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先生发现的银制餐具。 |
|

|
|
◎李先生在我市北部莱州湾海域意外发现宝贝 ◎银器由七件容器组成经鉴定是一套精美餐具 10月20日,家住奎文区的市民李先生给本报记者打来电话,称其前段时间在我市北部莱州湾海域跟朋友练习潜水时,在海底捞出了一件银器。随后,经相关人士鉴定,这是一套清朝末期的银制餐具。
银器巴掌大小 却有七件容器 20日上午9时许,记者在约定地点见到了市民李先生。随后,他给记者展示了一套直径约15厘米,高约10厘米,颜色近乎于黄铜色,还略微闪着一点银光的器皿。李先生对记者说:“我找人看过了,这套器皿是银的。” 记者接过这套巴掌大小的银器,在将其顶盖打开后,看到里面摞着几个碗状的器皿,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摞在一块。记者将里面的银质小碗一个个拿出来后,发现最上面三个小碗的碗沿上都有一个用来倒液体的“小嘴”,每个小碗的底部都有一个方形的落款,上面从右到左用繁体字写着“连成郑记”的字样。 记者将上面的三个小碗依次拿开,露出了底下两个圆形容器,这两个容器比上面的三个小碗“体型”要大一些,制作得也更加精致,沿口围绕着一圈形状像齿轮的花边。 它们一大一小摞在一块,将它们拿开后,最下面的就是一个四方形的“盒子”,记者将最大的一个容器放进去看到,四方形的盒子和这个圆形的容器正好紧实的贴合在一起。记者细数了一下,李先生打捞上来的这套银器,共由7件容器组成。 海平面下15米 发现木质沉船 “说起这件银器被打捞上来的过程,还真有点意思。”李先生说,今年9月份的时候,他和一批潜水爱好者相约去我市北部沿海练习潜水,在去之前,就听当地渔民说过,有一个地方的沉船比较多,所以一行人就把潜水的地点定在了那里,这一来是练习潜水,二来就有点探宝的意思。 李先生告诉记者,潜水的当天他们几个人穿戴好了潜水装备,携带好水下照明设备,就在预定的水域下了水。起初,并没有发现什么东西。随着持续下潜,当到达距离海平面15米以下的滩底时,他们发现了一艘木质的沉船。 “这艘木质的沉船虽然已经被海水腐蚀烂了,但是从外部来看,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用的,船帆和桅杆已经不见了,只有一个长约15至18米的船体,在船体的底部还有一个大洞,我们估计当时这艘船是碰到了礁石,然后沉没的。”李先生对记者说道。 “发现沉船后,我们几个潜水爱好者就开始对它进行仔细观察,最后在船中央的货仓里,发现了一些已经破碎的瓷器,当时我拿起一个瓷盘的碎片看了看,觉得这个瓷盘非常好看,经过海水的腐蚀,它的色泽依然很鲜亮,上面还画有龙纹,我清楚地记得底部的落款是‘雍正元年’。”李先生告诉记者,在瓷盘的碎片堆里,他发现了一个金属的器皿,当时它已经被海水侵蚀得看不出本来的颜色,四周也被一些泥土包裹着。 经专家初步鉴定 是清朝末期餐具 采访完李先生后,记者找到了市博物馆研究院研究员孙敬明,仔细观察了银器的照片后,孙敬明告诉记者,通过照片判断,这件器皿的腐蚀程度并不严重,可见在海水中浸泡的年份并不算很长,从器形和底部的落款来看,这应该是一套清朝末期的东西,但具体年代还需进一步监测。 记者询问孙敬明这件银器是干什么用的时,他对记者说:“在当时这套器皿应当算是比较精致的餐具,你看整个器皿从上到下共有5个银盏,而且能够紧实地贴合在一起,最下面的两个银盏的花纹像葵花,用学名这个应该叫做‘葵口’,清末民初时期,在我国的西方传教士比较多,这个也许就是他们用餐时的餐具。” 文/图 本报记者 郑毅 曾庆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