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潍县知县张楷枝与当地士绅积极筹划,在东关圩的基础上“另起炉灶”,历时近六年修筑而成东关坞。东关坞无论是城防设施还是占地规模,与一座一般的传统县城相比毫不逊色,但因为它是以潍县城的一处关厢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不能算作“城”。因而建成之初,东关坞的城墙仍然称为“围墙”,民国年间把东关悄然升格为“坞”。1948年潍县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作战部队干脆就把潍县城标注为“西城”,把东关坞的标注又升格为“东城”,把潍县的城防设施并称为“双城”格局了。 耗时六年兴建东关坞 潍县战役中升格为东城 在城市潍坊的发展演变历史上出现的最后一处城坞就是东关坞。因为建成时间最晚,所以其相关记载也最为明确。 东关坞开工兴建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竣工完成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由潍县知县张楷枝发起,当地士绅积极筹划,历时近六年才告成的。 东关坞系在东关圩的基础上“另起炉灶”修筑而成的,正因为如此,东关坞是东关圩的继承和发展,是“升级换代版”的东关圩。 建成后,东关坞的城墙高7.7米、城墙基厚5.1米、城墙顶厚2.9米、城墙四周长4.67千米,内面、外面都为沙坝罩面。 东关坞的四周城墙大致位于今潍坊市奎文区东关街道的友谊街→凤凰花园(小区)南沿→白浪河东岸→福音小区北沿→工福街→游麟路→苇湾小区东沿→东风东街→南巷子小区东沿→南苑小区东沿→友谊街范围内。面积不足1.1平方千米,东关坞的城圈是完全囊括东关圩圩圈的,而东关坞比东关圩的面积扩大了三分之二左右。 东关坞也没有护城河。只有位于东关坞西面的白浪河能够起到天然的护卫作用。 东关坞有一个别称“蛇城”,它的由来也有两种传说—— 颜色说。东关坞城墙内外的沙坝罩面用黄土、石灰、沙子混合而成的“三合土”夯成,风化后城墙表面形象像蛇皮; 形状说。东关坞形状不规则,东西最长处仅约0.9千米,南北最长处则约为1.5千米。东西短而南北长,像一条盘踞的蛇。 城坞一词的意思是“作为屏障的小型城堡”。尽管东关坞建成后,无论是城防设施还是占地规模,与一座一般的传统县城相比毫不逊色,但因为它是以潍县城的一处关厢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按照封建时代的正统观念,东关坞不能算作“城”。因而建成之初,东关坞的城墙仍然称为“围墙”。 随着时间的推移,民国年间出版的相关地图就把潍县城仍然看作“城”,东关则悄然升格为“坞”了。 1948年潍县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作战部队干脆就把潍县城标注为“西城”,把东关坞的标注又升格为“东城”,把潍县的城防设施并称为“双城”格局了。 的确,一个建制州、建制县,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后,同时拥有规模大致相当,且近在咫尺、隔河正面相对,既各自具有独立的城防设施、街巷和里坊,彼此之间又联系紧密且构成一座城市的两座城,这样的“双城”格局在国内历史上的建制州、建制县中是不多见的。
七座城门名称有讲究 与圩门并称为“七楼八阁” 作为城坞,东关坞的城门也是值得一提的。 东关坞共设置7座城门。设置城门既要照顾建城前已有街巷里坊外沿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也要方便居民在白浪河取水用水,还要方便与潍县城联系,东关坞城门的设置只能因地制宜。 东关坞西面连开4座城门,合称东关西四门,按照从南到北的顺序依次命名为奎文门、庆成门、通济门、耀武门,俗称东关西南门、东关西门、东关西(偏北)门、东关西北门。另外3座城门分别设置在城坞的东、南、北偏东三个方位,名称分别是升曦门、鸣凤门、游麟门,俗称东关东门、东关南门、东关北门。 在东关坞7座城门中,东关东门与东关西门设在一条东西方向轴线的两端,这还说得过去。东关北门与东关西北门也在一条东西方向轴线的两端就显得很不讲究了。另外3座城门的位置就更是互不相干。这样的设置的确是不怎么讲究的。 东关坞7座城门的设置不那么讲究对称、对应,它们的名称却很讲究东与西、南与北的互相对应,很有些“实际不够、名称来凑”的意思: ——东关东门是最早看到清晨阳光的地方,故名升曦门。东关西门是直接看到每一天天光收起的地方,便取“庆幸每天都有所成”之意称为庆成门。东门、西门的对应意义喻义“早起劳作,晚间收获”; ——因为凤凰是神话传说中的吉祥神鸟,象征天下太平,东关南门便借用附近居民点凤凰庄的名称取名鸣凤门。麒麟是神话传说中的吉祥神兽,主太平、长寿,民间有麒麟送子之说,东关北门便借用附近居民点麒麟崖的名称取名游麟门。它们的对应意义是“南鸣北游”、“南凤北麟”,祈愿太平、吉祥; ——东关西南门称奎文门,东关西北门称耀武门。西南门、西北门的对应意义是“西南文、西北武”,象征着文武兼备; ——最后,只有东关西(偏北)门落单,便取“往来通达”之意称通济门。 东关坞的7座城门的门楼合称为“七楼”,与东关圩时期遗留下来的、合称为“八阁”的8处圩门一起,并称为“七楼八阁”。久而久之,“七楼八阁”便成为东关一带乃至城市潍县的重要象征了。
◎相关链接 奎文门名称由来 在东关坞7座城门中,奎文门名称的由来值得探讨。 “奎文”的原意即“奎(星)主文章”。在我国古代天文学中,奎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又称为魁星。奎星(魁星)神像头部像鬼,一只脚向后翘起,一手捧斗,一手握笔。 清末,潍县新建东关坞时设置的西南门,与数百米外潍县城东南角城墙顶上的魁星阁隔白浪河相对,且可以遥遥相望。新兴的东关坞想沾上魁星阁的一些灵气,西南门便近水楼台先得月,取魁星的本来职能“奎(星)主文章”之意定名为奎文。这便是奎文门名称的由来。 潍坊市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便对东关坞的相关城防设施陆续拆除,到七十年代就已基本拆除完毕。只有位于白浪河东岸沿岸的两段总长在1千米左右的城墙和奎文门、通济门和耀武门因为具有抗洪防汛作用而得以保留下来。 1987年,潍坊市结合白浪河公园建设,原址修复白浪河东岸沿岸遗留的两段总长在1千米左右的城墙和奎文门、通济门,与此同时拆除耀武门。 东关坞7座城门的原址都在今潍坊市奎文区东关街道辖区内: 东关东门(升曦)——东风东街潍州路口西;东关西门(庆成)——东风东街亚星桥东头;东关西(偏北)门(通济)——恒泰电子街西头以西、白浪河东岸;东关南门(鸣凤)——胜利东街四平路口北;东关北门(游麟)——福寿东街游麟路口以东20米福寿东街路北;东关西南门(奎文)——友谊街西头、白浪河东岸;东关西北门(耀武)——福寿东街大石桥东头南侧。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