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四八烈士在潍坊“安过家”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邓发街东段有200多商户
2011年10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邓发街东段有200多商户
  解放初期的城里大街。



  邓发街是一条历史悠久、名人迭出、文风昌盛、商贸发达的古老街道。1929年,这条街道被定名为“中山大街”。在潍县解放后改名为“邓发街”。这条街道见证了封建文明的鼎盛与衰败、现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各个时期都曾以独具风格的建筑在这条街上留下自己的时代印痕。中山大街历来是潍城的商业中心,1904年潍县开埠后,这里的商业飞跃发展,形成四十多个行业的两百多家商户。悠久的商业文化养成这里的经商理念是:和气生财、诚信待客、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邓发街为县城通衢中枢 民国时定名为中山大街
  邓发街是今东风西街和平路口以西至月河路口以东段,全长约1公里。这条街在1929年定名为“中山大街”,潍县解放后改为“邓发街”。
  邓发街是原潍县城里从东门(朝阳门)到西门(迎恩门)之间的通衢中枢。它由习惯称的东门里大街、木牌坊、大十字口东、大十字口西、四牌坊、西门里大街连贯组成。是一条历史悠久、名人迭出、文风昌盛、商贸发达的古老街道。1929年(民国十八年)县政府遵照广州国民革命政府的通知,将这六段自然街区一并定名为“中山大街”,同时将“步天衢坊”改建为“中山坊”。
  潍县城始建于隋末唐初,这条街和南门里大街与县城一样,经历千余年世代更替斗转星移,见证了封建文明的鼎盛与衰败、现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各个时期都曾以独具风格的建筑在这条街上留下自己的时代印痕。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尚可看到元代气势恢宏的文庙和古朴典雅的东岳庙,明代的碧霞元君宫;明清两代雕造精美、巍峨壮观的牌坊;清代的潍阳书院与考院;清代以来大街两旁的高第大门和清末民初现代风格的商店门面。古今建筑毗邻,文商间处繁华兴盛气象万千。
  1929年为方便交通拆除了所有牌坊(只留下中山坊)后,大街豁然开朗,街道两旁众多商家的各式招牌和幌子显露出来,路上人群熙攘,车水马龙,形成潍县城里最主要的商业街。中山坊于1935年后拆除。
文庙经过不断修缮增建 庙内先后创办书院小学
  位于街东段路北的文庙(亦称孔庙、学宫、州学、县学)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宋末毁于大火。元宪宗时,权潍州事顾諟与潍阳节度使李珵奉诏重建,至元十五年扩建,泰定三年又扩建后成为山东东部最大文庙。后经明清两代不断修缮增建,形成一组殿、阁、庑、楼、堂、祠、所、门、亭等36座建筑有序构成的庞大建筑群。加之各种参天古树映衬其间,一派金碧辉煌宏伟庄严的神圣景象。每年二、八月上丁日,由县政当局主持盛大祭孔仪式,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沦陷时期,日伪当局也在此举行过祭孔活动。
  潍县城里曾有两处书院都在这条街上。最早的是清乾隆六年(1741年),在文庙内明伦堂东院建立的“思乐书院”,十六年后停办。乾隆二十四年(1758年),知县韩光德在大十字口西路北原明末大臣张尔忠住宅处,创建“潍阳书院”,著名学者韩梦周、刘庄年等曾在此讲学,虽几经废立,仍然培养出不少官员和文化名人。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朝廷废止科举后,从光绪三十三年县衙的劝学所到民国二十二年县政府的教育局,都在文庙内的明伦堂院办公。在大成殿北的东西两大院设立了“县立文庙小学”。潍阳书院于光绪三十年改为“校士分馆”,后又改为“官立小学”。民国二年(1913年)四月十四日,由劝学所长张树棻发起创办的“潍县县立中学”(潍坊一中前身)在这里正式成立,首任校长是以天文、数学闻名的教育家郭恩敷。此后李宝贤、杜佐宸、徐培基等先后任过校长。该校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早期共产党员八路军山东支队政治部主任王一之烈士、爱国将领裴昌会、留美博士省水利厅厅长宋文田、铁道部司长谭沛霖、抗日英雄考斌之、著名画家郭味蕖、于希宁、郭兰村、陈寿荣,书法家郭小岩,新华社副社长丁翔起,人民日报出版社副社长郭龙春等都是该校优秀学生。
  实行新学制后,先后在这条街上创办的小学有肇基小学、郭氏励新小学、丁氏继志小学、志成小学、养正小学等。1931年(民国二十年),在东岳庙设立的“民众教育馆”设有“新文化图书借阅室”和“报刊杂志阅览室”。另外还立有颂扬孔子和表彰潍县功臣名士、贤烈妇女的牌坊计有十九座。这条街曾是潍县历史上文化教育传承发展的摇篮。

◎相关链接
文庙
  潍县城文庙址在东门(朝阳门)大街路北,占地约6市亩。庙门面朝大街,大街东、西之木牌坊上书“德配天地”与“道冠古今”。庙门外之围墙东西两侧均有“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石碑。进围墙,迎面棂星门上石匾书“文庙”二字。院中泮池上有桥曰“洙水桥”,桥侧石匾刻有“潍阳”二字。
  院北正面是“大成门”。大成门外东、西山墙上各有“状元”二字匾,是为纪念清末潍县出了两名状元而书的。大成门之前门、后门各有台阶,拾阶而上,过大成门,迎面出现的是大成殿。殿前院内,古木森森,两侧之厢房各有神台,立有历代先贤巨儒之神位。两厢房之北为碑廊,立有名碑12通。
  大成殿共五间,为文庙内最宏阔的建筑物,外顶为绿色琉璃瓦,四面飞檐斗拱。四角各有铁马,有风时即发出钟铃之音。殿檐下之石柱,刻有楹联。殿内正位塑孔子坐像,像前牌位书有“至圣先师孔子之位”。牌位前设有供桌,并有楹柱楹联。孔圣像之左右各塑神像二:东面西向的是颜子与子思;西面东向的是曾子与孟子。东西两壁各塑6尊神像,合称“十二哲”。殿内迎门悬“万世师表”匾额,为清康熙帝手笔。东西两侧共悬匾额9块,其中有“斯文在兹”(雍正帝书)、“生民未有”(乾隆帝书)等。
  大成殿东北另有后院,院东为崇圣祠,西为陈太仆公祠。崇圣祠祀孔子之五代先世。其东、西配哲,塑先贤颜无繇及先儒辅成等八人。大成殿后有明伦堂,为学官讲经之所。陈太仆公祠为清咸丰时奉敕所建,祀潍县抗捻时战死的名绅陈介眉等。
  文庙东侧建有忠孝祠,正殿三间,祀旌表之孝子。院内古槐三株,森郁苍苍,今只剩其一(在今东风西街北侧)。

开埠后商业飞速发展 东门里大街商铺集中
  中山大街历来是潍城的商业中心。隋唐时期的大十字口,是当时潍州最大的集市。此后集市移至城外,铺商逐渐集中于东门里到大十字口一带。1904年潍县开埠后,这里的商业飞跃发展,形成洋广百货、书店文具、金银珠宝、绸缎布匹、成衣鞋帽、印刷照相、嵌银铸印、银楼首饰、古玩字画、戏装绣品、中西医药、钟表眼镜、美容理发、五金电器、旅馆饭店、糕点食品、酱园调料、酒店茶庄、口腔牙科、糖果炒货等四十多个行业的两百多家商户。悠久的商业文化养成这里的经商理念是:和气生财、诚信待客、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嵌银业是潍县独有的手工艺品行业,在本街有五家,最早的是扣雅斋、桐阴山馆。郭兰村所办“松荫斋”的产品曾应邀参加国民政府铁道部举办的展览会并获奖。银楼业较集中,全县十八家银楼中十二家在本街,其中云宝楼老店、吉祥楼、秘宝楼最著名。
  绸布业中仝和号位于东门里路南第一户,门面是明代风格的四间敞开式通厅,是一家生意兴隆的大绸布店。
  开业于1784年的颐和堂孙家老药铺是最早请名医坐堂,并自制成药的药店。颐寿昌和裕仁堂是中药大店,批发零售,对华北中药市场有重要影响。
  公益书局是最早经销全国各大书局新书和教课书的书店,其次是开诚、人文、荣光等。文具业中的学生营业部是中、小学生的首选,创办人是丁叔言,经理先是李效文,后是郎丰岗。华兴号、美友堂、丰顺祥等都是文具齐全的大店。恒顺和毛笔店制作的毛笔畅销省内外。
  聚兴印刷局是潍县最早的现代印刷厂,其匾额为书法家华世奎书。
  成衣店中张百川的源顺服装店自制各种服装,经销上海产西服衬衫。梁玉书的褔履斋鞋店设在原碧霞元君宫门改建的现代仿古式门面房内,各种布鞋皮鞋规格齐全。
  全街先后有十三家照相馆,刘仲美的丽芳照相馆开展艺术照相最早,任鉴堂的真光照相馆拍摄了1934年朝阳桥落成典礼等一些珍贵历史照片。
  在大十字口东路北的致新商店由谭筱斋等人合资创办,是糕点业中的后起之秀。文庙斜对面的田家小铺,是有名的“小铺不小”,列潍县三大小铺之首。饭馆中陈喻的复盛馆包子最好,时星九的潍中饭店是继承和发展潍县菜系的名店。
  在为居民喜丧事务提供服务的赁铺业中,陈殿甲经营的裕昌赁铺是行中老大。
  1932年山东长途电话局潍县分局在街中段路北开业,开始有了民用长途电话。
  在百货业中,首推以丁敬亭为首合资开办的泰东商行,是潍县第一家按上海天津等地大百货店模式设置和装潢的商行。一楼二楼营业厅高大宽敞,全玻璃柜台、货架,地面铺彩色图案防滑地面砖,全楼电灯照明和吊式电扇降温,楼梯转弯处仿上海大世界设四面“哈哈镜”。所经销商品皆系名优,洋广杂货品种繁多,紧跟沪、津潮流。夏季营业到晚上10点,楼上楼下光亮通明,高大的霓虹灯招牌流光溢彩,是街上一道靓丽的夜景。
  张执符创办的惠东大药房和丁寿卿创办的亚东大药房都是西药业中的佼佼者,但各有千秋。
            丁永恩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