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潍坊新闻·热线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共建宜居宜业城市
 
标题导航
谁来帮俺鉴定,这碑有价值吗
2011年10月0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谁来帮俺鉴定,这碑有价值吗
  韩孟强在擦拭墓碑。
  韩孟强在擦拭墓碑。



◎上面刻有“明韩世恩之墓”、“道光八年二月清明”等字样 ◎西上虞社区的韩孟强认为,墓碑与西上虞有着一定关系
  本报讯10月2日,一位热心读者给本报打来电话称,在城区一处建筑工地上,有一块墓碑,由于墓碑上的人姓韩,而最早的西上虞河村(现在的西上虞社区)大部分村民也姓韩,或许对研究西上虞河村的历史有帮助。他希望有关专家能前去鉴定一下。
  10月2日,记者来到胜利东街和虞河路交叉口以东200米路南的一处在建工地,在杂草中见到了这块墓碑。墓碑大约宽60厘米,高100厘米,呈东西向横躺在草地上,下面还有一段宽约30厘米的支座,已经破损不堪。
  在碑身正面,中间写有“明古处士 韩世恩字衍泽韩公之墓”,左下方写有“南所標孙永福永茂 奉祝”,右上方写有“道光八年二月清明”。由于墓碑横躺着,记者没法看到碑后面是否有文字。
  随后,记者来到胜利东街和虞河路交叉口以东150米路南的建筑工地,找到了第一个发现这个墓碑的韩孟强。韩孟强60多岁了,一直在这个建筑工地工作。他告诉记者,这块墓碑是2011年3月份西上虞社区进行城中村改造,在打地基时挖出来的。“现在看到的这个地方并不是第一现场,2011年5月份这块墓碑才被放置到这里。我最早发现这块碑的时候,支座下面还有一个底座,在拆迁时被挖走,已经找不到了。”
  韩孟强告诉记者,他听老一辈人说过,韩世恩是明朝人,墓碑上也记载了他是明朝人。而这块碑刻的时间却是清道光年间,他认为,这块墓碑应该是后人为纪念韩世恩而立的。韩孟强还说,据他了解,韩世恩有两个哥哥,分别叫韩世勋、韩世荣,而韩世勋,韩世荣的两块墓碑由于经历了“文革”,已经不存在了,如今只留下韩世恩这一块。
  在这块墓碑东侧的小树林里,记者看到了最早的西上虞河村(现在的西上虞社区)村志,上面写道,最早的西上虞河村的韩氏家族是从云南迁过来的。
  韩孟强告诉记者,从村志上看,韩世恩、韩世勋、韩世荣,应该都是从云南迁移过来的,后来在潍坊定居。
  记者随后在网上查阅了相关资料,但并没有找到韩世恩相关的文字记录。同时,记者了解到,处士是古时候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他们厌恶官场的污浊,一般隐居不出仕。“我觉得韩世恩可能是考取功名后,厌恶官场的黑暗,选择隐居在此,终老至死。到了清朝,后人们为了纪念他而立的这块碑。”韩孟强对记者说道。   (见习记者 王路欣)
◎相关新闻
青州千年古“官道” 引发游人怀古思今
  本报讯 “十一”长假,位于青州市王府街道夏家庄村的千年“官道”游人如织。10月3日上午,村里78岁的宋云海老人正在免费为前来游玩的游客讲解这条“官道”的历史。
  当日上午,记者来到青州市王府街道夏家庄村,见到了这条千年古“官道”。官道长约400米,宽3米多,蜿蜒起伏,由村内延伸至村外。整条“官道”全部用青石铺成。“据祖辈们讲,这条‘官道’是宋朝时期修建的,是当时公家为了让外地官员顺利办事而修建的交通要道,是当时通往临朐和王坟仰天山的重要道路。”宋云海正在免费为前来游玩的游客讲解这条“官道”的历史,他告诉记者,自己五六岁的时候,经常看到来自临朐和王坟的农民挑着百斤重的担子沿着这条“官道”来村里住店歇脚,直到村里与外界修建了公路,这条“官道”才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忙。
  “我们现在出门有汽车,而古人只能赶马车或步行,足以想象到那时侯中国人的生存有多艰难。”旅居日本十多年的游客刘晓旭告诉记者。
  “这条‘官道’是古代的重要交通要道,因为它记录了一段历史,对研究古代交通有很高的价值。”青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管理办公室综合科科长钟耕增告诉记者。    (记者 庞志勇)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