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潍坊新闻·城事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临朐山沟里兴起个影视村
缓解姜农难,温暖环卫工人心
和平路小学四项措施扎实实施“包村联户”
2011年10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临朐山沟里兴起个影视村
                摄像师高成岗在工作中。
             道具师高风全的部分工作证件。



◎全村二百多人从事影视行业,相互带动形成规模 ◎从单纯卖体力到技术性岗位,踏实肯干赢得空间
  在临朐县辛寨镇有一个叫张家庄子的山村,村里共有1000多户人家,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以务农为生。但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村里有人独辟蹊径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打工之路,那就是从事电视剧及电影的拍摄及相关工作。到目前为止,全村共有200多人在全国各地的影视基地或外景地的影视剧组从事拍摄、服装、化妆、照明、道具、录音等工作。影视务工这一行业,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质量,这个村也成了周围乡镇远近闻名的“影视村”。

起步
庄户人踏进北影厂

  10月21日,记者驱车赶往临朐县辛寨镇张家庄子社区。在村委一位负责人的带领下,记者见到了两位刚从外地结束拍摄工作,回家探亲的影视工作者高成岗和高风全。落座后,他们俩便介绍起自己如何进入这个行业,以及这个村影视打工人员的发展情况。
  高成岗说,1990年前后,村里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的丰忠利回乡帮厂里找临时工,他的归来为那些想外出闯世界的村里人找到了一条打工的新路。在丰忠利的带领下第一批影视务工者走出了乡村,来到北京并开始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
  由于没有技术和相关经验,一开始去的人都是从事一些最基础的工作,但是农民身上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让第一批去的人慢慢地站稳了脚跟,并为后来者能顺利走出去趟平了道路。在这些人中,高玉金是到北京电影制片厂打工的“元老”之一,他参加的第一个剧组是《黄飞鸿》电影系列的第四部。起初进剧组时干的是灯光照明,后来一位香港摄像师看他忠厚老实,认真肯干,便带他学习摄像,后来成了一名摄像师。
  到了1992年,国内电影市场有40多部合资拍摄的电影,这让当时的影视剧现场拍摄以及制作人员需求量多了起来,这个时候,高风全开始了自己的影视剧打工之路。
发展
小场工熬成道具师

  据高风全介绍,他刚被带进剧组时干的是非常普通的场工。所谓场工就是影视剧拍摄时在场地内干一些杂七杂八的工作。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来自农村的高风全身上那种朴实勤劳的品质让剧组的人开始看重他,他也从场工开始学习并当上了道具师。
  高风全介绍说,道具师主要负责设计组织影片所需的各种道具,对难以解决的特定道具负责监制与验收等。道具师要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电影艺术基本知识,还要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道具样式。
  “除了这些,道具师还得有一定的手上功夫。”高风全说,由于工作比较杂,很多道具师都得像“万金油”一样,木工、瓦工、刷油漆都得会,大部分人也都必须有点美术功底。
  道具师的工作比较艰辛,因为他们得不断满足导演、演员等人提出的要求,还要应付片场的各种突发情况。如果遇到大制作的戏,导演们对道具师做出来的东西要求会格外高,如果觉得不合适就可能催道具师们返工。
突破
受器重扛起摄像机

  “我经过学习班的专业培训,对我来说这是幸运的。”高成岗对记者说,他是1997年进影视剧组打工的。起初,他在剧组中也是从事一些基础工作,慢慢地受到了一位摄像师的器重,把他推荐到一所影视培训学校进修,学习影视摄像。他觉得受到别人的器重和自己的吃苦耐劳是分不开的。
  学成后高成岗便开始在影视剧组里担任摄像工作。而表面上风光的摄像师,也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辛酸。高成岗说,记得有一年拍摄一部名叫《那些年那些事》的电视剧,摄制组远赴黑龙江齐齐哈尔拍外景,由于正值冬天,室外温度在零下20℃左右。在凛冽的寒风中拍摄,常常是几个镜头下来,双脚已被冻得失去了知觉。而像这样拍摄外景遇到的情况还有许多,他觉得这些事早已习以为常。
  “这个行业虽然门槛低,但是常年在外奔波劳累,有的人选择了放弃。”据高成岗介绍,有许多人因为不能适应常年在外奔波而选择了放弃,“留下来能干得住的才能获取更多的发展空间。”
变化
影视务工富了村民

  据了解,目前,整个张家庄子社区共有200多影视务工人员在外跟随摄制组工作。
  自从20多年前,第一批影视打工者走出张家庄子,他们从不同的基础岗位起步,慢慢转变为从事摄像、道剧、化妆、服装等技术性岗位,一步步向更高的级别迈进。在这群影视人中,有些资深“大腕儿”打工者与多家大中型影视公司、制作中心建立了长期业务关系,有的还签订了长期的用工合同。
  该村在兴起影视打工行业以来,务工人员收入日趋丰厚。采访中高成岗向记者透露,他已经在潍坊市区繁华地段购买了住房,像他这样的摄像师年收入是普通行业打工者的好几倍。他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虽然常年不在家乡略显漂泊,但是他热爱这个行业,因为能从中获得快乐。
  在采访过程中,两人的手机总是有电话打进来,这些都是剧组那边联系工作的电话,不用多久他们又要出发奔赴外景地拍摄下一部影片。说到今后的打算,他们希望有一天能拍摄一部属于他们这群农民“影视人”的影视作品。文/图 本报记者 许晨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