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丝变白发,昌乐王德兴两口子守山26年了 |
如今祖孙四代人住进跑马山,每天坚持巡山五六次◎日子越过越好但时感寂寞,一心想下山过个年 |
|
在昌乐县高崖水库库区跑马山大山围子林场一个半山沟里,坐落着两间三四十平米的砖房。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采购简单的日常生活用品也得花费半个小时跑到山下的村子。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孤独艰苦的生活环境下,却有一对夫妇在此默默坚守了26年,他们就是昌乐县高崖水库库区前白塔村同是57岁的守山人王德兴和高永芬夫妇。作为跑马山大山围子林场的守山人,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守着山上的一草一木。老人说,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候,现在的生活已经好多了。 他带着妻儿落户深山,一晃就是26年 1985年,村里领导把当时已经结婚成家的王德兴派到山上守山,打那以后,王德兴就带着妻儿一头扎进深山里,一待就是26年。 “当时我们来的时候,就住着三间小土屋,没水也没电,一张用泥垒起来的土炕和两张小板凳就是全部家当。”王德兴说,“当时我们主要是靠在山上种地为生,我每天除了巡山外,就帮着妻子种地,虽然日子不宽裕,但也觉得很开心。”时间一天天过去,王德兴的女儿、儿子相继出世,夫妻二人带着两个孩子在山里生活着。到了晚上靠柴油灯照明,为了节省柴油,一家四口天不黑就吃饭,吃完饭后高永芬带着两个孩子七八点就上床睡觉,王德兴则出门沿着山路巡山。 高永芬平日在山上种地,很少带孩子下山,王德兴则每隔几天步行下山挑水、买点必需品。“山上没有水,我就走3里地到山下的村子里用扁担挑,每次来回一个小时,一挑就是20年。”王德兴说。几年过去,当年他们刚上山居住土坯房一天天老化,开始坍塌、漏雨。“开始的时候漏的轻,我们就用塑料袋盖上,这屋漏就去那屋住。最后每到下雨就哗哗地淌,下完雨再遮一下继续住。” 王德兴夫妇眼看着孩子们一天天地长大,很快到了上学年龄,两个孩子下山上学,在山下的老房子里,由爷爷照顾,只有周末放假时才上山跟他们团聚。 一家人遭遇种种磨难,依然坚守如初 王德兴常年在山上看守,防止一些利欲熏心的人盗砍山上树木,因此得罪了一些人。“我看山看得很紧,不管白天还是晚上,只要听见动静,我都出去看,而且我养了三条狗,只要有动静他们就咬,有想偷树的,每次都不得逞。”王德兴老人说,“以前我还养着一条大狼狗,见人就咬,很凶,晚上被人投了毒,死了。” 回忆起1993年3月13日这一天,两位老人记忆深刻。两个孩子放假到山上住,晚上吃完晚饭一家人下山到朋友家看电视,接近晚上12时才回家。“回家后,刚躺下,就听见有人上了山,脚步声越来越近。不一会儿就有砸窗户、敲门的声音。”高永芬老人边回忆边说,“他们说让我们拿出钱来,我们说没钱,他们就瞒着窗户往屋里扔石头。大晚上,外面那么多人,屋里还有两个孩子,我们不敢出去,他们就一直扔。” 见外面的人没完没了的不肯走,王德兴的儿子要从窗户爬出去跟他们理论,谁知道刚探出头就被石头砸到了额头,血流不止。王德兴告诉记者:“现在我儿子额头上还有一道疤,那些人太可恶了。”折腾了近一个小时,外面的人没辙,把羊圈的门撬开,抱走了两只羊,才下了山。“从这个事后,妻子就被吓破胆儿了,晚上一听见动静就害怕,耳朵也不好使了,经常耳背。”王德兴指着老伴高永芬说,“第二天天一亮,我就下山去报了案,但事情最后也没有个结果。发生这个事后,我一赌气,带着她下山了,不想再在这儿生活,但回家待了不到一周,觉得不行,这样不正好顺了那些人的意嘛,他们越是想撵我下山,我越不走,我看山看得越严。我又重新上山了,也有很多人说,这儿条件这么差,我靠不了多久,还会回去的。” 长期的守山生活,使王德兴夫妇对这座山产生了浓厚的感情。王德兴说,这山就像是他的孩子,每天都要巡山好几次。为防止起山火,他每天都会扫除山道上掉落的树枝,捡起路人丢下的烟头,数十年如一日。 住上砖房打了井通了电,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我们这房子是2005年重新修建的,当时镇上要在这搞旅游,就围着山修了一条山路,当看到我的房子实在没法住了,就帮我把房子重新修建了。”王德兴说,从此,他们告别了居住20年的土坯房,住进了砖房。2006年,镇上招商引资,整个山头被青岛一家公司承包种上了葡萄,并在山上打了井,老两口吃水再也不用到山下挑了。就在今年中秋节,家里又通上了电,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走进两位老人居住的房子,记者看到外面一间屋子放着一张双人床、一个衣柜、一个茶几、两个爆了皮已经看不到本来模样的沙发、一个炉子、还有一些做饭用的锅碗瓢盆。走进里面一间屋子,昏暗的房间约10平方米,挤着一张单人床,一张双人床。 房子内,几根崭新的电线格外显眼,王德兴告诉记者:“因为这边太偏,离着村子远,我们在山上住了26年,一直没扯电,晚上照明就靠点蜡烛、柴油灯。2006年招商引资以后,新老板不仅打了井让我们吃水不愁了,而且在这边种葡萄浇水得用电,今年八月十五中秋节扯上了电,而且还不用我们拿电费。” “现在绳子一拉灯就亮,不用点着柴油灯呛人了。晚上还能打开电视看戏,有电就是好。”高永芬老人高兴地说,虽然在很多方面条件都不算太好,但跟以前相比好多了,不管怎么说像过日子的样了。 几年前,王德兴把母亲接到了山上,跟他们夫妻二人一起生活。如今,94岁的老母亲就住在他们院子前边的一间屋子里。天有不测风云,2011年3月份,正当壮年的儿媳妇患了乳腺癌去世。此后,儿子就外出打工,年仅六岁的小孙女慧萍被接到了山上,现在也上了幼儿园。小孙女聪明、懂事、可爱,是一家人的开心果,也是他们全部希望的寄托。 养鸡抓野蝎子致富有路,老两口也赚上外快 18日上午,记者跟王德兴一起去巡山,他一边走一边跟记者介绍:“整座山大约有二百多亩地,以前的时候到处都是树,密密麻麻的。现在树少了,路也比以前好走了。”记者跟在老人身后,上坡路虽然有些吃力但还算好走,下坡路就比较难走了,一不小心就可能滑下去。绕着大山转了一圈大约用了一个半小时,“白天一般没有什么事,但是也得出去转悠几趟看看。最主要的是晚上,我一般每天晚上都得起来两三趟。晚上只要一听见狗叫唤,我就得出去看看。一天下来怎么也得巡山五六次”王德兴说。 因为招商引资以后,山上的地多数都用来种葡萄,老两口能种的地也变少了。平日里,两位老人除了看护着山上的树木外,还帮忙照看着葡萄园中的葡萄。每到摘葡萄的季节,两位老人还跟着葡萄园的工人干活赚点儿工钱。“重活干不了,也就跟着打打杂。一到摘葡萄的时候就得雇人,我就在家给他们烧烧水,做做饭。老板每天一人给我们40元钱,也算是不错的收入。”高永芬说。 两位老人在山上养了一群鸡,一次偶然的机会,一群人从潍坊到仙月湖旅游看见他们养的鸡后,就非要买鸡蛋。“他们说野生养的鸡下蛋好吃,要买我的,但我没卖过,不知道该卖给他多少钱。”王德兴说,“最后一个人说,让我8毛钱一个卖给他们,超市就是这个价。走的时候他们还让我以后攒着鸡蛋再给他们留着。”渐渐地,附近村子里的女人生小孩都到山上买他们的鸡蛋。 除了养鸡卖鸡蛋,老两口还在有蝎子的季节捉野生蝎子,“明年已经订出去3000只了,山下一个村的人要的,说是治病用,让我明年多捉,卖给他。”王德兴说。 高永芬:希望能下山过个年 18日下午3时许,记者跟随高永芬来到了她家附近的一块空地里剥玉米。“今年玉米授粉没授好,你看有的棒子都没结满粒。”她指着地上的玉米棒子对记者说。在剥玉米的过程中,记者注意到,高永芬的一双手布满了老茧,而且还有好几处开了口子。记者剥一个玉米的时间里,她能剥三个,而且动作非常麻利、娴熟。 “我平时很少下山,赶大集的时候都是他去,我已经很久没有下过山了。平常很少有人到山上来,小孙女上学走了,剩下我们老两口子也没什么话说,有的时候也想找个人聊聊天,但是在这山上经常是连个人影都看不见。今天你们来,我打心底里高兴,有你们陪着说说话、逛逛山,我挺开心的,一天很快就过去了。”高永芬说。 老人还告诉记者,平日在山上很少见到人,只要看到有人上山放羊、干活,她就凑过去聊聊天,问问山下的事。“就和跟外边隔开了似的,村里什么事都不知道。”高永芬老人说,“年纪大了就喜欢热闹,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下山回家过年。” “哎,现在想想人这一辈说短不短,说长也不成,想想以前经历的那些事啊,也不知道那时候是怎么挺过来的,现在想想都有点后怕。坎坎坷坷的跟着他一辈子,没享几天福,净遭罪了。但是不管怎样,这么多年他对我一直挺好,只要有一口吃的,他都会让我跟孩子先吃。”说着说着老人的眼睛就湿润了,“哎,人都是命啊,本来想儿子娶上媳妇,又有了个小孙女,我们老两口子也算是没什么遗憾了,没成想……我们倒是没什么,就是孩子受苦了。” 小慧萍:要攒钱给奶奶买车 下午4时30分,高永芬老人就开始忙活着准备做饭。“那个小东西五点下学,每天下午五点之前我们就会到山下等着接她。她回到家就喊饿,所以我们一般晚上吃饭都比较早。”高永芬老人一边劈柴火一边对记者说。 下午5时许,王德兴接着小孙女慧萍回到了家。晚饭过后,小慧萍就开始忙着写作业了。在小慧萍的铅笔盒里,记者看到里面放着三张一角的钱和一张五角钱。她把钱拿出来非常认真地数了一遍,然后又一张一张地叠起来,小心翼翼地放到铅笔盒里。 当记者问她一共有多少钱时,她笑了笑摇摇头。“这钱是谁给你的啊?你打算用这些钱干什么?”记者问道。“这是爷爷给我让我买橡皮的,我要把这些钱攒着,等铅笔盒里都装满了的时候就能给奶奶买车了。我要给奶奶买一辆比那天电视上演的还要好的车。”小慧萍一边笑着摆弄着放在文具盒里的钱一边对记者说。 “她现在还不懂得花钱,再说,山上也没有小卖店,村里的孩子天天拿着钱去买吃的,她没地方买。平时也只有我赶集的时候下山去给她买点吃的,不买她也不要。怕在学校里别的小孩买零食吃,她没有,我就给她几毛钱让她放在铅笔盒里。她一直放在铅笔盒里,有的时候拿出来数数,再放进去,这几毛钱放在那好几天了,一毛也没见少。”王德兴有些哽咽,“这孩子虽然年纪小,但是懂事,平时很少给她买吃的,偶尔给她买点好吃的,她一定得先让我们尝尝,然后再自己吃。” 王德兴:孙女好就什么都好 18日晚上20时许,听到记者要走时,小慧萍非要跟着爷爷去送记者,在记者和奶奶的再三劝阻下她才同意在院子里和记者挥手告别。 下山时,王德兴老人在前边带路,记者跌跌撞撞的跟在后边。当记者问下山有多长的路程、需要多长时间时,王德兴老人告诉记者说也就二十多分钟吧,挺近的。 此时,天已经黑了,借着微弱的月光,记者一行三人在寂静的山林里行走着,感受到阵阵凉风的侵袭。崎岖的山路一眼望不到尽头,坑坑洼洼,走起来特别吃劲,由于对这些山路不熟悉,只能凭借直觉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着。 而在前边带路的王德兴迈着大步往前走,像是走在平坦的大道上一样轻松自如,看记者跟不上他,就稍微放慢了脚步。“这条路我都走了二十多年了,对它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闭着眼都能走好几个来回。记得我们两个刚来山里的那几年,家里没电也没电视,前边的那个村子每周都放电影,晚上我就带着老伴去看,来回得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平时家里缺什么了,我也都是走这条路下山去买。”王德兴老人一边走一边跟记者攀谈,“二十多年了,这个山上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我的脚印,每条道我都烂记在心里。” 谈起心中的愿望,老人沉默了一会儿后说:“这么大年纪了,还谈什么愿望,只要小孙女好,我们就什么都好。” A6—A7版文/图 本报记者 王叶妮 辛成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