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贾母(左二)是贾府的最高权位者。资料图片 |
|

|
|
《红楼梦》中史太君作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很多红学家认为她的原型应当来自李士桢、李煦家族。李士桢、李煦是谁?原来,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当江宁织造的时候,李煦当的是苏州织造,李煦是广东巡抚李士桢的长子。作为康熙帝的心腹耳目,曹寅、李煦两人及其两大家族的交往非常密切,曹寅的妻子李氏是李煦的妹妹。基于这个原因,李士桢、李煦家族自《红楼梦》成书以来,就被红学界所关注。李士桢本姓姜,其家原居昌邑城里之东隅,即今奎聚街道东隅社区姜家大湾北埃。目前为止,关于《红楼梦》中贾母原型主要由以下几种说法,一是曹寅之妻、李煦之妹李氏,一是李士桢第二房夫人、李煦之母文氏,一是曹寅之母孙氏。文氏、孙氏同为康熙帝的乳母,被诰封为一品夫人。孙氏享寿74岁,文氏享寿93岁,《红楼梦》中贾母享寿83岁,这与孙氏和文氏享寿的平均数接近。因此又有红学家指出,贾母的原型是孙氏和文氏的结合,又因文氏享寿93岁,故应当以文氏为主。这四种说法中,除去“曹寅之母孙氏说”之外,其余均与李士桢、李煦家族有着密切关系。 有红学研究者认为贾母原型为李煦母亲文氏 红学研究到现在,一个重要的共识就在于《红楼梦》的写作是基于生活原型的。 在这个大前提之下,研究者们将小说中的人物与历史人物相对应,分析原型。在分析贾母原型孙氏时,有学者指出,在《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贾母元宵节猜灯谜时为贾政出了一个谜语,“猴子身轻站树梢——打一果名”,谜底是荔枝。据此有红学家提出,贾母本姓孙,“荔枝”是贾母的名字,贾母的真名叫“孙立枝”或“孙丽芝”,故而贾母的原型应为曹寅母亲孙氏。但是曹寅的母亲孙氏从年龄上看,她只活了74岁。孙氏生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曹寅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上的《江宁织造曹寅奏谢复点巡盐并奉女北上及请假葬亲折》中说道,“惟是臣母冬期营葬,须臣料理,伏乞圣恩准假”,这里说出了孙氏的死亡时间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因此,从时间上推论是不支持贾母原型为孙氏的,因为孙氏没有过八十大寿。所以“孙氏说”并没有被广泛接受。 文氏为李士桢的第二房夫人,李煦的母亲。至于贾母原型文氏说,持此种观点的红学家认定的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元妃省亲时,大观园中买了12个戏子。这些戏子被遣散时,贾宝玉要了芳官——这个芳官,本名秦玉;而贾母则要了文官。贾母要了文官,是《红楼梦》的作者在透露给我们某种信息。贾母的文官,在12个戏子中,是名字比较奇怪的一个。12个戏子中的宝官和玉官的名字,取自“宝玉”一词;芳官和龄官的名字,取自“芳龄永继”一语。而其她人的名字,都是根据植物系统取名(如葵官、豆官等),只有文官的名字,既不和别人的名字成双成对,又不是属于植物系统的,而是很别致的一个。正因如此,持此种观点的红学家们认为史太君的原型是李煦母亲文夫人,故把史太君身边的戏子取名文官。 当然,文夫人的年龄也是这种立论的一个重要依据。李煦在《李鼎蒙允追随哨鹿谢恩折》里说:“奴才九十三岁之老母,复蒙万岁垂慈讯及,一家老幼叠受圣主天恩。”这一年是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十月,同年十一月,李煦又上了《生母病逝遵遗命代具谢恩折》,依此推断,文夫人活了93岁。《红楼梦》中贾母庆贺了八十大寿,这对于文夫人是可以实现的。 再者,有些学者提出脂砚斋即是文夫人的女儿李氏,后来《红楼梦》的作者与李氏在北京相遇,两人在一起讨论《红楼梦》的情节时,当然会在一起回忆老太太文夫人的当年故事。这些史料以及推断都成为一些红学家认定贾母的原型为文夫人的依据。 周汝昌认为贾母原型为曹寅之妻、李煦之妹 贾母原型的“文氏论”和“孙氏论”虽然都有红学家支持,但是受众并非很多。很多红学家认为,贾母的原型当为曹寅之妻、李煦之妹李氏。周汝昌先生持此种观点,刘心武等学者也坚持这种观点并进行了阐发论述。 这些学者认为,《红楼梦》的写作是忠实于生活原型的。因此曹寅去世后,曹府中唯一存在的长者李氏便演化成了《红楼梦》中的贾母史太君,所谓的史姓也只是李姓在小说中的转化。 《红楼梦》里交代了史湘云是贾母娘家的人,并透露她有两个叔叔,都是封侯的,地位很高,一个是保龄侯史鼐,一个是忠靖侯史鼎,且书里也说得很清楚,史鼐是哥哥,史鼎是弟弟。而李煦恰有两个儿子,长子李鼐、次子李鼎,此二人就应当是贾母两个侄子史鼐、史鼎的原型。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依据而已。 《红楼梦》中在写荣国府过春节、闹元宵的时候,提到了府里请了说书人来说书,贾母说她们都讲得不行,她就破除陈腐旧套,给他们讲说书应该怎么说,又给她们讲起当年她家里怎么演戏。在讲演戏时,贾母举了几个例子,一个是《西厢记》的《听琴》,一个《玉簪记》的《琴挑》,还有一个戏叫《续琵琶》,《续琵琶》是写蔡文姬的故事,里面要一面操琴,一面唱《胡笳十八拍》。 《西厢记》我们都知道,是元代王实甫的作品,《玉簪记》是明代高濂的作品,这两部在明清非常流行,这不算什么稀奇。但是这《续琵琶》确实少见,这不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剧本,甚至说这是一个几乎没有公开演出过、且后世也没有继续演的一个剧本,但这个剧本恰恰是曹寅写。曹寅的妻子是李煦的妹妹,两家有姻亲关系,而这个剧本又是曹寅写的,他人不可能熟悉。况且,清顾公燮(xiè)的《丹午笔记》中提及李煦家“性奢华,好串戏,延名师以教习”,说明李煦家中豢养着戏子。 据此推测,贾母的原型极有可能为李煦的妹妹李氏,否则曹雪芹写这一笔的时候,不可能写到这样一出很偏僻的、曹寅写的剧本。 曹寅作为历史原型,在《红楼梦》中被淡化了,作为贾代善出现。曹寅生了一个儿子,即是曹顒(yóng),康熙帝因为曹寅母孙氏以及其和曹寅的密切关系,在曹寅去世后,让其子曹顒承袭了江宁织造的职务,并与李煦一起监管两淮盐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曹顒去世。在得知曹顒去世后,康熙帝很快下旨,让李煦在曹荃的儿子中选一个过继李氏,就这样,曹頫(fǔ)就过继给曹寅之妻李氏为子。后来曹頫被抄家革职,当时李氏仍健在,目睹了曹家衰败一切,这与《红楼梦》中贾母的经历非常相似。由此,部分红学家分析,无论是从《红楼梦》中所描写的贾母生活中的言词,还是贾母的经历,都与李氏有着惊奇的相似。 从这个方面分析,《红楼梦》中贾母的原型极有可能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妻、苏州织造李煦之妹、曹雪芹的祖母李氏。 鲁迅先生曾说过,他的小说人物是“拼凑起来的角色”,“没有专用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曹雪芹笔下的贾母应该也一样。然而,作为贾府的最高权位者、封建社会的高级统治者,她的身上有很多李煦之妹、曹雪芹的祖母李氏的色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