤,至今行走不便。今年72岁的田思兰老人,在2004年得知庞新港的遭遇后,一直无偿救助这个困苦的家庭至今。田奶奶因自己年事已高,实在无力继续帮助庞新港,希望通过本报呼吁热心人帮助这个要强懂事的好孩子。消息刊登后,本报的热线电话就没有间断过,许多热心市民都希望能资助这个困苦的家庭,有的则向记者索要庞新港的捐款方式,想献自己的一份爱心。
  “庞新港太不幸了,在最需要疼爱的年龄,爷爷、爸爸、妈妈就相继去世,可想而知,年迈的奶奶把庞新港拉扯大,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一位拨通本报热心电话的张先生说,他经常到外地出差,关于庞新港的报道,是8月3日晚上往家打电话报平安时,听父母讲起的。张先生表示,愿意资助庞新港第一年的学费,并希望通过本报联系,见见这个不幸而又坚强懂事的孩子。今年已经80岁的王大爷是一名复员军人,从晚报上得知庞新港的遭遇后,在电话里这样说:“我一个月有390元的军人复员费,每月还有45元的生活补贴,我愿意每月拿出100元钱给孩子贴补生活费,一直到大学毕业,这个家太难了,虽然不多,但这是我的心意。”记者与老人通话时,发现老人听力似乎不是很好,在通话结束时,老人自始至终在问记者同一个问题:怎么才能资助这个不幸的少年?
民政部门
给予一次性救助5000元

  寒亭区民政局齐科长告诉记者,2006年,区民政局在得知庞新港的不幸遭遇后,为这个贫困的家庭办理了低保,2010年开始,根据省市关于孤儿生活补助的标准,每人每月600元按季度发放,一直资助到庞新港大学毕业,今年1月份到3月份的补助,已经发到庞新港奶奶的手中。
  齐科长介绍说,全区总共27个孤儿,据他了解,今年考上大学的只有庞新港一人,自晚报报道了庞新港的事情后,领导非常重视,立即开会研究对庞新港及孤儿救助的事项。另一方面,2011年贫困大学生救助的工作也已展开,专门针对贫困大学生、孤儿、白血病、尿毒症患者等进行救助,经开会研究,民政局决定给予庞新港一次性救助5000元,救助基金将在8月底,统一下发到各贫困家庭手中。齐科长表示,根据省市救助的通知,按照应救尽救的原则,此次救助,将采取上下联动的办法,使贫困大学生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
  记者了解到,此次贫困大学生救助活动的范围,一,潍坊户籍;二,2011年参加高等教育统一考试,经山东省教育考试院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正式录取的全日制本科提前批、本科一批、本科二批且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大学生;三、贫困孤儿,因父或母病故的单亲家庭;重大疾病致贫家庭;特困残疾人家庭;革命烈士等重点优抚对象家庭;双下岗职工家庭;城乡低保家庭;城乡低保边缘贫困家庭等。
  据介绍,救助标准按照家庭贫困程度,原则上每人一次性救助3000元,低保家庭原则上是4000元,特别困难的最高救助5000元。此次贫困大学生救助工作,由潍坊市民政局牵头,市慈善总会、市教育局、市计生委、团市委、市妇联密切配合,采取调查摸底、审查、审核、审批救助的流程,确保不让一名潍坊籍大学生因家庭困难而辍学。
庞新港
感谢好心人多年的关注

  当日上午11时许,带着多位热心市民的关切之情、寒亭区民政局一次性救助5000元的好消息,记者来到了庞新港的家里,懂事的庞新港正在堂屋为奶奶贴膏药。“一到下雨天,我的腿就疼得厉害,根本走不了路,这不,孙子一下班,就从药店里给我买的膏药。”奶奶说。
  记者看到,在堂屋的椅子上,摆着花生油、大米、面、方便面等。“这些都是好心人送来的,我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奶奶激动地说,3日晚上8时许,她正准备上床休息,突然听到门口一阵敲门声。“孙子打开门,两名女士先问是不是庞新港家,当我孙子说是的时候,她们什么话也不说,就将2000多块钱和这些日用品塞给了孙子,然后跑着离开了。”奶奶说,晚上光线不好,看不清这两位好心人的摸样。当庞新港追上去询问好心人的姓名,以便于日后回报他们时,对方说了这样的话:“希望这些钱对你们家有所帮助,好好读书,将来回报社会,把奶奶的病治好。”说完,两人便离开了,说到这里,奶奶脸颊上已满是眼泪。“谁的钱挣得都不容易,好心人帮助我们已经够多了,以后让我们一家拿什么回报他们啊!”
  当记者将许多热心市民想资助他们和寒亭区民政局决定一次性资助5000元助学基金的好消息告诉庞新港和奶奶时,庞新港的眼睛湿润了。“民政部门已经解决了我上学的问题,真的不需要这么多好心市民再给我捐款了。从我懂事到现在,他们一直救助我们这个家,我欠他们的太多太多了。”庞新港噙着眼泪对记者说,希望通过本报,感谢一直关注和帮助过他的好心人,并表示,第一年学费已解决,以后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赚取大学学费,并希望好心人能帮助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
  目前,我市贫困家庭、孤儿还有很多,民政部门希望更多热心市民,能够加入到他们救助的队伍中来,让更多贫困家庭的孩子得到救助。同时,热心市民可拨打8196110新闻热线,反映身边需要救助的贫困学生。
    文/图 本报记者 张少华 张磊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