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朱善璐曾在北大学习工作达17年,在地方任职15年 ◎全国近40位正部级及以上现职高官有高校工作经历 8月22日晚,北京大学官网主页悄然更新:朱善璐出任北大党委书记,原书记闵维方卸任。朱善璐在北大学习、工作长达17年。任此职前,他担任江苏省委副书记。从高校到政坛,又从政坛回到高校,朱善璐履新,让人们窥见高校与政坛之间频繁的人才交流。 近年来,高校为政坛输出过大量高官。据记者统计,正部级及以上现职高官中,有高校任职经历的有近40位。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官员交流到高校任职,10多所著名高校的校长或党委书记曾有从政经历。 北大17位党政领导全部本校出身 22日下午,北大召开全校干部大会,中组部副部长李智勇受中央领导委派,在此次会议上宣读了中共中央关于朱善璐、闵维方职务任免的决定。一个引人观瞻的细节是,朱善璐此番上任后,担任北大党委和行政要职的17位主要领导将全部拥有在北大学习的经历。 北京市教委一位熟悉朱善璐的官员23日告诉记者,“老朱”与高等教育有着不解之缘,对大学有着深厚感情。据报道,在南京担任市委书记期间,朱善璐关注民生的形象深入人心。他到南京的第一次露面就重点谈到教育。朱善璐告诫全市干部一定要重视教育,并坦言自己在北京大力抓教育,但还是担心城乡教育差距拉大,“令人担心的不是房子差距的拉大,可怕的是教育质量差距拉大”。 接受采访的一位教授对朱善璐出任党委书记充满期待。在他眼里,有着17年北大学习工作经历、15年地方政府官员阅历的朱善璐此番回归,或将为北大未来的发展注入更多“更适合北大、更利于北大”的动力。这位教授评议说,在过去近十年里,闵维方教授虽然有着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博士的“海龟派”背景,学术精湛,但作为北大的党委书记,他在高教发展思路上则始终凸显出“平稳”的特色。 据北大官网披露,在22日下午召开的北大全校干部大会上,中组部副部长李智勇宣布闵维方不再担任北大党委书记,将另有任用。记者获悉,现年61岁的闵维方极有可能调入中国社科院。 全国近40位高官有高校工作经历 现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多人拥有或长或短的高校任职经历。1965年至1968年,胡锦涛在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参加科研工作,并任政治辅导员。李克强曾任北京大学团委书记。李源潮曾任复旦大学管理系教师、校团委副书记。张德江曾任延边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沪宁曾在复旦大学工作14年,历任国际政治系教师、副教授、教授、国际政治系主任、法学院院长等职。 中央和国务院工作部门的负责人,不少也出自高校。如袁贵仁在担任教育部部长之前,是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曾任同济大学校长。监察部部长兼国家预防腐败局局长马馼曾任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等职。文化部部长蔡武曾在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任教。 不少省市自治区正职领导也曾在高校工作。吉林省委书记孙政才曾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党委副书记;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曾任北京大学团委副书记;辽宁省委书记王珉南京航空学院机械制造系主任、院秘书长、副院长;四川省省长蒋巨峰曾任杭州大学经济系教师;江苏省省长李学勇曾任北京化工学院教师;山东省政协主席刘伟曾任安徽省蚌埠教育学院团委书记。 ◎观点 学者从政可实现“内行人管内行人” “学者出任政坛高官,并非当今中国的独特现象。”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陈海春说,放眼世界,学者出身的官员并不鲜见。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任尼克松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前,在哈佛大学工作了近20年。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曾任乔治敦大学国际事务学教授,是该校国家政策中心主任,专门研究美国与俄罗斯和东欧国家关系。美国历史上第二位女国务卿赖斯26岁时被斯坦福大学聘为助理教授,她讲授的课程通常被学生超员预定,主持的讲座经常是座无虚席。 而我党更是拥有重视知识精英的传统,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和李大钊都是北大教授,出席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都是教师或学生,他们代表着当时全国的50多名党员,而这50多名党员也都是知识分子。 陈海春表示,高校并非“与世隔绝”,它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创新和社会服务四大功能,这决定了很多高校学者不能只是“纯学者”,而必须与社会发生紧密联系,从而造就了很强的社会活动能力,这为他们转战政坛打下了坚实基础。 长于治学的高校学者能否在政坛长袖善舞?对此,陈海春认为,这的确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有学者从政不久后又回到高校,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其气质更适合高校。但是,能够进入政坛的学者,通常都具有较强的行政潜质,因此适应期一般不会太长。 政情观察人士指出,高校学者从政多集中于教育、科技、卫生、法律、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专业性较强的领域。这就可以实现“内行人管内行人”,进而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而学者型官员的出现,也让领导班子的知识背景更加多元,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全是泥腿子干部不行,全是学者型干部也不行,领导集体多样化才是最好的选择。”陈海春说。 据《南方日报》 朱善璐简介 1979.08—1983.07 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本科学习。曾担任哲学系79级党支部书记、北京大学校学生会主席、全国学联副主席 1983.07—1985.04 北京大学党委研究室干事、校团委常委、校学生会秘书长、校团委副书记 1985.04—1988.02 北京大学团委书记、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 1988.02—1989.12 北京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 1991.04—1992.07 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工作 1992.07—1993.06 北京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 1993.06—1994.05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 1994.05—1996.07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 1996.07—1998.04 北京市海淀区委常委、副书记 1998.04—2002.05 北京市海淀区委书记 2002.05—2008.02 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 2008.02—2011.03 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 2011.03—2011.08.22江苏省委副书记 2011.08.22— 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