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潍坊新闻·关注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这次援外经历,我终生难忘”
2011年08月3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次援外经历,我终生难忘”
   家人及医院领导到济南遥墙国际机场迎接赵光玉(左二)回国。
    马文博在手术中。
  马文博与坦桑尼亚儿童在一起。
  赵光玉在空余时间种芒果树。



我市9名援助坦桑尼亚医疗队员完成两年任务凯旋
  8月29日上午,经过短暂休息之后,市第二人民医院援助坦桑尼亚医疗队员马文博又重新走上了自己熟悉的工作岗位。据了解,马文博、赵光玉与我市其他7名援助坦桑尼亚医疗队员圆满完成两年的援助任务,于8月26日晚回到潍坊。29日上午,记者见到他们时,谈起在坦桑尼亚两年的援助经历,几位医生侃侃而谈。在援外期间,他们克服语言障碍、检查手段落后等诸多困难,用精湛的技术和良好的医德,为坦桑尼亚人民提供医疗服务,也与当地人建立了深深的友谊。
赵光玉  不到半年掌握 多种当地语言
  8月27日上午,记者来到青州市人民医院,见到了今年39岁的赵光玉。
  赵光玉告诉记者,2009年8月,经层层选拔,他被确定为山东省第21批援助坦桑尼亚医疗队队员,与来自全省医疗战线的共计25名队员启程赴坦参加为期2年的援助医疗任务。
  “抵达坦桑尼亚后,我被分到多多马省医院,这是全省最大的医院,但是医疗水平相当落后,全院医生仅有十几名,我是眼科唯一的一名医生。刚上班时,医院里有位叫哈森的博士,他是医院从乞力马扎罗医学院引进的人才,有点儿傲气,对中国医生有点儿不屑,简单跟我打了个招呼就忙自己的事情去了。”赵光玉告诉记者,后来通过自己的一次次成功手术以及精湛医术让哈森信服了自己,开始主动与他交流医术。到了医院不到一个月时间,赵光玉就成了眼科以及医院里的大红人。“这次回国,医院眼科的全体医护人员都来给我送行,还有不少当地居民和患者也都来了,让我非常感动。”赵光玉对记者说。
  赵光玉告诉记者,在坦桑尼亚的两年,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常事,经常超负荷工作。医院给他配了个坦桑尼亚人当助手,刚去的时候都是通过英语让助手翻译成当地语言,与患者交流。后来他就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当地语言,不到半年就掌握了多种当地语言,眼科方面的问题能与患者沟通自如。
  “坦桑尼亚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和斯瓦西里语,当地土话有100多种,现在我能说好多种了。”赵光玉还告诉记者,在当地,医生绝对是贵族,收入水平很高,一名普通医生的月收入是600美金左右,而一名工人才不到100美金,收入悬殊太大。 
  赵光玉说,多多马位于坦桑尼亚中部,是一个农业大省,但是非常贫穷落后,吃不上饭的人很多。“我们都是自己做饭,一般是吃馒头、米饭等,当地人吃玉米面,从来不吃馒头,我们吃的蔬菜也是自己种的。”赵光玉告诉记者,酱油、米醋等产品当地很少买到,坦桑尼亚的工业产品很少,主要靠进口,物资比较匮乏。“我经常到当地中资公司用蔬菜去换一些从中国运过去的酱油回来吃。”赵光玉说。
  “这次坦桑尼亚援外经历让我终生难忘,能为坦桑尼亚人民服务我感到非常光荣。”赵光玉向记者表示。
马文博  入乡随俗不午休 做一次饭吃三顿
  马文博是市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医生,刚到坦桑尼亚的时候什么都不熟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很好地适应了当地简陋的医疗环境,尽最大限度开展工作。“有了好的医生才有好的医院,就是因为你,多多马医院变成了好医院。”这是马文博刚去坦桑尼亚时在日记里写下的一段话,这段话也成了马文博日后工作的动力。
  据马文博介绍,两年来,他每天看普外专业门诊量30人次以上,“因为当地交通及各种条件限制,病人来多多马省医院看一次病很不容易,每次门诊我都会把当日门诊病人全部看完。”马文博说,两年中,在节假日及夜间急诊共计70多次,还多次参加了当地华人的医疗处理。当地医疗条件之简陋、手术器械之匮乏在国内难以想象,有些国内很普通的手术,在这里完成却相当不易。
  当地人生活、饮食规律和国内不一样,没有午休和午餐时间,经常从早上一直忙到下午3点左右才下班,四五点钟下班也是家常便饭,还有几次是到了晚上7点才结束手术。为了适应当地的工作生活习惯,马文博经常早上做好午饭带着,下午回来又累又饿,就吃一点剩饭,因此时常做一次饭吃三顿也就不奇怪了。
  马文博对记者说,援外工作两年来,他完成的手术共计522例,有许多病人自外省来多多马进行手术。今年7月1日,有一位来自Morogoro省地区的患者,她说之所以来到这里,是因为Morogoro省没有中国医生。随着时间的推移,马文博对于工作越来越有信心。“我多次对当地的医生说,尽管相信中国医生,只要和中国医生一起手术,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马文博说道。
  在马文博所做的手术中,有多个病例让他印象深刻。其中一例是,一名7个月大的小儿患有先天性肛门闭锁、阴道直肠瘘、卵黄管未闭、脐疝。本想安排接诊后一周做手术,因为恰逢穆斯林开斋日要休假,但之后马文博了解到,患儿来自很远的农村,患儿父母先步行4小时再乘公共汽车4小时才到多多马的,2天前就到了。于是马文博决定第二天加班为患儿手术,并成功地说服麻醉师、助手、护士一起完成手术。
  文/图 本报记者 曾庆建 郑毅 庞志勇 实习生 郭一頔
◎相关链接
我市9名医务人员 完成赴坦援助任务
  坦桑尼亚位于非洲东部,气候炎热,经济落后,疾病肆虐,恶性疟疾、结核、伤寒、黄热病、艾滋病等传染病发病率极高,医生、药品、器材等十分缺乏。中国政府自1968年3月开始,两年一批,不间断向坦桑尼亚派出援助医疗队。卫生部每两年就会从各地医院中抽调医疗人员赴坦桑尼亚等非洲国家执行援外医疗任务。
  
第21批援坦医疗队潍坊队员:
  马文博 市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
  李学昌 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
  杨米强 市中医院检验科
  丁丽霞 市人民医院眼科
  姜文斌 市人民医院心外科
  石如芸 高密市市立医院心内科
  赵光玉 青州市人民医院眼科
  孙建文 昌邑市人民医院麻醉科
  管清杰 诸城市中医院针灸科
  来自我市的9名援助坦桑尼亚医疗队员,克服语言障碍、检查手段落后等诸多困难,用精湛的技术和良好的医德,为坦桑尼亚人民服务,圆满完成援外医疗任务。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