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
施哲莹在新疆喀什地区采访维吾尔族群众。(图片由施哲莹提供) |
|

|
|
◎走访56个民族的青州女孩施哲莹离开拉萨继续前行 ◎八月十五晚上,她和团队成员们将在林芝八一镇庆祝 本报在6月22日、6月26日分别以《品学兼优,放弃中考》、《施哲莹第一站采访满族家庭》为题报道了青州女孩施哲莹放弃中考,跟随父亲施晓亮开始对56个民族回访的事情。9月11日,记者联系施哲莹了解到,11日中午,施哲莹和队员们已经离开逗留一周之久的拉萨,经川藏线去往西藏东部的林芝地区,采访珞巴族和门巴族。而与以往在家过中秋不同,今年的中秋之夜,她和队员们将在林芝八一镇度过。
今年中秋格外有意义 9月11日晚8时左右,施哲莹和队员们正驰骋在川藏公路上。电话中,她告诉记者,此时刚刚翻过米拉山,正沿着雅鲁藏布江前行。“西藏天黑很晚,这时月亮已经爬上天空,可天还没有黑,天空蓝蓝的,飘着云朵。从车窗望去,一轮圆月之下是雪山,雪山之下是草甸,山被大片的绿覆盖,两侧的风光辽阔壮美,像上演大片一样。”她将景色描绘得美轮美奂。 “这个中秋节,我们要奔波在路上了。”施哲莹告诉记者,以前中秋是和爷爷奶奶、妈妈一起在老家过。“今年,我游走于外地了,心里隐约有些对家的思念,可当我抬头望明月的时候却同样也有兴奋,因为这是一个不一样的节日,跟队员们一起行走在路上,让这个中秋更有意义。” “以前的中秋节我们会买一个大大的月饼,几个人分而食之,亲戚朋友打打电话发发短信相互问候。这样的过节形式多少年来习以为常,所以对中秋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强烈的记忆。”施哲莹对记者说。 今年的中秋,对施哲莹来说,无疑是新鲜的。“这几个月时间,我和队员们去了东北、内蒙古、新疆等地,我们共同走过危险的悬崖,堵车时共眠在车上,第二天人人大叫颈椎坏了;幽默者不时的逗乐,逗出一车人的欢笑;甚至莫名其妙的生气、恼火。一路上同甘共苦,早已让我们亲密无间。与他们在一起,让这个节日更不一样。”聊起一路行程,施哲莹有点兴奋。 月饼也有“高原反应” “我们9月10日晚上出去转了转,购买第二天在路上吃的食品。在拉萨大街上的店铺和超市柜台上也会摆月饼,买月饼的多是在西藏的汉族、回族,藏民很少买。”施哲莹说,“这些月饼是从内地运过来的,广式的、苏式的都有。特别有意思的是,月饼也有‘高原反应’,到了海拔3700多米的地方,袋子像要涨破一样,全都鼓鼓的。” 施哲莹告诉记者,藏民里过中秋的习俗不是很浓烈,但近几年随着汉藏民族的融合,有的藏族朋友也过中秋节。因为中秋节是国家法定节日,上班族都会放假,藏族人对这个节日还是很欢迎的。 施哲莹透露,农历八月十五晚上他们将到达林芝八一镇,将在林芝采访珞巴族和门巴族。林芝风景优美,号称西藏的江南。他们一边经过一边采访,然后从川藏线转入滇藏线,去往云南的香格里拉。这一段路程有2000多公里,在路上奔波七八天,经过海拔四五千米的雪山和冰川。 中秋与家人分享收获 施哲莹说,中秋节晚上会赏月,因为西藏地处高原,月亮看起来特别清晰、明亮。她兴奋地说,这一路收获颇多。据她爸爸施晓亮讲,十年间藏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路上每隔一二十公里就有一处藏民聚居地,藏民们住在高标准建筑的藏式房屋里,这些漂亮的藏式房屋是政府投资建好让藏民入住的。当地藏民在政府帮助下,告别刀耕火种和游牧生活,发展特色产业走上了致富路。 “中秋晚上肯定会给家里打个电话。”施哲莹说,她会与爷爷奶奶和妈妈分享一路的收获和快乐。对于电话两头的亲人来说,每次打电话都是一种巨大的快乐和幸福。 施哲莹告诉记者,在她内心,觉得中秋之夜和在路上的任何一天、一夜没有任何区别。她认为,心中有思念,身在何方都是团聚。 本报记者 董晓源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