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
1934年,潍城朝阳桥及朝阳门城楼一带。 |
|

|
|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潍坊目前由奎文区、潍城区、坊子区、寒亭区以及高新区的城市建成区构成。这些地方的城市建成区构成潍坊一座城市,且已经越来越密不可分。那么,城市潍坊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根据相关资料记载,隋、唐之交(618年前后),城市潍坊在历史上形成最初的建成区,为一处传统的城池。直到民国时期,这个作为城市潍坊发源地的城池仍然在原址存在,占地面积不过1.3平方千米的样子。可见,到目前为止,城市潍坊的形成和不间断地发育、发展,已具有近1400年的历史进程。 城市潍坊已有近1400年历史 众所周知,城市潍坊是以城市潍县(即老潍县城区,1948年前简称潍县)为基础逐步发展演化而来的。 清代咸丰、同治之交(1861年前后),城市潍县形成潍县城、东关坞两座城池并立的格局。潍县城,因为自从明洪武十年(1377年)潍州降格为潍县后一直是潍县县政权机构的住地而得名。 从明代(1368至1644年)到民国时期,多种版本的地方古旧史志都说潍县城在汉代(公元前206至公元220年)就有土城。由此推断,似乎现在的城市潍坊也是于汉代最初形成的。但仔细翻阅这些古旧地方史志,“潍县城汉代就有土城”的说法根本经不起推敲。 还是根据这些古旧地方史志的记载,自汉代起,现在的城市潍坊及其附近地区最早记载的建制县,是汉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设立北海郡时作为该郡辖区一部分的平寿县。自那时起到隋代(581至618年),现在的城市潍坊基本上属于平寿、下密两县的辖区。 这些古旧地方史志还记载道:隋开皇十六年(596年)设立潍州,潍州州政权机构与下密(史称西下密)县政权机构同城。于是,下密县城便升格为潍州州城。但时间不长,到了隋大业三年(607年),潍州就撤销,下密县也改为北海县,潍州州城便降格为北海县城。但那时的潍州(西下密)城、北海城大致坐落在后来的潍县城以西1.4千米远的地方。这个地方在后来的潍县西关境内(今属潍坊市潍城区西关街道辖区)。 这些古旧地方史志又记载道:唐武德二年(619年),潍州重新设立。潍州州政权机构与北海县政权机构同城。但这时潍州(北海)城的城址已经是后来的潍县城城址了。六年后,潍州又撤销了。潍州(北海)城降格为北海县城。宋乾德三年(965年)再设立潍州,潍州州政权机构与北海县政权机构同城的格局也重新恢复并延续下来。明洪武元年(1368年),北海县并入潍州,潍州(北海)城成为潍州城。九年后,潍州降格为潍县,潍州城降格为潍县城。 再后来就更清楚了:1948年设立潍坊特别市,潍县的城市部分改称潍坊;1949年潍坊特别市改称潍坊市至今,城市潍坊也持续发展演变至今。在这期间,1950年至1951年,潍坊市短暂撤销,时间大致是半年。另外,1950至1983年,山东省昌潍专区、昌潍地区、潍坊地区领导机关以潍坊为住地。 这样,以最初的潍州(北海)城、后来的潍县城为发源地逐步发展起来的城市潍坊便经历了州县同城、县城、再恢复为州县同城、州城、县城、建制市住地、地市同城、再恢复为建制市住地等变化轨迹,城市的发展演变进程一直没有间断过。 至此,城市潍坊起源及演变的脉络就逐渐清晰了:自唐武德二年(619年)起,在近1400年的时间里,城市潍坊的发展演变是承前启后的连续性进程。因此,城市潍坊应该起源于隋唐之交(618年前后)。城市潍坊及其附近地区在隋代及以前出现的城池,与现在的城市潍坊在发展演变进程上是中断的、没有继承关系的。古旧地方史志中“潍县城汉代就有土城”的说法也是没根据的——按现在掌握资料推断,汉代土城可能是平寿城,但一定不是后来的潍县城。 城市潍坊最早名称是潍州和北海 为什么说隋代及以前,城市潍坊及其附近地区出现的城池与现在的潍坊在城市发展进程上是中断的、没有继承关系的? 自汉代起到隋末,现在的城市潍坊及其附近地区有记载的古代城池主要有三处。 一处是南北朝时期(420至589年)的平寿城,位于后来的潍县城西南不到13千米的地方,是北魏皇兴三年(469年)到北齐天保七年(556年)间的平寿县城。现在,潍坊市潍城区望留街道辖区内仍然有一个平寿村,是平寿城就在该村及其附近的佐证。 另一处古代城池在南北朝时期和隋代先后是胶东县、潍水县、下密(史称东下密)县的县城,位于今潍坊市寒亭区朱里街道后吉家村一带。吉家村的历史曾用名称有下密、吉家下密等,村子东南500米左右有城池遗址,曾经发现石柱、大殿、养鱼池的地片实物,都可以作为东下密城曾经存在的佐证。但这两座古代城池早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城池的情况也未见任何记载。显然,它们与潍州城、潍县城以及现在的城市潍坊在发展演变进程上毫不相干。 最有意思的还是第三处古代城池,即隋代的潍州(西下密)城。它的故址目前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在今潍坊市潍城区东风西街、安顺路、友爱路口附近;另一说是在今潍坊市潍城区于河街道潘里村附近。其中第一种说法与古旧地方史志的记载基本吻合。这座城池在隋代是下密(西下密)县的县城,还做了12年的潍州州城(596至607年)。1932年,考古发现这里有汉代板筑痕迹,还有自汉代至隋代的瓦瓷碎片等实物。据此推断,这里可能还是汉代的平寿城故址。古旧地方史志所言“汉代土城”可能是这里。隋代潍州(西下密)城留给后人的谜团非常多。 隋大业三年(607年)潍州第一次撤销、下密县改称北海县时,北海县城还在潍州(西下密)城旧址。十三年后的唐武德二年(619年),潍州第二次设立时,潍州州政权机构与北海县政权机构所在的新的潍州(北海)城城址也就是后来的潍县城城址了。而在此前,后来的潍县城城址处并未见曾经存在城池的记载。 这就让人们不得不产生一连串的疑问:十三年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大事导致隋代的潍州(西下密)城废弃了?潍州(西下密)城废弃与唐武德二年(619年)潍州重新设立是同时还是在这之前?为什么唐武德二年(619年)后,隋代的潍州(西下密)城就不但突然销声匿迹,而且此后也没有留下可以起佐证作用的任何地理实体,以至于至今连它的大体位置都难以确定?是隋末的战乱把潍州(西下密)城及其所有建筑整体毁灭,城内居民罹难或外逃,一个也没有留在原地吗(但又没发现这样的记载)? 谜团尽管不少,却也明显地昭示着:隋、唐之交潍州(西下密)城莫名其妙地突然消失是事实,而附近的潍州(北海)城也就是后来的潍县城属于隋大业三年(607年)至唐武德二年(619年)间“另起炉灶”新建的城镇则是符合逻辑的推断。 由此便可以推断出,城市潍坊起源于隋、唐之交,最早的名称是潍州、北海。 ◎相关链接 关于城市潍坊 根据相关历史资料记载,隋、唐之交(618年前后),城市潍坊在历史上形成最初的建成区,为一处传统的城池。直到民国时期(1912至1949年),这个作为城市潍坊发源地的城池仍然在原址存在。1948年潍县解放后,以潍县、坊子两地及其附近区域设立潍坊特别市。这是在历史上潍坊政区成为建制市的开始。1949年潍坊别市改称潍坊市。潍坊,是取潍县和坊子两地名称的第一个字组合而成的新的城市名称。这是毫无疑义的。自此开始,潍坊既成为政区实体潍坊市(最早是潍坊特别市)的简称,又成为取代城市地理实体潍县的新的城市地理实体名称。 城市建成区 城市建成区,简称“建成区”,指建制市行政区域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城市建成区范围的划定,要考虑自然地形、地貌、基层行政单位的管理界线等因素,以及城市各项用地的完整性,并尽可能与人口统计的地域范围相一致。城市近郊的一些建成地段,尽管未同市区联成一片,但同市区的联系十分密切,已成为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可视作城市建成区。 城市建成区在单核心城市和一城多镇城市有不同的反映。在单核心城市,建成区是一个实际开发建设起来的集中连片的、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以及分散的若干个已经成片开发建设起来,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对一城多镇来说,建成区就由几个连片开发建设起来的、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所组成。 城市建成区并不是指建成房屋的城市区域,而是指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完备、具备了城市居住条件的区域。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