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市目前盲人总数有六万多人,多数闲赋在家 ◎生活中面临很多困难,不少人很自闭 ◎盲人生活现状 独自外出是遥不可及的梦 14日,记者从市残联采访获悉,2006年,我省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领导小组在调查结束后,公布了残疾人占总调查人数的比例为6.15%,其中视力残疾67.3万人,占残疾人总人数的11.82%。根据我市2010年人口总数908.62万推算,全市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55.88万人,视力残疾6.6万人。他们中大部分人闲赋在家,由家人照顾饮食起居。 在奎文区北海路街道南胡东社区,记者经过走访就了解到,该社区共有1610口人,盲人就有六七位,他们几乎全部在家中留守,生活贫困而孤单。 盲人商怀胜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今年35岁,先天性眼底血管细小,所以导致从小双眼就无法正常视物,随着年龄的增大,失明现象越来越严重。或许是从小失明给他的内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商怀胜很自闭,即使与父母也不愿意交流,平日里,最喜欢拿着一副扑克牌,自言自语,看着扑克牌中的“正司令”并且不停地揉搓,直到那张扑克牌被揉烂了也不舍得丢弃。商怀胜的母亲在家一刻不离地照顾他。对于商怀胜来说,外出只是个梦想,他基本不出门。有时,他趁母亲不注意时跑掉了,自己都很难回来。 凡事都要比常人麻烦许多 几天下来,通过与盲人朋友的交流,记者发现,与一些肢体残疾人相比,盲人在生活中面临的困难更多,他们往往更自卑,多数都很自闭。他们在家中遇到的一些生活问题还好解决,但走出家门、走上街头,遇到实际问题会很多,比如,城区很多主要街道和路段都设有盲道,但一些小巷子里并没有盲道,而且即便有盲道,也存在被占用、破损及设计障碍等问题。盲人在出行过程中遇到一次麻烦,就会产生害怕甚至抵触情绪,再也不愿意上街了。 此外,到银行办业务、到商店购物、去服务窗口缴费……生活中,种种对于常人来说的小事情,对于盲人来说,几乎都变得很麻烦。 种种原因致生活补助遗漏 记者采访了解到,盲人根据失明程度,可以分为一、二级以及更多级别,一、二级就属于重度残疾,在我市,重度盲人残疾人,除了享受低保救助外,还可以享受省残联拨款的每月50元生活补助。但在目前,很多重度盲人,尤其是一些残疾老年人,偏远地区残疾人等,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办理此项救助项目,遗漏了这项生活补助。 奎文区残联副理事长马学耀告诉记者,奎文区对重度盲人的生活补助是每月60元,在生活补助标准50元的基础上加了10元。虽然这些钱并不多,但至少可以给他们一些安慰,也能解决一点问题。“由于种种原因,一些重残盲人朋友没有领取到这项补助金。本着应保尽保的原则,希望我市那些重残盲人朋友,可以就近到残联部门提出申请该项生活补助。”马学耀说。 合适的就业岗位极其有限 市残联就业部的马海云告诉记者,我市连续举办了七届残疾人就业洽谈会,的确有很多残疾人找到了就业岗位,但是,真正走上就业岗位的盲人则不多,他们中绝大部分是从事盲人按摩。 采访中,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盲人朋友小张告诉记者,他就多次参加过残疾人招聘会,但转了转后发现,招收盲人的单位屈指可数,盲人是最受冷落的群体,比肢残、智障的机会都要少很多。 国家规定,机关、企事业单位按照职工人数的比例,要接纳残疾人就业,如果没有安排残疾人就业,就必须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而在此规定中,如果解决一名盲人就业,就算作这家单位解决了两个残疾人岗位。小张说这叫“一个顶俩”,足见盲人就业的艰难。盲人是各类残疾人中障碍最大,就业最困难的群体。要想让他们中更多的人就业、自食其力的生活,还需要更多的社会关注。
◎无奈度日 他摸黑69年,生活简单得不能再简单 10月12日下午4时许,奎文区北海路街道南胡东社区的戴秀珍像往常一样陪着哥哥戴曰聪,她把哥哥扶到一边,并倒上了一杯水,“俺哥哥已经老了,你看,行动不便,耳朵也背,话也越来越少了。这些年,他的脾气也平和了很多。想想哥哥这69年里都摸着黑,真是不容易。”戴秀珍谈起失明已经69年的哥哥戴曰聪,非常心疼。 戴秀珍介绍说,哥哥戴曰聪今年73岁了,他4岁那年生了一次病,听说是一直坏肚子,最后逐渐导致双目失明。因此,哥哥也就从来没有上过学。戴曰聪年轻时也能和常人搭伴干点农活,比如压铡刀,人家叫一声压,他就压一下,配合得还很好;也可以扒玉米,坐在一个地方,人家给他一堆玉米,他一点点把玉米叶子扒掉。除此之外,记忆中,戴曰聪再没有干过其它的工作,因为失明,哥哥至今未婚。 记者试着和戴曰聪聊几句,但他坐在一旁也不愿意多说什么。戴秀珍告诉记者,前些年,哥哥也有心情极度绝望的时候,甚至也采取过一些比较极端的方式发泄。当时,家人就尽量多陪陪他,开导他放宽心。如今,戴曰聪住着福利分房,两个妹妹经常轮流来照顾他,买菜做饭,打扫房间。但是,她们不敢轻易动戴曰聪的东西,比如水杯等,戴曰聪自己放在哪里了,别人一动,他往往就不好找。 “我们能做的就是让哥哥的生活舒服点。因为失明,他这一生变的简单得不得了,想想就替哥哥难受,可是我们又能为他做什么呢?”戴秀珍很无奈地说。
他与收音机为伴,从没想过出去工作 盲人潘东庆今年51岁了,也是奎文区北海路街道南胡东社区的居民。当时年仅13岁的他,和几个小朋友将雷管误当做鞭炮进行燃放。结果被炸伤了双眼,而且左手也只剩下了小指和无名指。 此后,潘东庆的人生就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告别了校园,回到家中很少外出。2000年前后进行旧村改造,潘东庆随着母亲搬到了现在入住的楼房里。10多年里,他下楼的次数都屈指可数。终日陪伴潘东庆的,是一部收音机。除了听收音机,潘东庆基本没有任何事情可做。当记者问他的母亲,潘东庆平时干什么时,母亲反问记者,“他能干点什么,别帮倒忙就行了!” 眼睛看不到,让潘东庆的生活失去了所有的色彩。潘东庆的眼睛伤得很厉害,偶尔还会发热,非常不好受,他经常滴一些廉价的眼药水缓解症状,那样眼睛会稍微舒服些。 关于工作,潘东庆说,自己从来没有想过失明之后再出去找份工作,因为失明已经让他对人生彻底失望了,而且从现实的角度讲,他真的没有什么工作可以干。记者问及为何不尝试做个盲人按摩师,潘东庆说,他也曾经考虑过,但没有出去学,因为自己的眼睛不是很舒服,偶尔还会引发头痛,所以一直没有心情。“每天维持好现在的生活,等待着年迈的老母亲把饭做好,并听她叫我吃饭的声音,这就是我每天的生活。”潘东庆说。 ◎乐观生活 他要开一个自己的盲人按摩店 今年37岁的王东胜是潍城区于河街道人,家中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都已嫁人。王东胜17岁那年,在旁观别人打铁时,被飞溅而出的铁沫子溅了左眼,眼睛迅速被灼伤,尽管很快做了手术,但手术并不成功,视力急剧下降,看任何东西都模模糊糊的。1996年,双眼已没有任何光感,王东胜失明了。 祸不单行,王东胜19岁时,父亲脑出血去世,25岁时,母亲又因肺癌而离世,留下他和两姐妹相依为命。王东胜的心理在接二连三的重创下接近崩溃,不止一次有了想死的念头。就在一个夏天的傍晚,他从广播中听到了几位盲人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故事,受到其中的启发,信心倍增,他琢磨来琢磨去,最后选定了学习推拿按摩。 于是,王东胜就去了潍坊盲校,开始系统学习盲文,并开始接触推拿、按摩等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技术日益熟练,还在潍坊的盲人按摩中心找到了工作,每个月的收入有三千元左右。 多年来,王东胜与很多顾客都熟悉起来,自己的按摩技术越来越好,很多人都冲着他的手艺来到按摩中心。今年国庆节期间,王东胜向店主宋燕女士提出了想回家开店的想法。宋女士非常支持,并帮助他分析了开店要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在王东胜离开前,宋女士还承诺说,如果开店不顺利,他可以随时回来继续工作。 “干了这么多年的按摩师,我终于找到了自信,每天都很充实。我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开成这个店,但我想尝试一下,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人生更有意义。”王东胜乐呵呵地说。
他重拾信心靠手艺供女儿上学 今年46岁的聂明聚,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老聂。他的失明可以说是“飞来横祸”,1996年的春天,当时他还在青州市农村生活,平日靠采石赚钱来养家糊口。一天,轮到老聂打火炮,他非常熟练地低头往炮筒里加火药,还没加到一半火炮响了,他被炸的没了人样,脸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子,右手臂的皮都被“剥”了个精光。在医院里,医生一度不敢动手术。最后,老聂昏迷了9天终于捡了一条命。但老聂的双眼却永远失去了光明。 就因为失明,本来感情还不错的妻子领着已经8岁的女儿离他而去,令聂明聚对生活没有丝毫的眷恋,选择了割腕自杀,幸被父母及时发现并把他再次救活。 白发苍苍的父母给老聂下了跪,聂明聚最终郑重地答应父母,好好活着,绝不再寻短见。年迈的父母重拾农活,赚钱贴补家用。聂明聚则每天坐在家里恢复身体。因为,失明前很少做家务,失明后的聂明聚对做饭、洗衣等小事,竟然也很难应付,老聂在家里不知道跌倒过多少次…… 2005年10月的一天,在亲人的帮助下,老聂终于如愿以偿找到了一份自己向往的工作——在一家盲人按摩诊所学习盲人按摩,同事之间的温馨让他的心灵平静多了,也燃起了对新生活的向往。 现在,老聂已经把按摩技术学得很好,还成为了高级按摩师,每个月能赚3000多元。从事盲人按摩的这些年里,老聂每个月都能攒下些钱,他供应着后来又联系上的女儿,一直读完了中专。 如今,女儿也很孝顺他,经常来到按摩中心看望老聂,给老聂买些吃的、穿的,父女俩感情越来越好,老聂的人生,似乎又回到了从前。“现在我的收入很稳定,女儿又能常常陪伴在我身边,我很知足。”聂明聚幸福地告诉记者。 她自强自立对于未来充满信心 “对于盲人来说,工作的机会不多,不过,我觉得还是有希望的,我自己是个要强的人,我曾经在一家工厂里工作,按数量计算工资,我比正常人工作量都多。”这位要强的女孩是城区潍一按摩中心新华路店的按摩师马庭娟。 马庭娟今年25岁,老家临朐。她从小患有白化病,病情不算严重,但白化病导致了她眼底神经发育不良,平时对光线非常敏感,较强的光线会受不了,只能看两三米外的人,看电视要在一米半之内,读书时如果字体有些小,她就无法识别。马庭娟学过一段时间的电子专业,后来因为视力逐渐下降,放弃了。之后,她在青州一家酒厂做塑料酒瓶盖,是计件工资,要强的她工作量有时比健全人还多。 2010年2月,马庭娟的父母给她在老家介绍对象,她不满意,就离开了老家,来学习盲人按摩,并很快成为了一名合格的盲人按摩师。如今,她每月收入稳定,生活很阳光。 马庭娟告诉记者,她是“月亮孩子之家——中国白化病协会”的成员之一,她希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更多的白化病患者。工作之余,她喜欢听音乐,或者让同事陪着逛街,每天过得都有滋有味。 马庭娟说,眼睛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她的生活,逛超市时价码写的字太小,她看不清;平时外出过马路,往往看不清车辆数目,晚上如果车辆灯光强一些,自己就看不清不敢过。“虽然我们在生活中要承受健全人想象不到的困难,但是我觉得只要勇于面对,就可以克服一切。视力障碍者的工作比较有限,但并不是没有希望。”要强的马庭娟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向往。 A4—A5版 文/图 本报记者 臧岳 国际盲人节 1984年10月15日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盲人组织,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召开会议,决定将原国际盲人联合会和世界盲人福利会合并,成立世界盲人同盟。会议还决定将盲人同盟成立的日子10月15日作为“国际盲人节”,又称“白手杖节”。 全世界有盲人4000万到4500万,低视力约1.4亿人。我国曾在上世纪80年代进行过视力残疾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视力残疾患者近1300万,其中盲约550万,低视力约750万。14岁以下儿童盲及低视力的主要病因为,先天性遗传性眼病,如先天性白内障、视网膜色素变性、白化病、视神经萎缩等。60岁以上老年人盲或低视力 的主要病因为白内障。我国每年会出现新盲人大约45万,低视力135万,即约每分钟就会出现1个盲人,3个低视力患者。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到2020年我国视力残疾人数将为目前的4倍,即将达到5000余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