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诗孩在窄小的书桌上写诗。
|
|
|
|
68岁的杜敬业现在潍坊市老年大学看大门,1995年下岗以后,他先后干过建筑工地传达、拍卖行门卫。至今他们一家四口挤在一间仅50来平方米的房子里。虽然生活清苦,可他却以“苦难出诗人”的人生观激励自己。不管在何种境遇下,杜敬业从不停下写诗的笔,他称自己是诗孩,是“一个幼稚得再不能幼稚了的会死不会老的老孩子”,他说:爱,是他无处不在的情人;诗,是他永世的奶。 边看大门边写诗 自称会死不会老 都一头华发了 还搂着个诗的奶瓶 ——诗孩《如此诗人》(节选)
诗孩并不是孩子了,而是一位68岁的老诗人,原名杜敬业,从工厂下岗后在潍坊城区的一家单位边看大门边写诗。第一次见到诗孩是在多年前的一次笔会上,那次去了不少作家和诗人,个子矮小、其貌不扬、略有些瘦弱、穿一件旧老头衫的诗孩在人群里很不显眼,让记者最终记住他并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关于“苦难出诗人”的一段发言,那满脸兴奋、眼睛放光、激情飞扬的表情令记者至今难忘。 所以,当8月上旬记者赶到东苑公园南边的市老年大学门卫室时,一眼就认出了诗孩。几年不见,他还是老样子,那双眼睛依旧那么明亮,只是背微驮了一些……他看到了我们的车后,热情地边招手边小跑着将车引进了老年大学的院子,看着他轻松跑动的身影,感觉眼前的诗孩似乎不像已年近七旬的老人,而如他在诗中所写的那样,是“一个幼稚得再不能幼稚了的会死不会老的老孩子”。 记得曾有位作家说过,写诗需要激情,一个活力四射的青年诗人,当他上了年纪激情不再时,可能就写不出好诗了,此时历经沧桑的他们写散文和小说就会有更多的生活感悟和体验了。确实,有些写诗的人走过青年时代后,不少都撇开了诗,改写散文或小说去了,有的甚至投笔从商从政,彻底离开了文学。 但记者在与诗孩交谈时却发现,这种说法在诗孩身上无法得到印证。他虽然是快70岁的人了,头发已经花白,但仍然有着青年人的敏锐、激情、活力,甚至偏执。一旦谈起关于诗歌的话题时,他会手舞足蹈的来表达自己的兴奋,果真像一个搂着诗的奶瓶的“老孩子”了。 走进门卫室,发现靠窗一张破旧的写字台,桌下堆满了书籍,其中一捆是诗孩1999年2月出版的诗集《鱼目混珠》,里面收录了他150多首呕心沥血写就的诗歌。
狭窄卧室内一角 是他逐梦的天堂 全部家当 是那盏独臂灯 和桌底那些纸箱里的书 ——诗孩《纸为媒》(节选)
上午九点,交接班的另一位门卫准时到了,诗孩收拾了一下,将没舍得吃的一个桃子放进记者的车内,让记者路上解渴。记者想让他上车一起去他的家里,他却一边推出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一边说:“我是个骑车子的命,坐不得轿子,一坐就晕。自己骑车子回去……”记者再三劝说无果,就按照他说的地址找到了他位于奎文区福寿东街虞河西岸的家。这时,却发现骑自行车骑得满头大汗的诗孩已经到了,原来他怕记者久等,就一路急蹬自行车,窜过三条马路赶在了记者前头。 诗孩住的楼房是上世纪80年代初建的老楼了,楼道里的楼梯有几处已经出现了大大小小的窟窿,记者踩在上面竟有种站在悬崖边心惊胆战的感觉。进入室内后,发现诗孩家里十分逼仄,仅50来平方米的空间里,除去厨房和卫生间外,狭窄的客厅里也摆上了一张双人床,诗孩写诗的书桌挤在卧室内的一角,桌上摆了一排书,一盏独臂台灯,还有一台转动时“哐哐”作响的小台扇,剩下的地方仅能容诗孩坐下来写诗了。由于空间太小,加上光线不好,记者想找个理想的位置和角度给他拍照都无法做到,只好站在门口拍摄了几张他忙碌的身影。 在诗孩狭小卧室的书桌底下,记者看到了他摆放整齐的70多本诗集装订本,这些装订本里共收录了他的8000多首诗歌,全部用钢笔手写而成,在写之前,他还细心地在白纸上叠上了笔直的暗格,将每一行诗都认真地写在暗格的里面。 由于家中四口人挤住在一套小房子里,诗孩收藏的书籍几乎没有容身之地,桌子上摆不开了,就转移到了阳台的旮旯里和床底下、窗台上。每当需要找一本书时,诗孩要费劲地翻找三四个地方,还不一定能找得到,有些书因天长日久已被压在柜子底下了,要想拿出来,必须把一个个箱柜移开,费很大劲不说,有时还是徒劳的。 就是在这样窘迫而局促的环境里,不管是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天,诗孩每天都坚持着写诗、读诗、吟诗……
不管生活如何不顺 只要有诗为伴 上帝是公正的 左手给了他磨难 右手给了他诗 ——诗孩《诗人小传》(节选)
诗孩说,他与诗歌是有缘分的。 1962年盛夏,正在潍坊师范上二年级的诗孩被批准当兵了!众所周知,在那个年代入伍参军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情,不但本人有了大好的前程,还给整个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荣耀。诗孩高兴之余,就满怀激情地写了一首《当兵》,并踌躇满志地走进学校的广播室,大声朗诵了自己这首处女作:“开往军营的路上/爸爸笑得响亮/妈妈掩面抽泣/哥哥姐姐在前头开路/弟弟妹妹在后头紧追……”当时,这首顺口溜在全校颇受好评,也为光荣参军的诗孩壮了行色。 从那时起,18岁的诗孩便做起了诗人梦。 因诗孩是那批新兵中唯一的中专生,这在当时的部队里已是高学历了,所以他入伍不久就担任了副班长,团支部副书记(当兵前在学校入团)。一年后又被发展成了入党积极分子。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有文化知识且笔杆子过硬的诗孩将很快成长为一名有前途的部队干部。 但是,现实毕竟是残酷的。在那个讲阶级成分的年代里,一桩突如其来的事让这一切发生了逆转。当他入党政审时,外调人员从其家乡了解到他家是地主兼资本家,这事不但让他的入党成了泡影,而且还引发了连锁反应,部队把他当不合格品按退役处理了。回到地方后,这一档案材料又一如既往地压了他大半生。 复员回到潍坊后,他进取心不减,仍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且业余爱好文学。后来他被调动到当时的华丰机器厂教育处当职工教师。1986年春,厂党委领导授意他组建文学创作小组,爱好文学的他有了用武之地。他在厂子里发起成立了萤火文学社,创办了集诗歌、小说、散文等体裁于一身的内部文学刊物《萤火》,由他任执行副主编。厂内的30多名喜欢文学的职工先后被他发展成为了社员,在他的带动下,热情高涨的社员们纷纷为《萤火》写稿。前后共出了13期,每期100多份。除在厂内分发外,还报送市机械局、市文联、市宣传部等上级机关。使潍坊华丰机器厂职工业余文学爱好者办的这本土《萤火》一时成为在潍坊颇有影响的企业文学刊物。也在华丰机器厂职工中培养、发现和推出了一些文学创作人才和笔杆子。 可是,磨难依旧没有放过诗孩一家,因为某种原因,他的妻子被开除了公职,他也被下放到车间劳动。一家四口仅靠他几十元的微薄工资度日,家庭几乎陷入了困境。后来,在一位厂领导的关心照顾下他才渡过了难关。但好景不长,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他所在的华丰机器厂合入潍柴,1995年诗孩与一部分工人一起下了岗。 下岗八年、退休九年间,诗孩先后干过建筑工地传达、拍卖行门卫和老年大学传达。在这样的境遇下,诗孩仍然没有停下写诗的笔,并且还起了一个“诗孩”的笔名,幽默地称自己是生活在诗歌里的“老孩子”。 文/图 本报记者 秦子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