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秀云正在给李浩源打点滴。 |
|

|
|
◎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王秀云细致耐心,患者把她当自家人 ◎为采集居民健康信息,下班还深入社区到每家每户走访 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城市里最小的医疗卫生服务单位,是离社区居民最近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10月10日,记者走进寒亭区寒亭街道商城社区卫生服务站,跟随服务站医护工作者王秀云体验了忙碌的一天。无论多忙碌,王秀云始终细致、耐心,对就诊的居民无微不至——这些正是众多社区服务站医护人员的缩影。
患者 社区医生像自家孩子 10日6时30分,天蒙蒙亮,记者赶到寒亭区寒亭街道商城社区卫生服务站时,王秀云已在服务站打扫卫生,随后又去整理病历和健康档案,收拾病床上的床单、被褥,整理药房里的药品,了解缺货情况……这些工作都要在开门以前准备就绪。不知不觉半个小时过去了,王秀云已将上下两层、200多平方米的服务站简单打理了一遍。记者发现这里地方虽小,却诊室齐全,设置了预防保健室、药房、治疗室、化验室,还有心理咨询室。 7时,王秀云迎来了复诊的“小病号”4岁的李浩源。“啊……张大嘴给阿姨看看……告诉阿姨嗓子还疼不疼?”王秀云开始给小浩源做检查。 站在旁边的李浩源的姥姥告诉记者,小浩源每次生病去医院都特别害怕,很抵触医院的医生,而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却很听话,打针的时候从来不哭。 检查完毕后,王秀云带着小浩源来到二楼打针。小家伙乖乖地坐在沙发上,撸起袖子露出小手,另一只手捂住眼睛,让王秀云给他扎针。小浩源的姥姥笑着对记者说,王秀云扎针总是能一次就找到血管,孩子来这里打针一点也不遭罪。 扎完针,王秀云打开了电视,电视机旁边的影碟机里放着猫和老鼠的DVD影片,“这么多年的工作,我总结出来,孩子们容易对新鲜事物好奇而分散注意力,但是有动画片看的时候,再调皮的孩子都会变得安静起来,这样可以让他们顺利地打完点滴。”果然,动画片一放开,在二楼打针的三个小朋友都安静下来。 8时30分,记者来到一楼的病房区,看到已经有四位老人正在打点滴,小小的病房被病人及陪护人员挤得满满当当,王秀云也更加忙碌起来,一会儿问问一号床的老人点滴速度是不是舒服,一会儿给三号床没人看护的病人掖一下被角,还不时需要帮老人拎着药瓶去如厕。虽然都是简单的工作,但王秀云干得很用心。 采访中,正在打点滴的几位老人纷纷表示,社区服务站确实便利了社区的老年人检查身体,平日里隔几天都会来测量一下血压非常方便。“身体有任何不舒服都会告诉这里的医生,出门就能看病,真是感觉自己的孩子就是医生了。”来看病的朱奶奶这样告诉记者。 辛苦 晚上还入户采集信息 一阵子忙活之后,接近中午时,王秀云来到心理咨询室,搬出一大摞土黄色的笔记本,她告诉记者:“这是社区家庭健康档案,由于白天大部分居民都上班不在家,所以要采集到每个居民的健康信息,就得下午6时以后再入户采集,第二天上班进行整理。” 据了解,按照相关规定,社区卫生服务站每年要更新社区居民的家庭健康档案,健康档案里会记录每个人的既往病史以及药物过敏史,建立了健康档案以后,如果有小区居民前来看病就可以对他以前的健康状况一目了然,方便对症下药。 王秀云对记者说,每当有老人来看病,检查出血压高、血糖高以及血管硬化等症状,卫生服务站的医生都会将记录详细地记在老人的健康档案中,“我们会定期给社区里65岁以上的老人进行免费体检,健康档案里有相关病史的,每次我们都会提前打电话挨个通知。”整理社区家庭健康档案是件繁琐枯燥的工作,但是又要求医生有责任心、细心地去做,这是关乎每位居民健康的大事。 服务站宏护士对记者说,下午6时以后,会留下几个人在服务站照顾还在打点滴的病号,其他人就进社区入户为居民建立家庭健康档案,一直工作到晚上八九点,居民该休息了,采集工作才算结束。 出诊 一个电话就随叫随到 “叮铃铃”,电话响起,附近一个小区瘫痪卧床的老人打电话来,希望医生可以出诊帮忙去家里给他打点滴。王秀云二话没说拎起药瓶往外走,看到记者一脸狐疑,王秀云解释道,“小区离这不远,老人用的药我也都知道。”说着就出了门。到了老人家里,没有过多的交谈,王秀云先给老人挂好点滴,然后又嘱咐了老人的家人一些注意事项,接着就离开了。记者看了一下表,从出诊到回服务站总共花了10分钟。 王秀云说,社区服务站就是政府支持来方便社区内居民就医的卫生单位,没有假期、随叫随到、力所能及地提供服务是他们的义务和职责。 午饭时,医护人员们开始轮流吃饭,有时刚吃了几口又得去拔针、拿药,甚至接到出诊电话,就得赶紧放下碗筷出门。 记者了解到,王秀云的孩子今年8岁了,但由于王秀云的丈夫也在商城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两个人忙起来根本没时间照顾孩子。提起孩子,王秀云有些愧疚,因为工作原因没法像其他父母一样陪孩子玩耍、辅导功课。下午5时,王秀云的孩子来到服务站,接着吃了点晚饭,就被送到附近小区的老师家写作业。“孩子的老师跟我们很熟,了解到我们工作忙,所以主动提出可以在晚上给孩子辅导功课。”王秀云告诉记者,孩子很理解她和丈夫的工作,让她很省心。 “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给予很大支持,让居民患了小病不用走远就可以治愈,有了政府的大力扶持,我们理应将更好的服务带给社区居民。”记者离开时,王秀云这样告诉记者。 文/图 本报记者 张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