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版:体育新闻·聚焦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高手齐聚武坛盛宴
2011年08月2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手齐聚武坛盛宴
我市传统拳种闪耀首届武术锦标赛



  潍坊武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8月26日至28日,在潍坊中学体育馆举办的潍坊市第一届武术锦标赛中,不仅有传统的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比赛项目,还有具有我市本地特色的四通捶、地功拳、地龙经等拳术。据悉,作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高密地龙经拳已被列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潍坊地功拳、潍坊四通捶已被列为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各路高手竞相献艺武术锦标赛
  8月28日,我市首届武术锦标赛在潍坊中学体育馆落下帷幕,本次比赛共有来自我市各县市区、各级武术协会、各武术馆校、相关武术组织及广大武术爱好者,共38支队伍450多名运动员参赛,是近年来我市武术比赛参赛人数最多、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一次。在本次比赛拳术1-6类及流传有序的各拳种武术套路竞赛项目中,记者发现具有潍坊本地特色的四通捶、地功拳、地龙经等拳种进入到正式竞赛项目中。
  最终,经过3天时间的激烈角逐,各路高手竞相献艺,首届潍坊市武术锦标赛决出了团体和单项共90多个项目的一二三等奖,来自全市各县市区的400多名运动员分获了200多个奖项。
  赛后,山东省武术协会副主席、潍坊市武术协会主席赵清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赵清告诉记者,第一届潍坊武术锦标赛的举办,是今年3月我市武术协会成立以来,举办的第一次大型比赛。本次比赛设团体和单项共90多个项目,参赛队员有小到5岁的儿童,大到80多岁的武术前辈,各路高手同台献技、互相交流,就是想充分利用这个平台,进一步挖掘一些古老的拳种,以培养和发现更多的潍坊传统武术人才,使我市的传统武术项目得到更好、更快地发展。
  “为使潍坊传统武术拳种走出潍坊、走向世界,让更多的武术爱好者有对外交流的机会,潍坊市武术协会还打算在明年举办潍坊国际武术邀请赛。”赵清说,天下武术是一家,潍坊市武术协会成立以后,就要充分发挥好它的桥梁纽带作用,团结带领广大武术爱好者,加强裁判员、教练员、运动员队伍建设,搞好武术技术的普及和理论研究,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开展,为潍坊武术传统的弘扬和发展做一些积极有益的工作。
传统武术拳种得到弘扬和发展
  “根据潍坊武术运动发展的实际情况,市武术协会成立以后,就着手启动了潍坊传统武术挖掘整理工程,对流传于潍坊的地方拳种流派进行深度挖掘,目前已经开始对首批23个地方拳种流派进行了全面整理,争取用2至3年的时间完成这项工程。”市武术协会主席赵清告诉记者,流传在潍坊地区的不同武术拳种达一百多种,开展系统性挖掘和整理,对这些珍贵的传统武术文化遗产是一种保护,能够为后人留下一批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次锦标赛,代表我市本地特色的四通捶、地功拳、地龙经等拳术精彩亮相,在“名家表演”项目中,各拳种传人和名家纷纷亮出绝技,让现场观众大饱眼福。
  四通捶传人李玉亭介绍,四通捶拳是一种传统的功力拳,又名“贴煞卧斗功”,自清嘉庆年间传入潍坊(旧称潍县),至今已有230年历史,传人九代,这一优秀的拳种,在演练方法和技击特点上均保留着历史本来面目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是山东四大名拳之一。四通捶在多次省内外大赛中都获得较高的声誉和成绩,并被编入《中华武术大典》中。
  提起地功拳,第六代传人宋振昌告诉记者,地功拳相传是宋朝太祖皇帝赵匡胤所创,清咸丰年间,安丘西关人任继昆、任继峨兄弟从少林学成归来,在安丘开设“西关武馆”,开始收徒传艺。据介绍,地功拳第七代传人的佼佼者张海静、李健在去年带着他们的学生,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武林大会》,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是地功拳第一次代表潍坊市的传统拳种参加国家级擂台赛。
  地龙经拳是非常稀有的一个拳种,最早将地龙经拳法引入高密的是清末时期的张桥,并由他传承发扬。地龙经拳传人杜文明告诉记者,高密地龙经拳已被列入潍坊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现在正在申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杜文明说:“希望地龙经能够申请到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下一步他计划开一个武馆,免费传授地龙经拳,使地龙经能够得到长远发展和传承。”
      文/图 本报记者 张磊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