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中国新闻·聚集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标题导航
为上名校,拼爹拼钱拼命
2011年09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上名校,拼爹拼钱拼命
  CFP供图



◎择校费越收越大胆,比房价涨得还快 ◎为让孩子上好学校,“择校热”愈演愈烈
  举全家之力、不惜节衣缩食,供养子女上一个比较好的学校,以便有一个稍好一些、可以保证未来独立谋生、自给自足的就业前景——这,是当代中国家庭最常见的生活模式。一边高调严禁,一边半公开地按照不成文却自能顺畅通行的民间规则运作。令不行禁不止,反而愈演愈烈,呈现蔓延之势——这,是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高收费、择校现象陷入的怪圈。“拼爹,拼钱,拼命”,网民如此概括为让孩子“读好书”而进行的拼抢。
“择校热”高温难降,家长做“拼命三郎”
  在北京,“搞定”北京海淀某个知名小学的张女士,付出了25万元择校费,还为自己终于有送钱的机会而欣慰;在湖北武汉,虽然教育部门努力让名校与薄弱学校捆绑办学,但知名小学还是因为人数太多而只能大大突破每班45人限额,择校费上涨到3.6万元,进校后分班还得再次交钱;在辽宁沈阳,一些家长不惜实名举报公办小学对非对口生源收取择校费且不留半张收据……
  不必等到上小学。学前教育也正在成为一个孩子20多年受教育生涯中烧钱最厉害的阶段。在京沪等地,为上“名园”提前两三年报班“占坑”、缴纳几万至几十万元“赞助费”、学费每月数千元的,绝非仅属于个别“贵族”和“成功人士”……
  “拼爹,拼钱,拼命”,网民如此概括为让孩子“读好书”而进行的拼抢。在“有学上”且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费全免的现实下,这样劳民伤财、裹挟众多家庭的优质教育资源抢夺战和名校不清不楚的圈钱运动,着实令人心惊。
  收费者或许会说,择校、高收费,完全是“周瑜打黄盖”,顺理成章。然而,老百姓愿意为教育付出高昂的成本,也许只是因为教育对于许多平民是极少数较为畅通、可能改变人生图景的通道,其中拥塞着太多功利性的期待。
择校费越收越大胆,比房价涨得还快
  家有学童,家长们的话题少不了这样三个字——“择校费”。
  每到新学年,总会上演几家欢乐几家愁。而耐人寻味的是,“办成了的”皆大欢喜,却对如何办成讳莫如深;没交上钱或交了钱也没办成的,捶胸顿足,却对缘何失败一头雾水。
  这就是搅动万千家庭焦躁不安、欲罢不能的“择校费”。据说这几年,行情“疯涨”。
  “我当然希望一分钱不交,但在这样的氛围下,我只能接受现状。”等把赞助费交出去,北京的张女士几个月来悬着的心落下了。儿子如愿以偿挤进了北京海淀区的一所知名小学。
  “现在不管干什么,都是明码标价。什么钱,花在什么地方,一清二楚。可只有这择校费花得不明不白。”许多家长都有类似的疑问,交过钱后,连一个收据也没有。
  名校、离家近、口碑不错、师资很强,这就足够了。“好事摊在你头上,你还关心那钱去了哪吗?只要能交上这笔钱,就谢天谢地了。”张女士不想再追问。
  在北京,一家机构调查得到的2011年北京市“幼升小”部分重点小学的择校费显示,家长要准备“打点”的择校费用多的竟高达25万!这其中包含了教委统一要求的数额(高3万)以及人情关系费、中介费等的总和。
  今年幼升小,广州的家长们曝出各名牌小学择校费:华侨7万、东风东路8万、番禺市桥中心12万、华师附小16万……起步6万很普遍。网友惊呼:“比房价涨得快!”
  2000年,北京市出台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三限政策”。“越收越放肆越没事儿了。”北京市政协教科文卫体特邀委员王晋堂曾指出:“慢慢把‘违法’的事情‘合法化’了——尽管是‘有限’合法化。后果是高中收、小升初收、入小学也收,甚至入公办幼儿园也收。”
  2010年底,教育部发布“禁令”,要求各地3年到5年基本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问题,但北京、广州、南京等地中小学择校费用不降反升。
  最近一项调查比较北京初中生家长和小学生家长所报告的数额,表明近年北京“小升初”择校准备费用至少递增30%。

家门口的学校不愿上,农村学生进城择校
  近日,有读者称,近年来,农村一些家长也被“择校热”冲昏了头脑,放着家门口的学校不愿意上,一心要把孩子送到县城小学读书。上到中学再把孩子送到外县,甚至几百公里远的城市。
  “我的一位朋友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本来离家200米就有一所学校,却托关系把孩子送去县城读小学。孩子的父母每天奔波30公里轮流接送,风雨无阻,而孩子学业却跟不上,班主任几次劝其转学,家长很是烦恼。我也曾劝朋友,让孩子就近读书既省费用,又能照顾好孩子的学习。朋友却说,大家的孩子都去外地读书,咱有条件,能让孩子在农村上学吗?每到期末考试临近,一些毕业生家长就开始忙着给孩子选择学校,网上查询各种信息,忙得不亦乐乎。然而,如此‘良苦用心’收效几何?如果家长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孩子的成长之路堪忧。”该读者称。
热门学校校长为躲“条子生”,纷纷玩“失踪” 
  每年新学期招生一开始,一大批小学校长“不择手段”玩“失踪”,以躲避漫天飞舞的“条子”。
  要求匿名的小学校长说,“条子”每年不见消减,每张都大有“来头”。这些“条子”集中指向热门小学,一般都是热门小学的片外生。
  薄薄的“条子”压得小学校长叫苦连天。有校长说,如果“条子生”照单全收的话,他今年就不用招生了。
  不少小学校长采取“捉迷藏”的策略。招生的这几天打电话给大多数小学校长,得到的回答很一致:您拨打的用户已关机。
  有的校长启动临时号码,公开的范围局限在少数几人。有校长说,他晚上回家,都得前后左右观察,看看是否有人潜伏在家附近准备截他。
  有人说,要根治有中国特色的“条子生”不容易,但是,也可以有一些办法,例如,如果能要求学校公示新生录取名单,那么,学校招收的学生中,到底有多少是片内生,有多少是片外生,一目了然。
◎新闻述评
择校,何时不再苦恼
  择校早已不是新鲜话题,我国中小学阶段已经陷入了“政府一边禁、家长一边择”而且愈演愈烈的怪圈。
  近年来,各级政府屡出治理择校费禁令。2010年4月,教育部、国务院纠风办等部门还联合下发了规范教育乱收费的实施意见,要求着力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择校乱收费问题,严禁捐资助学与录取学生挂钩,严禁向学生收取与入学挂钩的任何费用。
  然而,各种禁令并未遏制家长择校的热情,禁令之下,择校费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由择校费变成“捐资助学费”“赞助费”“借读费”。
  根据审计署的公告,截至2009年11月底,全国违规收取的择校等费用已退还学生或上缴财政3.84亿元,占审计调查发现此类违规资金总额的76%。这个数据只是择校乱收费的冰山一角,从侧面反映了择校问题的严重性。
  破解择校潮,改变教育乱收费现象,首先需要政府加大力度,继续改变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状。不能提供足够满足学龄人口数、质量水平达标的基本教育资源,便是政府的失责。
  检讨一下我们的教育投入分配,在多少地方,至今还将大把投入,用在让几所门面学校锦上添花,而不是给平民子弟集中的薄弱学校雪中送炭;又有多少地方,只求楼舍漂亮、不重师资培养。对一些明目张胆的“条子生”行为、学校乱收费“黑洞”,我们如何改变只有蜻蜓点水式的个案处罚而缺少全面监管的局面,让百姓因资源分配更透明而少些不公正的情绪和惟恐吃亏的态度?
  然而,不论教育部门如何努力,通往未来高收入精英生活的“名校”,恐怕永远是稀缺资源。更为根本的解决方案,恐怕是加大力度建设一个让所有普通人生活更有尊严、更有幸福感的社会。
  从另一方面说,在择校竞赛和乱收费潮流中,没有人不是受害者,也没有人可以一脸无辜。眼下人人抱怨教育不公,又人人想方设法托关系、竞相出价,对于这种怪圈,我们都有责任为破除它出一份力。
          本报综合报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