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0月2日,在新华路佳乐家附近,一名环卫工人正在清扫废弃传单。
|
|

|
|
◎在校大学生街头散发宣传单,不看对象见人就塞 ◎丢弃的传单满地都是,环卫工人一天捡了五百斤 商家为了促销,经常雇人在街头大量散发广告宣传单。10月2日,记者走访城区多家大型商场、超市时发现,在街头散发传单的队伍比往日壮大了不少。其中,在校大学生是主力。他们见人就塞,根本不管对方是不是适合的消费对象,大多数市民接过后匆匆一瞥就随手扔掉了。部分发传单的大学生表示,国庆节期间发放传单既参加了实践又能赚点钱,一举两得。而环卫工人则表示,满地的广告单让他们忙昏了头。 现场 商场门前传单四下飞 10月2日是国庆小长假的第二天,外出购物的市民比往常增加了不少。当天上午,记者在走访城区新华路佳乐家、世纪泰华广场、中百大厦等多家商场时发现,在各大商场超市门口等人流密集的地方散发传单的人员成群结队。记者从东风东街与新华路交叉口沿新华路往南走去,待走到新华路佳乐家时,手中已塞满了一摞各式各样的广告宣传单。在新华路佳乐家门口附近,站着一群散发传单的人,他们一手拎着装单页的袋子,另一只手不停的向路过的市民散发着。 行人接过传单后,有些人在读完后便自觉地将其放在了口袋里或扔到垃圾桶里,而更多的行人接过广告单随手便扔在了地上。 拾废品大爷 一天下来能捡三四斤 记者看到,无论是在超市门口,还是商场门前,总有几个从地上捡拾单页的大爷大娘。“你还要这些单页吗?没用的话就给我吧!”记者在潍坊中百大厦门口逛的时候,有几位捡拾单页的大娘索要传单。 在新华路佳乐家门口南侧的垃圾桶旁边,一位80多岁的老大爷守在那里,将市民随手扔下的传单一张张的叠好放到布袋里。“这些纸扔了太浪费了,我们捡起来还能卖几个钱。”家住奎文区北海路街道南胡住社区的潘大爷说,开始时看到这里传单挺多的,捡了之后还能卖钱贴补一下家用,在过节的时候便来捡一些,他已经干了三年了,前两年过节的时候能捡好多,现在捡的人多了,一天也就能捡三四斤。 兼职学生 参加实践还能赚点钱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发放传单的人员多数为在校大学生。潍坊学院学生小冯笑呵呵地告诉记者:“我的性格比较内向,很想借假期通过打工锻炼一下自己,促销之类的工作我担心自己干不了,所以就找了一份为商家散发传单的工作。每天从早上9点工作到下午6点,工作的时候还可以逛一圈,顺便看一下各种表演,相对比较轻松。” “我从大一的时候就开始兼职散发传单了,到目前已经做过两年了。在此期间,我认识了很多厂家的人,他们需要学生兼职的时候就会联系我。这样一来,就很好的锻炼了我的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这些都是从课本上学不到的。”潍坊医学院女生小张说,“散发传单看似简单,其实很锻炼人的忍耐力和意志力,而且每天还能赚到50元钱。等十一假期结束后,我可以用自己打零工赚来的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商家 传单成本低而优点多 一名手机销售人员接受采访时说:“传单是一种传统的广告形式,可以大量发放,能承载很大的信息量,便于长时间保存,成本比较低而且很灵活,是一种很好的宣传方式。我们也不想所发放的传单给环境带来污染。在正常情况下,发单员不会随地乱扔单页,地面上的大部分单页是市民随手丢弃的。” 环卫工人 一天捡到五百斤废纸 就在记者进行采访时,一名年轻女子突然跑过来,气喘吁吁地对发单员们说:“城管来了,快把单页收起来!”随后,原先聚集在一起的发单员一边将单页装进随身携带的购物袋里,一边散了开来。 “我们也很无奈,散发单页的人太多了,管也管不过来。虽然节假日期间我们都会上街执法,但是由于人员有限,发单员流动性又比较强,真的是很难治理!”奎文区城管执法分局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奎文区环卫处民生保洁公司第六小队的副队长王素贞说:“这些广告单页太多了,打扫起来太难了!十一长假的第一天,我们安排了六名保洁人员负责新华路东风东街至胜利东街路段的保洁工作,比平时增派了两人。当天,六名保洁人员每人都捡了满满两袋广告单页,每袋广告单页重40余斤,也就是说,一天我们就捡拾了约五百斤的废纸!” 王素贞无奈地说,当天六名环卫工人都累得腰酸背疼,没有人愿意负责该路段的保洁,特别是风比较大,很多传单页被刮到了车底下,就更增加了清扫难度。 市民 收下不知该怎么处理 “平时走在路上我也经常收到一些传单,尤其是在超市商场门口,节假日的时候就更多。说实话,我对这些传单一点都不感兴趣,但是人家热情的递给我,我又不好意思不拿。每次拿到手里后从来没看过,找个垃圾桶就扔了。”正在潍坊百货大楼选购物品的张女士对记者说。 “平时还好,每逢节假日传单就泛滥了,有的时候逛一趟超市,能收到十几份。有些单页里的宣传内容还是有用的,比如上次我就收到一张关于房产的,对上边所宣传的房子比较感兴趣,于是就打电话咨询了一下。但是传单绝大多数是没用的,所以每次有人向我散发传单我都会拿着的,接过来后快速浏览一下,有用的就留着没用就扔了。”家住奎文区中上虞小区的孙先生说。 文/图 本报记者 陈旭 王叶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