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版:关注利比亚局势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卡扎菲:“救星”还是“疯子”
2011年08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卡扎菲:“救星”还是“疯子”
  2011年4月10日,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在首都的黎波里与非盟代表团会谈后对媒体讲话的资料照片。 据新华社 



  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1942年9月生于利比亚南部费赞沙漠地区苏尔特的一个柏柏尔人普通牧民家庭。属柏柏尔人的卡扎法部落,笃信伊斯兰教。
  卡扎菲还是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行动常常令人难以捉摸。由于他从小在沙漠里长大,过惯无拘无束的游牧生活,加之上学时喜欢看乌托邦和无政府主义的书籍,因而养成了放荡不羁的性格。比如,1988年,卡扎菲亲自开推土机推倒的黎波里监狱的大墙,放出400名政治犯。卡扎菲疯狂反美,但对释放在黎巴嫩和菲律宾扣押的西方人质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他忧伤时,他不是醉心于文学创作,就是一人到沙漠的帐篷里静思,聆听真主的声音。
贝都因人VS犹太人 卡扎菲的身份是个谜?
  卡扎菲出生在沙漠中,利比亚超过90%的地区是沙漠或半沙漠,茫茫大漠看上去风和日丽,而转眼间就会卷起漫天沙尘,但经验老到的贝都因人不会在沙尘中迷失,卡扎菲就出生在这样一个贝都因牧民家中。
  沙漠是卡扎菲的第一个老师,卡扎菲很早就有了“沙漠哲学”———“沙漠教导你必须依靠自己,我在那里学到的东西让我终身受用。”
  卡扎菲的父亲是目不识丁的牧羊人,他有3个姐姐,而他是家中的独子,有关卡扎菲童年的记录几乎是一片空白,但可以确定的是,部族社会价值观强烈地影响了卡扎菲的人生。贝都因人的种种特质似乎都可以在卡扎菲身上找到:雄辩的口才,如影随形的帐篷,识别欺诈的特长,热衷复仇的个性。
  卡扎菲与传统的贝都因人的不同之处,或许在于他是更特立独行的贝都因人———他的反叛来得更早,更桀骜不驯睥睨一切:他讨厌西方,也不待见东方,他不承认任何政治制度,就连自己的政权也不例外,数十年如一日翻江倒海地折腾。
  关于卡扎菲的身世,眼下在利比亚盛传着一种说法:卡扎菲是犹太人。以色列电视2台去年曾采访过两名自称是卡扎菲亲戚的女士,她们称:卡扎菲的祖母是一名犹太人,她嫁给了一名犹太男子,但该男子对她不好,于是她离开转嫁给一位酋长。他们有了一个女儿,即卡扎菲的母亲。
  有人依据犹太人的法典,认为卡扎菲的祖母仍然是犹太人。照此推理,卡扎菲的母亲是犹太人,卡扎菲本人也是犹太人。

命运VS意外 “疯子”卡扎菲的糊里糊涂政变
  从1969年9月1日,卡扎菲兵不血刃地推翻伊德里斯王朝建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至今已有42年。
  卡扎菲走到政坛中央极具戏剧色彩,那个据说预谋了10年之久的军事政变,从头到尾混乱无序、阴差阳错。1969年9月1日,政变开始。27岁的卡扎菲命令助手米海什乘飞机前往首都的黎波里组织军营的接管工作。当米海什到达班加西机场时,发现飞机已满员。幸亏一个机场官员是他的朋友,总算走了后门上了飞机。
  到了的黎波里机场,他拦了一辆出租车驶向军营,下车时居然糊里糊涂地把武器和子弹丢在了车上。在班加西,卡扎菲亲自出马,将其吉普车装满子弹,一马当先地率领军队去占领班加西电台。当他走到半程回眸一望,却惊讶地发现,在前往班加西的路上,竟然只有他一个光杆司令。原来,在前一个岔路口,他的随行车队朝着贝卡军营方向开去了。
  更为可笑的是,负责占领国家广播电台的军官开车绕城一周,竟然没有找到电台,只好原路返回。负责接管的黎波里城外防空部队的领队指挥着600名士兵,到行动时才发现只有1050发子弹可供使用,平均每名士兵1.5颗,好在一路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就是这样一场仓促上阵、漏洞百出的军事政变居然获得了成功。政变发生时,留守国内的王储兼首相哈桑里达王子则在王宫中喝得酩酊大醉。
革命者VS独裁者 与革命战友分道扬镳
  在同龄人仍然懵懵懂懂时,卡扎菲已成为一名异议分子。高中还未毕业他就组织抗议活动,分发批评君主制的传单,并引起利比亚当局的注意。他和其家族被勒令离开塞卜哈,卡扎菲来到利比亚第三大城市米苏拉塔完成剩下的中学学业,并继续打造他的世界观。
  从1948年到1960年,中东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地区被以色列击败;埃及革命;苏伊士运河危机……这一时期也是纳赛尔的时代,卡扎菲成为纳赛尔的狂热崇拜者。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纳赛尔的名著《革命哲学》对卡扎菲影响最大,书中关于“自由军官组织”的论述让卡扎菲印象深刻。
  1963年,卡扎菲进入班加西皇家军事学院,之后两年间他成立自由军官组织。1969年9月1日他和战友推翻了君主统治,直到卡扎菲被任命为利比亚军队总司令,人们才注意到这个刚刚擢升为上校的27岁年轻人成了国家首脑。当时的许多分析家和记者认为,卡扎菲是在掌握天时地利的情况下出现的恰当人物。
  导致卡扎菲与革命战友分道扬镳的是1975年的一次未遂政变,其后革命指挥委员会作为政治机构的职能被废除,卡扎菲走上一人集权统治的道路。在之后数十年,卡扎菲上校对国家的掌控并没有放松。对此,《利比亚政治》一书的作者、政治学家约翰·戴维斯有过“盖棺论定”:“不要对卡扎菲政权的独裁性质持一点怀疑,利比亚政府是一个喜欢在国际事务中挑衅的麻烦制造者,在这里,统治者可以任意武断地制定并使用规则,变化莫测地侵犯民众生活的各个领域。”
前30年VS后10年 成为西方世界的朋友
  卡扎菲的外交冒险导致了利比亚人的苦难。从1986年洛克比空难发生至1999年利比亚决定移交爆炸嫌疑犯的十几年间,利比亚被孤立于国际社会之外,“联合国对利比亚的制裁让民众意见很大,很多东西被禁止进口,严重影响了利比亚社会的经济和生活,这让利比亚人越发愤怒。”穆斯塔法·赛义德说。
  他们的愤怒在反对派的大本营班加西随处可见。班加西是利比亚第二大城市,但市中心的街道逼仄、破破烂烂,司机Salem边开车边发泄怨气:“一切都是老样子。卡扎菲什么也没做”。
  但在10年前,班加西人只能把愤怒藏在心里。以贝都因人的机敏,或许卡扎菲感受到了民意,或许他厌倦了被国际社会孤立,在统治的后10年,卡扎菲在国内进行了一些改革。对外,卡扎菲没有继续像过去一样与西方尖锐对抗。
  2003年是卡扎菲的转折之年。这一年的8月16日,利比亚承认对洛克比空难爆炸案负责并且同意为受害者家属支付经济补偿,同年9月1日,法国和利比亚宣布1989年空难赔偿协议。2003年9月12日,联合国安理会投票决定解除对利比亚十多年的制裁。2003年12月,卡扎菲更宣布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把核武器项目的设施运往美国。利比亚结束核武计划后,联合国对其所有制裁随即取消,美国和英国也恢复与它的外交关系,而美国也把利比亚从恐怖主义赞助国名单中除名。
  一些西方领导人开始成为卡扎菲的座上宾,这个曾被里根称为“中东疯狗”的人摇身一变成为了西方世界的朋友。本报综合报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