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版:潍坊人文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理论
 
标题导航
古旧城圩一共有四处
2011年08月2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旧城圩一共有四处
  经过枪林弹雨的东关坞通济门城楼。资料图片
  通济门城楼今貌。本报记者 王金 张沁 摄影报道



  隋、唐之交,城市潍坊形成了最初的城池——潍州(北海)城,也开始有了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建成区。此后,直到清末,传统的城市建成区建设大多遵循筑墙、设门,让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建成区成为一个个彼此独立却又能够相互联系的全封闭区域。在历史上,这类全封闭区域的名称,规模较大的叫城池或城坞,规模较小的叫圩(wéi)子(也称围子)。城市潍坊在近1400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曾出现过两处城池(城坞)和两处圩子,按照形成年代的先后排序依次是潍州(北海)城→潍县城、东关圩、西关圩和东关坞。
潍州城到潍县城 四面都有护城河
  与国内其他地方一样,城市潍坊古旧城圩的主要标志物是城圩墙、城圩门和护城河等城防设施。城市潍坊的古旧城圩中,只有潍州(北海)城→潍县城四面有护城河,属于城池。
  这些古旧城圩的大部分主要标志物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还原址保存完好,或有迹可循。1948年潍县战役中,部分标志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从新中国成立到1990年前后,这些标志物已分期、分批基本完全拆除,原址腾出的土地主要用于新辟道路、新建房屋。目前城市潍坊古旧城圩主要遗存的标志物有:潍县城北城墙两段各约30米的残垣;东关圩的西北圩门——绿瓦阁遗址;东关坞的两段共约1千米长的西城墙和西南门(奎文)、西偏北门(通济)两座城门。
  根据有关历史资料分析,现在的城市潍坊在历史上形成的最初城镇是潍州(北海)城,属于隋大业三年(607年)至唐武德二年(619年)间新建的城镇。这座城镇也就是后来的潍县城,为一处传统的城池。
  潍州(北海)城最初的具体建成年代及占地面积无考。目前见到的历史上关于潍州(北海)城的最早记载见于南宋。
  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军(金即历史上的金代,1115至1234年)攻破潍州(北海)城,焚毁城池后,弃城而去。
  两年后的伪齐(金人扶持的傀儡政权)“阜昌”二年(1131年),潍州“知州”曹某组织军队士兵对潍州(北海)城因战乱而严重损毁的城墙进行了加厚、增高、补缺等整修工程,时间前后不足两个月即竣工。这是关于潍州(北海)城修缮营卫活动的最早记载。
明朝张升是城市潍坊史上最早殉职守城军事长官
  因为具有扼住山东“青齐”内陆地区和胶东沿海地区必经通道咽喉的作用,自古以来,每逢战事,城市潍坊一带即为兵家必争之地。在以刀、枪、剑为主要兵器的古代“冷兵器”作战时期,拥有坚实牢固城墙及其它配套城防设施的城池在战时无论实战中还是在心理上都能够增加安全系数,坚实、牢固的城池平时也兼有防匪防盗的作用。因而历朝历代的地方官衙都十分重视城池的修筑和维护。
  除了伪齐“阜昌”二年(1131年)整修潍州(北海)城城墙的最早记载,由金、元,再到明代中叶这段长达380多年的时间里,潍州(北海)城降格为潍县城,城池的修缮营卫活动却没再见诸记载,而城池因战乱而屡遭攻破的记载则屡屡见诸史家的笔端。
  金崇庆二年(1213年),元太祖皇帝(即铁木真,1206至1227年在位,也称成吉思汗)率军队攻陷潍州(北海)城,劫掠一空后屠城并将城池付之一炬;
  元至正十年(1350年),刘福通农民起义军攻破潍州(北海)城;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即后来的明太祖皇帝,1368至1398年在位)农民起义军的徐达、常遇春部攻占潍州(北海)城;
  明正德五年(1510年),刘六、刘七农民起义军攻陷潍县城。第二年(1511年)春天,刘六、刘七农民起义军再次攻陷潍县城,杀死守城指挥张升。潍县知县张志高弃城逃跑,知县也不做了。城内数以千计的人员死于战乱,财产损失无法计算。此后,潍县城内的官吏和民众,听到战乱风声就逃离城池,留下一座空城,任由乱兵来去自如。
  张升是城市潍坊历史上最早见诸记载的以身殉职的专职守城军事长官,而张志高则是城市潍坊历史上最早见诸记载的弃官逃跑的地方最高长官。
潍县城池固若金汤,潍县战役前436年间没被攻克
  从明正德七年(1512年)起,有关潍县城修缮营卫活动的记载就多起来了。也就是从这年起,直到1948年潍县战役爆发前的436年间,没再见到潍县城遭到攻克的记载。
  明正德七年(1512年),莱州府推官(辅佐州知府的官员)刘信奉命驻守潍县城后,带领全城军民在5个月的时间里,清挖、筑堤并引小于河水注满护城河,修整四座城门并安放吊桥,城墙加高加厚,城墙四角各建一座角楼,还建起24座敌台和856处卧铺。规模空前的城防设施整修有效恢复了潍县城的城防功能,增强了城池的御敌能力。
  明万历九年(1581年),潍县知县史善言带领全城民众用一年多的时间,大规模整修城池。主要修缮活动有:在东城墙外的白狼河西岸筑起一道长堤,防止洪水冲击城墙;疏通南、北护城河;整修四座城门,北门改建为“瓮城”重门(史称“史公门”,但北门作为“瓮城”重门的历史不长,原因无考),南门建起城门楼;城池的东南、西南角各建一座角楼等等。
  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为了更有效防御日益逼近的清兵犯境威胁,潍县知县邢国玺率先捐出自己的奉银和积蓄,倡导提议把城池一直以来的土筑城墙全部砌成青石外皮。全城民众深受感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历时八个多月后,潍县城“土城变石城”,防御能力进一步增强。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潍县知县周亮工率领全城军民苦战三个月,死保城池免受清军荼毒。此战以后,便有了“潍县石城可抵十万精兵”的名声。潍县城“土城变石城”和潍县城保卫战的胜利对当时城市避免毁于战火,在明末全国性战乱中维持城市经济和文化的正常发展,其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潍县共整修城墙近600米,完工后垛齿、城楼表里如一。这是当时潍县因旱涝交集,出现大饥荒后,知县郑夑实施的以工代赈工程。结果一举两得:城池更加坚固,救活饥民无数。这是潍县城修缮营卫活动中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把城池修筑与地方减灾工作结合起来。
  清道光二十五至二十八年(1845至1848年),潍县再次大规模整修潍县城城防。因为处于相对和平时期,这次对相关城防设施及其附属设施的整修,都比较精心和细致,潍县城便显得更加城高池深、面貌壮观了。此后直到清末,潍县城又进行了七次小规模修缮。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