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目前,潍县城残存的标志物只有城池北城墙的两段各约30米的残垣。其中,向阳路东侧北马道路北处的残存城墙,为潍县城北城墙上的著名敌楼——青阳楼原址所在地。青阳楼亭内曾高悬一块匾额,上书“青阳晴眺”四个大字,为清代道光年间潍县知县何镕的手书。而“青阳晴眺”曾是潍县十景之一。青阳楼的名气还在于,它见证了关系潍县城城池生死存亡的一次历史事件。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军将领阿巴泰率兵强攻潍县城,潍县知县周亮工率全城军民严防死守城池,从此有了“潍县石城可抵十万精兵”的名声。
青阳楼建在敌台之上 申冤功能可能子虚乌有 目前,潍县城残存的标志物就是城池北城墙的两段各约30米的残垣,分别位于今潍坊市潍城区北马道向阳路口附近、向阳路路东路西两侧的北马道路北处。其中,向阳路东侧北马道路北处的残存城墙,为潍县城北城墙上的著名敌楼——青阳楼原址所在地。 青阳楼原址曾是潍县“衙门”中轴线延伸到潍县城北城墙处的略偏东位置,建在一座敌台上,而这座敌台可能是明正德七年(1512年)整修潍县城城池时兴建的24座敌台之一。 敌台是城墙外侧突出的部分,三面对外,一面与城墙相连。体积小的敌台可在上面建堡垒。体积大的敌台,上面就可以建敌楼了。敌台和敌楼都是城池的配套防御设施。敌台的作用是可以与相邻敌台互为犄角,三面阻击进攻城池的敌军。敌楼的主要作用则是观敌瞭阵。 青阳楼就是建在敌台上的一座敌楼。根据相关古旧史志中的写意插图上描绘的情景,青阳楼大致是一座高两层的楼亭式建筑。青阳楼的名称应该是取“昊昊青天,阳光普照”之意而命名。青阳楼的始建年代和始建地址都未见相关记载,但青阳楼的名称至少在元代就已存在,元代诗人张起岩作《潍州八景》诗,其中就有《青阳晴眺》:“秋风雨霁碧天凉,极目城楼逸兴长。几簇人家山色里,一川黍禾半苍黄。”只是元代的青阳楼与现在见到的青阳楼原址是否是一个地方,目前也不得而知。 因为青阳楼正对着城墙下的“衙门”,当地民众便把青阳楼与它下面的“衙门”联系起来,希望他们的父母官个个都是青天大老爷。他们纷纷相传:如果有不能上达“县大老爷”(封建时代,民众对知县的俗称)知晓的冤情,苦主即可登上青阳楼高声喊冤。“县大老爷”听到后,就能够允许喊冤者直接进县衙大堂申诉,冤情就有希望得到昭雪。因此,青阳楼在当地民间又称为“申冤楼”。 作为千年古城,城市潍坊一带的文化底蕴可谓深厚,民间文学、民间故事的内容可谓丰富。但无论是口头传说,还是编辑成册的民间文学、民间故事集中,都没有发现什么人的什么冤情是依靠青阳楼喊冤得到解决的。像宋代贤臣包拯怒铡陈世美、陈州放粮之类荡气回肠的事迹,似乎都与青阳楼以及安居青阳楼下的历任潍县知县们无缘。由此看来,“申冤楼”好像是徒有虚名的。 虽然青阳楼的申冤功能可能子虚乌有,因为就在潍县“衙门”的眼皮子上面,它在历史上的城市潍坊一带,实在算得上是一处名胜。青阳楼亭内曾高悬一块匾额,上书“青阳晴眺”四个大字,为清代道光年间潍县知县何镕的手书。而“青阳晴眺”曾是潍县十景之一。 周亮工率军民严防死守 潍县石城可抵十万精兵 撇开青阳楼的名胜价值不谈,青阳楼的名气还在于,作为一座建在城墙敌台上的敌楼,它见证了关系潍县城城池生死存亡的一次历史事件。 事件发生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那年,清军将领阿巴泰率水陆大军侵入山东,并集中万余步兵和3000骑兵于腊月十五(12月31日)兵临潍县城下,次日开始强攻。清军在重兵轮番围攻的同时,用“红夷大炮”轰击城墙,还挖掘地道企图效法“土行孙”,神不知鬼不觉地拿下城池。就在危急关头,一位至今仍为当地人尊崇的英雄诞生了。 英雄就是周亮工,当时的潍县知县。他率领全城军民严防死守城池。战斗最激烈的地方就在青阳楼附近。清军调集百架云梯,蜂拥登城,城池危在旦夕。他命幕僚在胸前和衣襟处写上“潍县令周亮工之尸”几个字,还在旁边盖上官印,以表示与城池共存亡的决心。他披甲执刀在青阳楼上指挥作战,肩中两箭仍坚持不下火线。他的一位年仅十九岁的夫人王氏也坚定地助夫君一臂之力。她到青阳楼上擂鼓助战,为军士送水送饭,还募集勇士沿绳索溜下城墙出击,迫使清军后退两三千米。她的壮举颇似宋代抗金英雄韩世忠的夫人梁红玉,因而被誉为“梁夫人”。守城军民深受激励。他们同心同德,始终没让对方踏上城头半步。三个月后的崇祯十六年(1643年)春天,清军不得不停止攻城并撤退。也就是自这次以青阳楼为中心的守城之战以后,便有了“潍县石城可抵十万精兵”的名声。 周亮工受到当地人的景仰不仅在于他的守城之功。他组织民众兴修水利,重视发挥有专长人才的作用,兴办学塾和选拔培养人才,以书画为载体振兴地方文化等都值得称道。从那以后,潍县城一带学子读书成风,文人、书画家辈出,周亮工功不可没。当地人感念他的恩德,曾在潍县城内海道司巷(今潍坊市潍城区海道司巷)专门为他建起一座生祠,名叫周公祠。作为地方官吏,他享受到了自己的“子民”们最高规格的尊敬和爱戴。不幸的是,周亮工正巧赶上改朝换代。按照正统的封建道德标准衡量,他是一个“贰臣”。 ◎相关链接 贰臣 所谓“贰臣”,在清代早期是特指那些前明大臣中又在新朝任职者。在封建时代,“贰臣”是不讲规则、变化无常、不忠不孝、背主求荣的代名词。明清之际,最著名的“贰臣”当属洪承畴。明代崇祯皇帝(即朱由检,1628至1644年在位)时,洪承畴官至兵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兵败降清后,他又总督南京军务,经略湖广、两广、滇黔,不遗余力地镇压各地反清势力,为清初平定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尽管如此,后来的乾隆皇帝(即爱新觉罗·弘历,1736至1795年在位)授意编纂《贰臣传》,他还是被毫不客气地打入由明降清的125名“贰臣”行列。而《贰臣传》中的许多人物都像周亮工那样,是有作为的能臣。满清朝廷称他们是“贰臣”,各地的昭忠祠、乡贤祠却往往摆着他们的牌位,对他们十分尊崇。 清代初年,周亮工改换门庭继续涉足官场,且累官至兵部右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他曾重回潍县。当来到当地民众为他兴建的周公祠参观时,他感慨万千,最后是涕泪交流地离开的。当时的周亮工一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因为抗清护城和勤政爱民受到民众最高规格的尊敬和爱戴。时过境迁,自己却要背着“贰臣”之名在曾经的对手这里做“副部级”高官。他得以继续享受荣华富贵的同时,是否感到一种造化弄人的无奈?或许,作为历史的巧合,这是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潍县的青阳楼上的确不申冤?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