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公厕傍上故宫就有了特权?
“报告收礼”规定是在自欺欺人□马涤明 
“雇”女儿回家过节折射空巢之痛□易可玫 
2011年10月0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雇”女儿回家过节折射空巢之痛□易可玫 



  本打算“十一”长假外出做兼职锻炼自己的,谁知父母却开出200元每天的高价要“雇”她回家过节。10月4日,湖北武汉汉口学院大三女生华丽谈到这个事,惭愧不已。        (10月6日《现代快报》)
  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十分严峻的情况下,不多多锻炼自己,学得真本领,以后难以在社会上找到一处立足之地。因而,大学生长假做兼职锻炼自己而忘了“常回家看看”情有可原。
  问题是,时下多半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上大学“飞”走了,父母渐渐地成了“空巢老人”,希望子女“常回家看看”,聊聊天,拉拉家常,以弥补父母精神上的寂寞与空虚。然而,许多独生子女由于是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长大,不知道子女回家时的一顿饭、一番家常会让父母乐半天的道理,只顾自己忙碌打拼而忽视了父母的内心精神需求,才出现了高价“雇”女儿回家过节这一幕。
  这一幕,乍一看是个案,实则折射出社会上的一个大问题:“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问题。“空巢老人”的出现,是我国人口政策和社会城镇化时期的产物,它直接关系着亲情危机、家庭危机和社会和谐危机。特别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年轻劳动力人口的流动,“空巢老人”正在成为一个越来越引人关注的社会问题。
  据统计,在我国1.67亿60岁以上的老人中,“空巢老人”占了一半。随着“空巢老人”的增多,其物质赡养跟上了,而其精神赡养却像掉进了冰窖。不少子女忘记了或不方便“常回家看看”,导致老年人缺少精神寄托和情感交流,倍感孤独,不是像郑州老夫妇上演离婚“苦肉计”和像青岛的张老太太“剖腹自残”住院,让子女“回家看看”,就是常常在孤独、寂寞中忧郁成疾,甚至自杀。人老思亲,子女是老人最大的精神寄托,父母含辛茹苦地把子女抚养大,子女却“无事不登三宝殿”,怎么能满足老人的内心精神需求?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家庭成员是老人生活联系最为紧密、日常最为依靠的亲人,关爱老人是每个家庭成员的责任。特别是对待“空巢老人”更是如此。否则,一旦让无价的亲情明码标价时,亲情就会发出铜臭味,让子女们心里堵得慌,让和谐社会纠结不已。毕竟,把孝道也化作金钱的时候,既是个人和社会的悲哀,更是社会文明的倒退。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