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慈善家赞誉与追捧无论如何都不为过,但前提必须是理性的,而不是盲目的。但问题偏偏就在于,许多赞誉与追捧中包含着盲目成分,仿佛一个人只要拿出大把的钱做好事了,那么他所有品质都是好的,一切行为都不容置喙。 日前,深圳一名受助女童称在救助站内多次遭“爱心大使”张海文猥亵。9月4日,当地警方称据物证和受害者指认,已初步认定张海文涉嫌猥亵并对其实施刑拘。张海文2007年被评为深圳市“文明市民”,他曾救助千余名急需救助的打工者。 (本报今日A22版) 再没有比这更出人意料的事情了,一夜之间,菩萨变魔鬼,爱心大使成了“堵心大使”。如此颠覆性的转折让人难以接受,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好端端一个大善人自甘堕落,乃至晚节不保? 张海文创办的“爱心之家”所在地大浪街道表示,“这是个人素质和人品问题”。这话不假,但明显过于片面。从哲学的观点来看,内因主导下,外因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个世上并非每个人骨子里都流淌着不贪不占、不偷不抢的神圣因子,也并非每个人都是坐怀不乱的柳下惠,在合适的外部条件下,相当一部分人,甚至大多数人都会露出人性的阴暗面。所以,为了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人们制定了种种外部约束机制,并通过刑罚震慑这种阴暗面的流露。可想而知的是,一旦某些机构或者个人脱离了外部监督,或者说外部监督在他们身上失效了,有多么出格的表现都不足为奇。 就我国的慈善事业而言,外部监督的失效就非常明显,于大,各类慈善机构频频曝出经济丑闻;于小,对慈善家的监管过于松懈。当前,慈善并未在全社会形成风气和习惯,肯于身体力行扶弱救困者非常稀缺,所以一有那么个大善人冒出来就会得到全社会的赞誉和追捧——对慈善家赞誉与追捧无论如何都不为过,但前提必须是理性的,而不是盲目的。但问题偏偏就在于,这种赞誉与追捧中包含着许多盲目成分,仿佛一个人只要拿出大把的钱做好事了,那么他所有品质都是好的,一切行为都是不容置喙的。一旦有人“不识时务”地质疑某些慈善家的某些行为,必定会招来舆论的痛斥,人们会说“你这是在扼杀慈善”,或者“有本事你也捐上一百万”,把挑刺者一棒子打死。把这种思维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一善障目不见百丑。 最为典型的就是前段时间某媒体记者对陈光标的质疑。应该说,那些针对捐款数额、捐赠流向、捐赠真伪的质疑并不为过,也并不是很刺激,只消陈光标出面一一回应就可平息,而一名真正的慈善家应该承受得起任何质疑。但立刻就有强大的舆论潮流声讨那家媒体,并将言辞上升到“伤害中国慈善事业”的高度,然后对陈光标施以深切的同情。在这种舆论的保护下,陈光标根本不需要细致回应质疑,只一句“人在做天在看”就把大家打发了。 社会反应如此,监管机构的做法自然也与之相呼应。于是,在民众的过度信任与荣誉光环的照耀下,有些慈善家就膨胀了,“个人素质和人品”中恶的一方面就外显了。同时,也有人借慈善之名行苟且之事了。其实张海文并非先例,早在2008年,云南就曾曝出轰动全国的“慈善家”李国华猥亵女童事件,而且这个李国华更恶劣,他至少猥亵了六名女童。 有人说,我国的慈善事业尚处起步阶段,还脆弱得很,对爱心人士不能要求太过苛刻。但一个很明显的道理是,越是起步阶段,越要起好第一步,倘若第一步都走歪了,何谈光明前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