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版:潍坊人文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理论
 
标题导航
东关圩建有圩门八处
2011年08月2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关圩建有圩门八处
  东关圩绿瓦阁今貌。本报记者 王金 张沁 摄影报道
  东关圩绿瓦阁残迹。资料图片 



  东关圩在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修筑而成,是城市潍坊发展演变历史上有记载的、占地规模最大的圩子。直到目前,东关圩的修缮营卫活动也没有见到任何记载。据此推测,东关圩可能属于民间自发修筑而成的。起初,东关圩设置了6处圩门,清代康熙年间又增设两处,圩门共为8处,当地人并称为“八阁”。解放前和解放后陆续拆除了7处,目前,东关圩残存的标志物就剩下绿瓦阁了。绿瓦阁在当时经重修后,每年从农历除夕到正月十六,都开放庙门,供民众参观供奉。正月十五到绿瓦阁看山塑也在当地民众中相沿成习。
东关圩占地规模最大
  在城市潍坊的发展演变历史上有记载的、占地规模最大的圩子是东关圩。东关圩在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修筑而成,比潍州(北海)城的出现晚了近850年。
  在古代,城池如果作为州城和县城延续若干年后,一般都会在城外围绕城池形成新的居民点,这些居民点也一般都是城池的关厢。潍州(北海)城和潍县城也不例外,东关圩就是它的关厢之一。
  东关圩一带最早有人定居以及最早出现市井街道的确切年代未见记载。金泰和三年(1203年),潍州(北海)城东门外的白狼河上建起一座七孔石桥。元至元五年(1268年)春夏之交,在潍州(北海)城,大雨一连下了一个多月都没有停止,暴涨的河水将这座七孔石桥冲得无影无踪。潍州(北海)城这座七孔石桥对岸、东面的“东郭”则变得一片死寂。
  在古代,较大的、有城墙环绕的城市也叫城郭。能称为城郭的城市一般用城墙把城市分割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核心的部分为内城,简称城;外围的部分为外城,简称郭。这年出现潍州(北海)城有了“东郭”的记载,说明后来的东关圩一带在这个时候已经被看作是潍州(北海)城的外城了,自然已经有人定居,甚至已经出现市井街道了。因此,这是城市潍坊历史上与东关圩有关的最早的记载。
  当然,当时潍州(北海)城与“东郭”隔河相望,并由一座石桥彼此相连,在形态上并不是一体。“东郭”的名称可能只是一种借用。
  明代成化年间(1465至1487年),潍县的“东郭”不但早已出现市井街道,而且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为了在战乱时期能够有确保平安的屏障,并在平时能够有效地防匪防盗,潍县“东郭”的四周便筑起了圩子墙,形成了圩子圈并拥有了自己的名称——东关圩。
八处圩门并称“八阁” 七处已被陆续拆除
  东关圩建成后,圩墙呈现出内偏、外偏和直、斜不齐的面貌,与隔白浪河相望的潍县城城墙严整规范的面貌是无法相比的。这说明,此前这里早已建成民房的最外边沿是参差不齐的,而圩墙则是参照这个实际情况修筑而成的。这也说明,这一带是先有了街巷里坊,后形成圩子圈的。
  直到目前,东关圩的修缮营卫活动也没有见到任何记载。据此推测,东关圩可能属于民间自发修筑而成的。
  东关圩除了圩墙,也设有圩门以方便居民出入,但没有护圩河。只有位于东关圩西面的白浪河能够起到天然的护卫作用。
  起初,东关圩设置了6处圩门,它们的名称都带着一个“阁”字,分别是东圩门——三官阁、南圩门——白衣阁、北圩门——镇武阁、东偏北圩门——关帝阁、西偏北圩门——观音阁、西北圩门——绿瓦阁。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年)又增设西圩门——玉皇阁、西偏南圩门——王母阁,圩门增加为8处,当地人并称为“八阁”。
  八阁的外皮都由砖砌、石垒而成,拥有坚固狭长的门洞。为了求得心理上的安全感,还都在圩门的顶部盖起庙宇,请来神灵看守门户,这从圩门的名称上就可一目了然。
  清同治五年(1866年),新的东关坞完成修筑后,东关圩的圩墙逐渐废弃,原址上陆续建起房屋、形成新的街巷里坊。而东关圩的8座圩门却都在原址予以保留,解放后前和解放后陆续拆除了7处。
  目前,东关圩残存的标志物就剩下了绿瓦阁,位于今潍坊市奎文区通济门东向北约150米处的原址上。
正月十五民众看山塑 绿瓦阁庙宇热闹异常
  绿瓦阁,又称三元阁,俗称鱼店阁子,是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由一位名字叫冯太平的道士通过化缘集资建造起来的,因为阁上大殿殿顶为绿色琉璃瓦而得名。这年距东关圩圩子圈的形成至少已经110多年了。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重修绿瓦阁。
  到了民国年间,人们见到的绿瓦阁庙宇就是这样一番景象了:
  建在阁顶上的庙宇为一处院落;东山墙上书有“紫气东来”四个红色大字;南殿三间,供奉龙王爷、马王爷(瘟神)等神灵;北大殿三间,绿瓦红墙,画栋彩柱,雕门透窗。殿内塑有高大的关羽坐像和分列两旁的周仓、关平的塑像。关羽坐像两旁及东西两山墙处,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等一系列展现关羽生平故事的彩色泥塑群,造型优美,形象生动,彩塑群的背景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刀光剑影的战场、陡峭险阻的关隘。因为主要在大殿的东西两山墙处,当地称这些彩色泥塑群为山塑。
  当时,每年从农历除夕到正月十六,绿瓦阁庙宇开放庙门,供民众参观供奉。而每年的正月十五到绿瓦阁看山塑也在当地民众中相沿成习,以至于“看山塑”成为当地居民形容热闹拥挤的方言。
  1948年潍县战役中,绿瓦阁部分建筑遭到一定的损坏。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绿瓦阁南、北大殿的主体建筑原址尚存。
  2008年,潍坊市拆除绿瓦阁附近的古旧街巷和建筑,只有绿瓦阁作为文物古迹原址保留。
◎相关链接
东关圩圩墙、圩门原址
  东关圩的大致面积不足0.6平方千米。东关圩圩墙和圩门的原址都在今潍坊市奎文区东关街道辖区内:
  东圩墙——从友谊街四平路口向东北方向穿行至东风东街北巷子口西,再向北再折向西北方向穿行至东风东街四平路口以北160米处路西,最后向北偏东方向穿行至福寿东街游麟路口西南约100米处;
  西圩墙——从友谊街泰华中兴商业街口向北,沿泰华中兴商业街西侧折向西北穿行南下河街三联商厦南邻,再沿南下河街、北下河街东侧穿行至绿瓦阁,最后沿东关坞的西城墙东内侧向北至福寿东街大石桥东头以南;
  南圩墙:从友谊街四平路口以北沿友谊街北侧向西至友谊街泰华中兴商业街口以北;
  北圩墙:从福寿东街游麟路口西南约100米处沿福寿东街南侧向西至福寿东街大石桥东头以南;
  东圩门(三官阁):东风东街北巷子口以西;
  东偏北圩门(关帝阁):东风东街四平路口北160米处路西;
  西圩门(玉皇阁):东风东街与南下河街→北下河街口以东;
  西偏南圩门(王母阁):南下河街东侧、三联商厦南邻;
  西偏北圩门(观音阁):东风东街北下河街口北80米的阳光外滩小区西沿处;
  西北圩门(绿瓦阁):通济门东向北约150米处;
  南圩门(白衣阁):友谊街泰华中兴商业街口;
  北圩门(镇武阁):福寿东街四平路口南50米处。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