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版:潍坊人文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理论
 
标题导航
西关圩位于官道中心
2011年08月2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关圩位于官道中心
  潍城区东风西街永安路口,西关圩望山阁原址今貌。王瑞甫 摄
  东关坞西北炮台今貌。本报记者 王金 张沁 摄影报道



  明、清时期,以城市潍县为中心共有八条官道通向周边各地,潍县官道的“总铺”就设在西关圩内,因而西关圩实际上处于官道交通枢纽的中心位置。西关圩内商铺、酒店、客栈林立,景象十分繁华。西关圩设四处圩门以方便居民出入,除了西圩门,其它圩门为寨门。四处圩门中,只有西圩门有些名气。西圩门名称为望山阁,望山阁俗称西关阁,门顶上庙宇名称为碧霞行宫。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为西关阁庙会,有物资交流、唱戏等活动。
明清潍县八条官道 “总铺”设在西关圩
  在城市潍坊的发展演变历史上有零星记载的另外一处圩子是西关圩。西关圩的确切修筑时间则未见记载。在相关文史资料中曾有西关坐落在古平寿城故址的说法。其实西关圩附近有据可查的古城是隋代的潍州(西下密)城,位于今潍坊市潍城区东风西街、安顺路、友爱路口附近。1932年,考古发现这里有汉代板筑痕迹,还有自汉代至隋代的瓦瓷碎片等实物。据此推断,这座古城池可能也是汉代的平寿城故址。但这座古城大致在西关圩以西1千米的地方,应该与西关圩没有前后继承关系。
  明洪武十年(1377年),潍州降格为潍县。明代,潍县辖9个隅、5个乡,西关南隅即为9隅之一。这说明在明代,西关圩一带已经是潍县城的关厢之一了。
  明、清时期,以城市潍县为中心共有八条官道通向周边各地。官道是我国古代由官方组织修建、用于连接国内各地的道路和大道,是古代陆路交通的主要载体。古官道沿途每隔一段距离即设置一处驿站驿馆,以方便官署公文传递人员和往来官员食宿。明、清时期的驿站驿馆称为“铺”。今潍坊市奎文区十里堡和廿里堡以前都是驿站驻地,只是按当地习惯将“铺”写作“堡”,却仍读pu。
  这一时期,潍县是山东官道上的重要枢纽,而潍县官道的“总铺”就设在西关圩内,因而西关圩实际上处于这个枢纽的中心位置。官吏、经商者、科举赶考者往来频繁。西关圩内商铺、酒店、客栈林立,生意十分兴隆,景象也十分繁华。
  1912年,民国政府裁撤各地驿站,官署公文改由邮局寄送。此后,城市潍县一带另择路径逐渐形成现代公路体系。经由西关圩的各条古官道便都逐步废弃了。
  1938年,日寇侵占潍县后不久,封闭潍县城西门。西关圩便显得更加封闭。昔日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便风光不再,成为明日黄花。
西圩门顶远眺孤山 望山阁因此得名
  民国年间,人们能够见到的西关圩的四周圩墙大致有高5米左右,宽三到四米的样子,属于土圩墙。西关圩的形状属于不太规则的正方形。其四周圩墙大致位于今潍坊市潍城区西关街道中合小区南沿→永安路→永安小区北沿→月河路→中合小区南沿范围内。西关圩的面积约为0.15平方千米左右,相当于平原地带一处中上等规模村落的占地面积。
  与东关圩一样,西关圩也没有护圩河。只有它的东面是潍县城的西护城河——西月河。
  西关圩除了圩墙,还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各设一处圩门以方便居民出入。除了西圩门,其它圩门为寨门。4处圩门都位于今潍坊市潍城区西关街道辖区内。东圩门位于东风西街月河路口西,西圩门(望山阁)位于东风西街永安路口西。南圩门位于中合小区南沿,北圩门位于永安小区内。
  西关圩的4处圩门中,只有西圩门有些名气,也有些记载。
  西关圩西圩门的建筑风格与东关圩的圩门相似,外皮由砖砌、石垒而成,拥有坚固狭长的门洞。为了求得心理上的更安全感,也在圩门的顶部盖起庙宇,请来神灵看守门户。除了西圩门,西关圩的其它圩门都是简单的寨门。
  西圩门名称为望山阁,因为站在门顶上能远眺西面10多千米以外的孤山而得名,而孤山晚照是古代潍县十景之一,望山阁因而也沾上了一些名气。望山阁俗称西关阁,门顶上庙宇名称为碧霞行宫。望山阁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比东关圩绿瓦阁的始建时间仅晚了6年。可能在这时,西关圩就已经形成了。
  1923年,望山阁曾进行过整修活动。这样,当时人们见到的碧霞行宫是一处道、佛合一的庙宇:东面殿堂内供奉张仙爷、三官爷等神灵;西面殿堂内供奉王母娘娘。王母娘娘塑像旁塑有捧着苼、笛、箫、管各类乐器的十个仙女;南面殿堂内供奉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北大殿三间为正殿,琉璃瓦殿顶飞檐斗拱。殿内神龛塑有泰山老母像,周围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泰山老母的全称是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碧霞行宫因此而得名。
  碧霞行宫西北面有一处院落,供奉福君、孝君、麦妈妈等神灵,也作为庙宇内道士、和尚的住所。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为西关阁庙会,有物资交流、唱戏等活动。
  历史上有记载的、与西关圩有直接关系的公共活动是1936年在西关圩东圩门外、西月河西岸举行的潍县全县童子军大露营活动。全县中小学1000多名童子军成员携带帐篷齐聚西关圩,在半个月的时间里,每天安营扎帐,进行野营拉练活动,内容有队形操练、结绳、救护、旗语等。大露营活动结束的当晚,举行了盛大的营火晚会,全场大唱抗日歌曲,倡导人不分男女老幼,地不分东西南北,一起挽救民族危亡。
秦三占据西关圩 强令修墙筑碉堡
  西关圩唯一的一次有记载的修缮营卫活动发生在民国末年的内战时期。这是一次给西关圩民众带来沉重负担和灾难的活动。
  1945年,秦三地方保安部队占据西关圩。秦三,名秦军,字冠三,因在家排行老三,外号“秦三”。秦三系土匪出身,早年在益都、昌乐、寿光、潍县一带流窜作案,抢劫、绑票,无恶不作。当地民众对他深恶痛绝。抗战时期,秦三火并土匪毕允生部并将其枪杀,拉起一支5个营3000余人的队伍,并以苏鲁战区挺进第二纵队第二特务大队的名义,建成一支土匪兼军阀御用军。为了扩充实力,秦三种植、贩卖鸦片,私开兵工厂制造、贩卖军火,私开印钞厂,大量印制假币。抗战胜利后,秦三部改编为地方保安部队,为当时的山东第八区专员兼保安司令张天佐的属下。
  秦三占据西关圩后,把古老的圩子变成了他的兵营,向当地民众摊派出工,强令修圩墙、筑碉堡、挖战壕,轮流为部队送饭烧汤,还霸占民女、敲诈钱财,稍不如意就滥杀无辜。民众慑于其淫威,敢怒不敢言。
  改编为地方保安部队后,秦三不甘心做张天佐的属下。于是,他投靠国民党第八军军长李弥,还到济南省政府积极活动,寻觅新的靠山,妄图借助他人之力与张天佐抗衡。张天佐也不含糊,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先下手为强。1947年9月,张天佐打电话让秦三开会。秦三一伙一进会场就被早已埋伏好的士兵控制。张天佐枪决秦三并完全控制了他的部队。秦三死了,被其所部蹂躏摧残长达两年多的西关圩民众才得到暂时的喘息。
  解放初期,西关圩的圩墙和圩门逐渐坍塌废弃,原址陆续建起房屋、形成新的街巷里坊。
  目前,西关圩的圩墙、圩门等标志物都已经无迹可寻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