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57岁的二女儿李作爱在照顾百岁老母唐元花。 |
|

|
|
◎她生活在青州王坟镇大山深处全国有名的生态文明村 ◎是我市目前最高龄的长寿老人,刚被评为省“泰山寿星” 青州市王坟镇大山深处,有一个坐落在山水环绕之中的普通村落——西股村,潍坊市目前为止最高龄的长寿老人就生活在这里。老人生于1901年,经历了上世纪整整一个世纪,又走过了二十一世纪的头一个十年,如今子孙绕膝四世同堂,在小山村里安享幸福晚年。重阳节前夕,9月28日,由山东省老龄办、山东省老年学学会联合评选的第二届“山东省泰山寿星”揭晓,老人榜上有名。她就是现年110岁的唐元花。
幽静山村百岁老人 近日获评“泰山寿星” 9月28日上午10时许,在青州市王坟镇政府工作人员崔广杰陪同下,记者来到王坟镇西股村。西股村处在群山环绕中,山上是大片大片的绿树,杨树、槐树、松柏……远远望去,满眼的绿色,一条清澈的小溪顺着山势蜿蜒而下。村民的房屋大都市依着山势而建,高低错落,别有一番韵味。 崔广杰告诉记者,这里森林覆盖率高达53%,常年泉水不断,是全国有名的生态文明村。由于空气清新生态环境好,生活在这里的人大多长寿。现今,王坟镇总人口5.1万人,80岁以上老人就有1669人,90岁以上的有228人;同时,西股村也是远近闻名的燕子村,村里几乎每家房檐上都会有三五个燕子窝,充分说明了这里环境的优越。 顺着村里的小道,经过几番迂回,记者一行来到位于半山坡上的唐元花老人的儿子李作温的家,老人现就住在这里。 老人的二女儿现年57岁的李作爱和儿媳妇现年73岁的王爱英将记者一行让进屋里,坐在屋子里一抬头,巍峨的青山透过玻璃窗映进记者眼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感觉一下涌上心头。 因为老人正在休息,记者便同李作爱聊起来。李作爱告诉记者,记者进门前她刚刚接到济南的电话通知,说是母亲评上山东省的“泰山寿星”了。
性格开朗喜欢热闹 早睡早起生活规律 当记者问及老人的长寿秘诀,李作爱说,老人习惯早睡早起,年轻时早晨起床后到村子不远的“母猪泉”挑水,并在泉边洗刷,然后用两只铁桶挑着一担近百斤的山泉水回家做饭,饭后再上山下地劳动,常年如此。 王爱英说,老人有点老固执,自己不爱看电视,也不喜欢别人看,嫌浪费电。但是老人爱热闹,平时在院里坐着,听到外边有说话的,就跟身边的人说:“我想到外边耍耍……”于是孩子们就扶老人到街上去坐坐。 据了解,老人平时生活非常有规律,每早6点准时起床,晚7点钟睡觉,中午一个小时的午睡。这么多年了一直这样,作息时间几乎没变过。说起老人的饮食,王爱英说:“老人吃饭不挑,我们做什么她就吃什么。现在就是一天四顿:早上起来6点喝碗鸡蛋汤;然后等着跟我们一块吃早饭;午饭爱吃西红柿炒鸡蛋,喜欢拿馒头蘸着菜汤吃,爱吃煎饼,不吃死面食品;晚上基本上不吃饭,只喝一袋奶。” 李作爱还告诉记者,老人喜欢吃野菜,年轻的时候经常自己上山挖苦菜吃,如苦菜、黄花菜、马齿苋、山芹等。后来就自己种菜吃,直到现在,老人还是吃自己家种的菜,一般不吃买的菜。 李作爱说,老人这一辈子性格开朗,跟邻里和睦相处,从自己记事起,就没记得老人跟谁吵过架红过脸。在老人的影响下,老人的儿孙辈们也都和睦相处,现在老人四世同堂,老老少少有近50口子人,大家都是相互帮助、一团和气,在村里,邻里关系都处得很好。
一生操劳受苦不少 教导子女特别严格 老人睡了一觉醒来后,李作爱和王爱英把记者领进老人的房间,听说记者一行是从潍坊来的,老人非让女儿把她从上床扶起来坐着。 看上去老人精神头很好,就是耳朵有点聋,但大点声说话她能听得清。记者跟老人交流了几句,发现110岁的唐元花,思维意识、说话吐字都很清晰,她拉着记者的手一遍遍地说:“我看不着了,你大老远远地来看我,干渴了吧,让妮儿给你倒水喝。” 说起年轻时的事,老人开始絮叨:“俺是从天井峪嫁过来的,那时候刚结婚,早上天不亮他娘(唐元花老人的婆婆)就把俺叫起来,让俺推磨、摊煎饼。他娘从来不让他儿子干活,光让俺干,俺又困又累,把推磨的棍子掉进糊子里了,他娘就骂俺,俺一边哭,一边推磨……” 李作爱说,有人来老人就爱絮叨她年轻时受了很多苦,老人很羡慕现在的孩子,不受婆婆管,再不用像她那样干活。 李作爱告诉记者,老人现有5个孩子,大女儿李作征,大儿子李作温,二女儿李作爱,三女儿李作琴,四女儿李作荣。其中,大女儿今年76岁,小女儿年龄仅47岁。在这5个孩子之前,唐元花还曾有过3个孩子,因为常年吃苦受累,加上当时医疗条件不好,那3个孩子都年少夭折了。现在老人的5个子女都在本村居住,平时大家轮流照顾母亲,非常方便。 李作爱说,可能是因为母亲的遗传基因,他们姊妹5个身体都很硬朗,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小得多。大哥李作温现在73岁了,依旧下地干活,农闲时就跟着村里建筑队外出打工。 李作爱回忆自己小时候的事:“俺娘拉扯俺姊妹5个不容易,整天纳鞋底、做棉衣。没有新棉花,她就把旧棉衣服翻新了再做,衣服上补丁叠着补丁,虽然穿得不大好,但每年冬天都能穿上棉衣裳,母亲没让俺们受过冻。” 闺女长大了,老人就教她们干活,摊煎饼、做针线一样样的教。老大学摊煎饼的时候是14岁,唐元花老人手把手地教她。“有时候煎饼糊子掉到地上了,俺娘就嫌,骂俺们瞎了粮食。打着骂着,就把俺们教出来了。”李作爱说,在老人的辛勤教导下,几个闺女到了结婚的时候,个顶个的都是干家务的好手。
百岁老人充满童心 一听照相赶紧梳洗 当记者提出要给老人拍照片时,老人很高兴,忙不迭地让女儿给她梳头、擦脸。拍照时,老人非常配合,记者说不要动,老人就不动,等拍好了,老人才会变姿势,然后又问:“还要再拍一张吗?”惹得李作爱直笑她。 李作爱告诉记者,老人年轻时候,由于条件限制,没有拍过照片。直到1996年春节,老人已经参加工作的外甥女回家过春节时带回了一个傻瓜相机,外甥女用这个相机,在家里的老房子前,给已是95岁高龄的老人拍了人生中的第一张相片。但是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这张相片最终没有洗出来,老人人生中的第一张照片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后来,科技发达了,家里的经济条件也好了,老人照的相才多起来。每逢过年过节、老人过生日时,老人都会和家人一起拍照,甚至孙子孙女们也经常用手机给老人拍照。年轻时没照过相的老人,在近两年,拍的照片居然多起来,老人也渐渐喜欢上了照相。李作爱笑着说:“一听到别人要给她拍照,俺娘就很乐意,她就喜欢照相。” 文/图 本报记者 张振民 谭黎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