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恼人的秋雨·险

第03版
恼人的秋雨·险
 
标题导航
“情人逼的”成腐败借口,可笑吧
假话比假唱更让人反感
假秘方做出“真”味,真秘方谁来监督?
2011年09月1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假秘方做出“真”味,真秘方谁来监督?
□堂吉伟德 



  北京多家冒牌的“蒸功夫包子店”,香气扑鼻背后,是涉嫌滥用“香精”的结果。记者调查发现,滥用香精等添加剂的食品业,“香精包子”仅仅是冰山一角。
          (9月15日《新京报》)
  既然“山寨品”能弄出“正宗品”的味道,那么其间有无共性呢?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假秘方”跟“真配方”已经无限接近了呢?假若“假秘方”就是“真配方”,这是否意味着,那些被热衷保护,被狂热追捧的老品牌,却是造成健康危害的祸因,我们一直保护的“秘方”,其实就是一种违法添加和乱添加的证据呢?
  假若这样的事实成立,这可能是一种莫大的讽刺。食品安全既有标准层面,也有现实操作层面。以现有的技术手段,即便能管理好违法添加的行为,但对于乱添加的行为却难以企及。而“秘而不宣”的秘方,究竟安全与否,恐怕还得靠监管机构进行有效验证之后,才能最终得出结论。
  对于添加行为,时下监管手段多采取的是主动申报和及时公布的原则,这增加了使用的透明性,起着社会监督的作用,对于规范添加剂使用行为,有所帮助。但“秘方”由于秘而不宣,实则形成了事实上的例外。虽然在餐饮服务行业,对于火锅底料之类的秘方,作出了添加剂使用情况公示要求,但现实执行并不理想。至于对于其他食品制作行业,却没有这样的实质规定,比如蒸功夫、周黑鸭,其秘方就一定是安全的吗?
  从双汇瘦肉精事件来看,把食品安全建立在企业责任的基础上,很不现实。这让人不得不怀疑,既然“山寨品”能有的问题,那么在“正宗品”身上也有可能出现。那些以“保密”为由的秘方产品,其安全性究竟如何,用什么来佐证其就是合格的?这是一个需要现实解决的问题,并通过有效的途径传递出准确的信息,才能消除社会疑虑。
  从云南白药的保密配方在中美之间的不同遭遇,就可能说明两国在对待公众安全方面的态度。食品安全应当是没有秘密可言,公布食品原料的辅料成分当是监管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公众若连基本的知情权都不能满足,又何以去体现和实现监督呢?对待非秘产品如此,对待秘方也是如此。“假秘方”背后有真问题,但愿“香精包子”能给我们做好“秘方食品”管理带来启示。在管好“假秘方”的同时,不要忘了对“真秘方”的监督。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