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07版:共建宜居宜业城市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鸡跑鱼儿跳 屋老游人笑 俺们山村好热闹
2011年10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鸡跑鱼儿跳 屋老游人笑 俺们山村好热闹
◎青州杨集已成为我国北方重要艺术写生基地◎当地人卖山货、养山鸡,日子越过越好
  游客参观杨集特有的具有多年历史的石头房子。
  各地艺术师生来杨集写生。
  下岸青村王云庆正在给山鸡喂食。
  当地村民利用山水养鱼。
  当地村民正在出售自家种的蜜桃。



  山坡上稀疏分布的石头房子,古拙的石磨,重重叠叠的石阶,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在山间聆听着溪水淙淙;偶有穿着金莲鞋的老妪推着石碾,眼见耳闻的一切让人仿佛“穿越”到了一个久远的年代……这是在青州市庙子镇杨集管区见到的画面。“十一”期间,这个民风淳朴的原生态环境,吸引了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以及写生爱好者到此游玩写生,这个距青州城里近50公里的古老村落群往日的宁静被打破,变得热闹非凡。也正因为依托这良好的原生态环境让当年贫穷的山区农民走上了致富大路,纷纷从事起文化艺术交流、散养山鸡、山水养鱼等各种行业,青州市庙子镇杨集管区昔日贫穷的农民腰包逐渐鼓了起来,大家真真切切地尝到了发展原生态经济给他们带来的甜头。
古朴建筑,成为写生者最爱
  10月7日,记者从青州城区驱车近50公里路来到了位于青州西南山区的庙子镇杨集管区,先后来到三角地村、上岸青、中岸青、杨集新村等村看到,山石砌成的居民房子在山坡上稀疏分布、错落有致,古拙的石磨、石碾以及石桌随处可见,清澈见底的仁河支流欢快地流过一个个小村庄。沿着山路往上走,抬眼可见越发崎岖的道路忽而隐入绿海,忽而挂在绝壁,沿路风景美不胜收。
  在杨集的每个小山村经常能看到一群群背着画架、有说有笑的年轻人,他们晚上住在各个村庄里,白天拿着画板到附近写生。青灰色的石墙、鹅卵石遍布的河滩、各种颜色交杂的山景,还有面带岁月刻痕的老人,都成为他们艺术创作的源泉。
  记者在三角地村看到一名女生正在画一座老石头房子,已经基本完成的画作线条优美。“我这是第一次外出写生,杨集写生素材多,空气清新,景色也很美。在这不仅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吸引力,周边村民的热情淳朴也令我们十分感动。”来自青州实验中学初三的艺术生左晓旭告诉记者,原先他们都是在学校画一些水果、罐子等静物,现在来到这里写生有山有水,还有小鸡小鸭,感觉非常兴奋,优美、新奇的环境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艺术素材。
  来自青州实验中学的周可波老师告诉记者,他来这里写生创作已经八年了。石房、石桥、石路以及具有北方特色的农家小院,这些杨集特有的石质建筑能激发出他艺术创作的灵感,典型的原生态环境使这里成为艺术创作的天堂,尤其现在正值金秋时节,满山的红叶更是很好的写生素材。
  “在颜色各异的密林之中时隐时现地露出几所历史久远的石头房子,一条蜿蜒的青石板路时隐时现延伸到远处,这就是我在这里追求的创作意境。”周老师对记者说,由于自己每年都专门抽出时间来这里写生创作,所以跟附近的老百姓都很熟悉,还有不少跟他成了朋友。在杨集新村,记者看到朴实的村民热情地跟他打招呼,招呼他到家里坐坐。
  来自山东艺术学院的王老师对记者说:“杨集这里不仅风景优美,民风淳朴,还能够提供大规模的食宿接待条件。”据了解,杨集管区已经成为山东乃至国内北方高校艺术生的重要写生基地。
瞅准商机,农民办写生基地
  今年38岁的桃行村村民王冬梅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原先从事过饭店服务员、缝纫等多种行业。从2005年开始,王冬梅利用杨集管区良好的生态环境经营写生基地,目前已拥有艺林山庄、天虹艺林和杨集画家村3处写生基地,已经发展成为集写生、餐饮、旅游、度假、拓展训练、夏令营、美术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基地。
  “这几年随着杨集管区原生态环境知名度越来越高,来写生和旅游的人随之越来越多,所以我们2005年就瞅准商机,为前来写生和旅游的人员提供全方位的综合服务。如果杨集本身没有这么好的生态环境,我们是不会发展到现在这个样的。”王冬梅说,原先的杨集由于距离青州城区很远,穷乡僻壤,非常闭塞,很少有人来。近年来随着政府发展旅游业,才逐渐火了起来。
  “今年‘五一’和‘十一’期间我们每天都接待游客30多桌,大部分游客都是来自济南、东营、淄博等地区,今年省外的游客也逐渐增多,所以我们饭店的用工量最多的时候能达到30多人。他们都是附近村里的农民,这也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就业机会。”王冬梅乐呵呵地告诉记者,目前杨集已是中央美院、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山东艺术学院等20多所高校的写生基地,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接待1000多人写生住宿。
  记者还了解到,王冬梅已经在2009年注册成立了青州天虹艺林文化交流有限公司,主要组织全国高等院校的师生进行写生、拓展、艺术考察等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目前已成功组织了一大批高校师生参加活动。
散养山鸡,旅游季节卖得火
  杨集管区良好的原生态环境还吸引了众多旅游爱好者到此游山玩水。记者在杨集管区采访时发现,前来旅游的游客非常青睐当地的山鸡,很多养山鸡的农民生意很不错。
  记者来到下岸青村王云庆的散养鸡舍,他正在给山鸡喂玉米、麸子。“看着我们这儿旅游越来越火,来旅游的人买山鸡的非常多,所以我今年也养起了山鸡。我一共养了800只山鸡,现在有些已经长大能卖了,这几天赶上‘十一’,老伴每天都去附近的泰和山景区门口卖山鸡,每天能卖出十几只,每斤能卖到18元,买卖还可以。”王云庆喜滋滋地告诉记者,自己都是给山鸡喂玉米之类的纯天然饲料,从来不加任何饲料添加剂,“现在不少来村里游玩的游客都会顺便买上几只山鸡带回家,所以旅游让我尝到了甜头,日子也过得红红火火。”
  王云庆还说,他们村里的大峡谷快开发了,要是这个景点建起来他的山鸡就能卖得更火了,所以他希望政府利用好杨集的原生态环境多发展旅游,给老百姓带来更多的实惠。
  记者了解到,像王云庆这样的养鸡户村内及周围还有不少,但是他说的话也正是代表了大多数养鸡户的愿望。
风景如画,游人到此流连忘返
  近几年,慕名来到杨集管区的游人越来越多,游人徜徉于绵绵群山和清流之间,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记者在采访时随处可以看到小山村的羊肠小道上游客陶醉的神情,他们或独自游览,或结伴而行。斑驳的青石路面和老墙令他们流连忘返。
  “这是我第一次来杨集,有幸看到了山上的红叶,没想到在这里有如此美景,真是不虚此行。我们本来打算去泰山,但最终选择来体验生态乡村游。这不但清净,而且不用花钱就能看到这么美的风景,真让我们全家人大开眼界。”来自淄博的张女士说,以前自己的朋友来过这里,回去后告诉她这风景不错,让她一定要过来感受一下绿色生态,“所以我们一家人就利用假期赶过来了。”
  在下岸青村仁河支流的岸边,一辆辆小轿车排成一列,游人接踵而至。这里四面环山,小河里流水潺潺,游客们有的围坐河边说说笑笑,有在小河边散步。来自济南的孙先生告诉记者,自己是做保险业务的,平时工作压力很大,来到这里呆上一两天,呼吸新鲜空气,能减轻工作压力。
  “我是昨天和家人开车过来的,我们家离这里比较近,所以经常过来玩,整天在城里呆够了,出来看看也挺好的。这里晚上的温度要比城里低好几度,我晚上睡觉盖了两床被子才没感觉到冷,你看现在太阳都出来了我还穿着这么厚的外套。”来自淄博临淄的刘女士告诉记者。记者还看到来自东营的20名登山爱好者来杨集管区进行户外运动,他们身穿统一的运动服装,携带着专业的登山工具,正准备向西面的群山进军。
经营山货,绿色产品非常畅销
  杨集新村农民周勇告诉记者,他平时在青州城里打工,媳妇在杨集新村开着一家山货店已经有十多年了,店里主要卖自己家里种的小米、绿豆、红小豆以及杨集产的核桃、山鸡蛋等土特产,这次他是放假赶回来帮忙的。“我们这里没有工厂污染,我店里卖的这些山货绝对是纯天然绿色食品,最近国庆放假产品非常畅销,都是过来旅游的游客来购买,每天能卖出1000多元的货,收入还行。”周勇告诉记者,自己平时在城里打工,照顾着在城里读高中的孩子,孩子学习还可以,让他很省心。
  “我们这附近只有一所杨集希望小学,小学与很多村庄相距几十里路,附近也没有企业,当地农民全靠种地为生,所以近年来村里年轻人都到城里打工去了。像我们村原先有400口人,现在剩下不到200口人了,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我在城里打工,就一块租个房子让孩子在城里上学。”周勇还说,平时家里的山货全都是过来旅游的游客购买,所以他对发展杨集旅游也是充满了期待。
依托山水,大批养鱼发展渔家乐
  随后,记者来到三角地村的一家渔家乐饭店,看到这里生意非常兴隆,饭店门口停着的车辆中有不少挂着外地车牌。
  记者了解到,三角地村利用当地充足的山水资源养了几万尾中华鲟等鱼类,游客在观赏鱼的同时,还可以挑选出相中的鱼,由饭店做成全鱼宴。记者看到游客们都吃得津津有味,还不住地赞叹。
  “这里不光风景优美,做的鱼真是太好吃了,在城里真是没吃过这么美味的鱼,以前光想着能找个好地方吃鱼,可一直没机会,这次终于如愿以偿了,下次我还要带着家人和更多的朋友过来吃。”来自青州城区的钟先生边吃边告诉记者。钟先生吃完饭后,还选中了几条养殖的中华鲟,他说他要带回去送给朋友。
  据一家渔家乐饭店的老板唐经理介绍,因为山水水质好,用流动山水养鱼不仅环保,养大的鱼味美,营养还丰富。渔家乐的旺季主要是每年的暑假,以及“十一”等法定节假日,游客一般都是全家一起出行游玩,所以来渔家乐就餐的人非常多,饭店经常爆满。“今天中午我们这里安排了十几桌,直接把我们忙坏了,尽管很忙,但是大家心里都非常高兴。”唐经理表示,随着杨集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他们的生意比以前兴隆不少,相信以后会越发展越好。
加大投入,政府发展生态旅游
  据了解,杨集管区面积达80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人口11000人。2010年以来,庙子镇政府已将镇政府以南至杨集区域定位为生态旅游区,并全力打造集观光、体验、休闲、度假、商务、会议为一体的现代旅游目的地。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杨集区域周围方圆几十里没有一家工厂,附近村民都是到青州城区的工厂打工,所以原始生态环境保护得非常好。
  “因为杨集山区生态资源得天独厚,境内山水秀丽,植被茂盛,植物种类繁多,四季皆景。春天浓绿如黛,山花烂漫;夏日浓荫蔽日,涧流激荡;秋季漫山红叶,层林尽染;寒冬玉树琼花,雪淞遍野。正是应了春赏百花夏观瀑,秋觅红叶冬品雪。除了天然美景,杨集还拥有明朝昭阳太子隐居苦读寒窗遗址——仙人桥昭阳洞,明朝义军唐赛儿山寨等诸多历史文化古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并存,所以近年来游客倍增。”庙子镇政府工作人员李元文告诉记者,仅2011年以来,全镇共接待游客50万人次,有力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记者还了解到,近年来,庙子镇挖掘利用生态资源优势,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聘请专家高起点、高标准制定发展规划,以开发西南山区生态休闲、旅游度假项目为重点,努力打造泰和山风景区、黄花溪风景区、昭阳洞风景区、东峪农业生态观光区、杨家庵风景区、牛角岭大寨风景区六大景区,现已建成四星级酒店一处,五星级酒店一处,国家4A级景区一处,力争把庙子镇打造成为全国闻名的旅游强镇。     文/图 本报记者 侯江宏 庞志勇
◎花絮
民风淳朴,老乡招呼“回家喝口水去”
  “回家喝口水去。”下岸青村村民曹茂华对来村里写生的一群大学生热情地打招呼,这也立刻拉近了双方的距离,他们亲切地攀谈起来。曹茂华对记者说:“都是农民,平时就是靠种地为生,农闲的时候出去打工赚点钱。现在党的政策好了,养老和医疗保险都很全,我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
  “回家喝口水去”,这是记者在杨集管区采访时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山区村民的淳朴和厚道令记者深受感动。记者还见到83岁的孟现莲老人,将自己赶集买来的桃子分给前来游玩的游客品尝,几名游客纷纷表示感觉很温暖,并连声道谢。
  记者来到三角地村83岁的唐希会老人家中时,他正在自家的小院里晒太阳,很多学生正在他家门口写生,唐希会老人热情地招呼他们回家坐坐,喝点水休息一下,临近中午,老人还给学生们端出了馒头、咸菜。
  唐希会老人告诉记者,自己老伴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了,儿子闺女早已成家立业,平时就自己一个人在家住,由于上了年纪,他已经有十多年没有出过村子。“我家的房前屋后经常过来画画的学生,我经常与他们拉拉家常,因为有他们,我还从来没觉得寂寞,现在经常跟年轻人在一起,我觉得自己更年轻了。”唐希会满脸笑容对记者说道。
◎相关链接
青州大山深处十个老人守住一个村
  在地处大山深处的青州市庙子镇杨集安村,生活着10名留守老人。这些老人中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的68岁。为了让后代活得更好,父母都千方百计帮着自己的孩子走出大山,原本140多人的村子,如今就剩下这10个老人。
  杨集安村75岁的彭先收老人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与其他村里的青壮年纷纷外出进城打工一样,彭先收的两个儿子去了淄博,女儿也嫁到了山下的一个村子,剩下他和68岁的老伴李守英相依度日。彭先收和老伴耕种着大山里50块大小不一的庄稼地,照看着5棵柿子树、10棵山楂树和10棵杏树,维持生计。
  和彭先收一样,村里所有老人日常所用的柴、米、油、盐等生活用品都只有到大山脚下的杨集村赶集购办。下山赶集的路有两条:一条是用脚踩出来的山路;另一条是去年底修好的10里长的水泥盘山公路外加4里的砂石路。由于山路比大路近6里,老人们更愿意选择这条祖辈人已走了200多年的山路。
  闲聊时,记者问起老人愿不愿意去投靠城里的孩子们时,他们憨憨地告诉记者:“在家多待一天,孩子们就会减少一天的负担。只要我们还能动弹,就不愿意去给孩子增添负担。”     本报综合报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